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殷 莉
(1.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學;2.安徽省淮北市實驗高級中學)
杜郎口中學的教學模式早有接觸,也曾特意從網上找來大量的相關文章進行閱讀,感覺杜郎口教學模式是一種作秀,無法在現實課堂中推進,對改變傳統的學生座位順序一點尤有微詞。一次偶然的機會,懷著質疑的心態走進杜郎口的課堂,聽杜郎口教師的展示課。質疑、認同、稱贊、佩服、享受、膜拜,在短短一節課的時間里徹底顛覆我之前的所有偏見,并給予我無限啟迪。
先后聆聽了來自杜郎口中學史金鳳老師的語文課《斑羚飛渡》和張靜老師的英語課《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這兩節課屬于借班上課,學生是淮北四中的初中生,老師也只與學生有半個小時的課前接觸。但整個課堂流暢自然,師生互動、生生交流、課堂評價、分組合作、知識構建、情感培養等多個方面,真實而有效,絕無刻意的表演,是體現用教材教、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等新課程理念的優秀實踐。
史金鳳老師的語文課和張靜老師的英語課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學生按組劃分,每一組有一名組長,突破傳統的課堂座位順序,每組學生相對而坐,便于討論。這種座位方式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有作做秀成分,會使課堂混亂,影響學習效果,給不想學習的學生提供偷懶的機會。而當這種分組合作的教學方式配合上有效的課堂評價時,就顯得很適用了。
班級內的黑板有五塊,一塊是老師寫板書用的,一塊是學生課堂表現的記錄,還有三塊是學生展示學習成果的舞臺。老師上課前,先在記錄學生課堂表現的黑板上畫一棵樹,這棵樹上有六根樹枝,代表六個小組,每組在課堂中參與一項活動就在相應組的樹枝上畫一個蘋果,比比課后哪個小組樹枝上的蘋果多,這種方法就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激發出來,這種集體榮譽感由蘋果的數量而量化出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杜郎口課堂教學模式一般把課堂分為預習課、展示課和反饋課。我們聽的兩節公開課都是展示課,是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展示自學成果的課堂。語文課上史老師就對學生說:“上一節課同學們對課文進行了預習,能自己學習是了不起的,請同學們向老師匯報,同學們一定會把最靚麗的一點展示給老師,能不能?”首先肯定了學生自我學習的價值,并鼓勵學生在接下來的展示中積極表現,老師極具鼓動性、親和力的表情立刻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對于學生回答的問題,老師都會給予評價,不是簡單地說:“很好,太棒了”之類的話,而是真誠鼓勵,如有不足還會坦誠指出來,接下來回答的學生就會注意到,在這種有效的評價中彌補了學生自學時的不足,促進了學生知識的生成。語文課上有學生在評價老斑羚的精神時,用了一個詞“舍身為群”來描寫老斑羚為了整個羊群的生存而自我犧牲的精神,老師及時對學生能夠機智地改成語“舍己為人”為“舍身為群”進行表揚。這種表揚真實而具體,沒有絲毫為表揚而表揚的味道,帶給學生的鼓勵力量是巨大的。
正是由于這種具體而真實的鼓勵,我們看到,學生雖然面對著陌生的老師和場下近千人的注視,也依然踴躍地展示自己的自學成果。同時每一組的樹枝上不斷增加的蘋果也激勵著學生竭盡全力地表現自己。
有效的課堂評價也促進了小組之間的競爭加劇,在組長的協調下每一名小組成員都開動自己的腦筋,努力把答案做得更完美。語文課上史老師要求每組派代表到展示黑板上演示斑羚飛渡的畫面,并作介紹。每一組的展示都融入了學生自己的思考,“第二組同學的演示圖很好,但是還有不足,我畫的演示圖的優點是……”一個小組的學生代表在競爭中介紹自己展示成果時用了這樣的句子過渡,讓我感觸頗深。學生能夠認識到他人的優點,并給予肯定,還能不忘“推銷”自己的優點,我想,這應該是合作與競爭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的人格完善吧。
杜郎口的高效課堂模式,不一定值得我們照搬照抄,但這種創新課堂模式的嘗試,確實給我們以啟迪。
很多學校都有一批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他們缺乏濃厚的學習興趣,上課睡覺、吃零食、看課外書和玩手機的現象時有發生,學生怕上課,老師怕進班,課堂效率不高,有時還可能引起師生關系緊張。如果我們的教師上課,能夠把學生分組,引入鼓勵和競爭機制,讓全體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被鼓勵,感受成功,那么越來越多的學生將會喜歡上課,主動學習。
近一年來我在班級嘗試著類似的方法,拿出更多時間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并在糾錯的基礎上給予鼓勵為主的正面評價,已經收到了初步效果,學生樂學,每次月考成績也不錯。
杜郎口中學校長崔其升在給我們做報告時說:“一個人走到大家面前表現自己、受到關注的時候是最興奮的時候,這個時候他的勇氣、悟性和靈感都將被激發出來。”真心希望更多老師借用分組合作和有效評價,創造出適合學生學習的課堂教學方法,讓課堂成為師生關系融洽、學生主動學習、教學效果顯著的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