連百奎
(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第十中學)
最近讀了常作印老師的佳作《做一個會“偷懶”的教師》,其中的許多觀點對我的心靈產生了強烈的沖擊,促使我對自己每天重復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了許多有價值的思考。如何能走出忙和累的怪圈,給自己的心靈釋壓,做一個會“偷懶”的智慧型的教師呢?我覺得應從以下幾點做起:
觀念決定行動。要想轉變行為,必須先從觀念的轉變開始。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拋棄一些過時的或者說不合時宜的做法,讓先進的理念充斥我們的頭腦。書上的許多觀點對人很有啟發,比如,工作做得好不好,是要看它的結果,而不是看你有多忙;事必躬親,未必是一件好事,天道有時未必酬勤,苦干不如巧干;“偷懶”是個好習慣,優秀的人都是會“偷懶”的人,“偷懶”是一種高超的技能,是一種至高的境界,是一種絕妙的藝術……
這里的“偷懶”是指放棄那些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工作方法,掌握并使用更加科學的、高效的方法,把教師從日常繁重瑣碎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和創新,學會智慧地開展工作。
想到以前看到的一個故事: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到一家化工廠考察,有經驗的工人用鐵棒使勁攪拌鐵鍋里的溶液,發出很大的響聲,這樣就可以使生產的“柏林藍”的質量更高。李比希沒有輕易放過這個問題,他反復思考:攪拌的聲音和顏料的質量有什么關系呢?通過實驗,找到了原因:用鐵棒使勁在鐵鍋里攪拌,磨下的鐵屑與溶液化合,提高了顏料的質量。如果能在溶液中加入一些含鐵的物質,不必用力磨蹭鐵鍋,也會提高柏林藍的質量。那家工廠按照李比希的話去做,果然提高了顏料的質量,還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回想一下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很多時候干的依然是“用鐵棒使勁在鐵鍋里攪拌”的力氣活,缺少的是科學家在溶液中加入一些含鐵物質的智慧和從容。課堂上怎樣做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樂學、善學、學好?如何杜絕“滿堂灌”,讓學生高效地學?如何科學合理地安排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到既有條不紊又淡定優雅?這些都需要我們通過不斷的學習,提升我們的專業技能。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提升了業務技能,我們才能有“偷懶”的資本。
要敢于在能力的鏡子前照出“丑陋的自己”,要敢于摒棄僵化的、過時的觀念和方法,接納新生事物并大膽應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課堂上,要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杜絕“滿堂灌”,真正實現由教到學的轉變。優秀的課堂并不是因為教師講課生動,而是因為教師引導得法、學生表現出色。課堂上我講解的越來越少了,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展示、交流等形式,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學生管理上,讓學生學會自主管理,使每個學生成為班集體的主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最終實現教師由“管”到“不管”,學生由“被管”到“自主管”的轉變;在處理日常事務時,我學會了把雜亂的事情條理化,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刀刃上。現在我把課后作業前移到課堂,把課下輔導前移到課堂,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減輕了師生的課下負擔。大班額下作業批改方式多樣化的嘗試,也慢慢把我從繁重的作業批閱中解放出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了備課和教學思考上,慢慢形成了良性循環。
教師專業化發展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閱讀與反思。通過大量高品位的閱讀可以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可以收獲技巧、觀點,可以收獲方法、思想,還可以收獲習慣和進步,閱讀可以使教師充滿智慧,永葆職業活力。當然,伴隨閱讀同樣重要的還有反思,要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把閱讀得到的觀點方法細細咀嚼,進而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并為我所用,改進工作,提升效率。還有就是要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反思,避免工作的固有化、套式化。一個問題太多的教師目前可能還不是一個好教師,但從來不產生問題的教師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好老師。
“什么樣的教師在21世紀面臨下崗?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找不到下崗的感覺,自我表現欲望太強,這樣的教師就該下崗了;如果課堂上學生全動起來,教師似乎沒事干,這樣的教師不會下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本該還給學生的還給學生吧,教師要甘于退居二線,發揮好引導、幫助和督促的作用,智慧地開展工作,做一個真正的會“偷懶”的教師。這是學生發展的需要,也是教師發展的需要,更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