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更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實驗中學)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快速成長的青春期,心智尚未成熟,呈現出一種“小大人”的思想特征,對社會上各類事物的是非判斷還不能很好地把握,所以有些學生身上會出現不良習氣。學校教育應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課,既要提高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成績,又要樹立學生正確的“三觀”,即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1.引導學生多思考
引導學生多思考就是要鼓勵學生充分調動思維積極性,對課程內容要多分析、多概括。在具體教學時,教師通過恰當的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讓他們在“無疑”處生“疑難”,主動探索和研究,實現思維的廣度與深度的拓展。
2.鍛煉學生多說話
說話即表達和溝通,學生只有大膽發言,才能更好地理解課堂內容,也才能相互學習,拓展思維,提升自我。事實上,學生準備發言的過程就是不斷思考、分析、鞏固教材的過程。教師應善于選取生活中與教學內容貼近的事例引入課堂討論。例如,在講到計劃生育時,就可以聯系生活中生二胎的條件,讓學生討論誰家可以生二胎,通過這樣的討論,既貼近生活,又可以讓學生非常清晰、牢固地掌握目前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
3.鼓勵學生多動手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要學好思想品德課程,必須勤于動手,多記筆記,多進行課后練習。教師對此應進行引導和監督,安排學生課前預習,督促學生做課堂筆記,并根據課堂內容布置課后作業。對于做得好或某一方面做得不錯、進步大的學生應給予實時的鼓勵。
思想品德課程的時代信息非常濃,內容往往與生活禮儀、為人處世、國家方針政策緊密聯系。教學時如果只講課本中的大道理、大政策,就會把課堂搞得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果教師可以聯系實際,通過生活中的事例、當前的政治現象來體現課本中的知識,學生就可以在具體的、有生活和現實氣息的氛圍中吸收這些原本干巴巴的內容。所以,教師恰到好處地聯系實際,有利于增強教學內容的實踐性,提高教學效率。
利用思想品德課程對學生展開德育,這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學生既可以吸收知識,又能夠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目前,課堂教學仍然是思想品德課的主要教學方式,教師應于課堂教學中多結合德育內容、事例,深入淺出地向學生滲透德育。另外,教師在進行德育時,應深入研究教材,找到恰當的切入點,更好地發揮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功能。以湘教版初中九年級的思想品德課程為例,主要對學生進行全球意識、整體意識的教育。通過第一單元的“世界在我心中”,使學生初步建立全球性的眼光;通過第二、三單元,使學生對世界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有初步的了解,對我國的基本國策有一定的掌握,對世界和社會都有整體性的認識;而第四、五單元是對初中三年思想品德課程的總結,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學會面對人生的重大選擇,學會以積極樂觀、自信開放的人生姿態面對世界。
總之,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質量,發揮其德育功能需要不懈地努力和堅持。只有提高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積極性,有了學習興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薛文瑛.新課程理念下關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01).
[2]羅軍平.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一些思考[J].學周刊,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