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強
(南京市第九中學)
本人認為依托大學文化資源提高中學生德育工作實效性有以下途徑。
1.讓中學生了解大學制度文化中的客觀精神,會對中學生個體產生主觀修正和主觀能動性,形成自然人向文化人的轉變
大學制度文化有道德養成功能。大學制度文化隱藏在學校的儀式、人際關系、教育觀念、課程與知識、教學方法和技術、學校管理結構、發展規劃、教育組織形式、目標、傳統與習俗乃至心理氛圍中。把制度文化中的客觀精神轉化為學生個體的主觀精神,形成自然人向文化人轉變的過程。學校的制度文化正是通過隱性課程所具有的認識導向、情感陶冶、行為規范作用,創設一種能喚起學生高尚的情感、激發他們健康成長的文化環境、教育環境、精神氛圍來感化和陶冶學生以致達成深層次育人功能。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由一種外在的管制變為一種內心自發的需求,道德品質便逐漸養成。中學校園文化可以與大學制度文化相結合,找到適合中學生的制度文化,為中學生的成人、成長服務。
2.讓中學生重視行為文化,在行為規范中提高中學生的道德素養
大學行為文化有道德養成功能。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必須有道德實踐、必須有活動與交往,才能內化成自身的品質。鑒于此,中學生應借力大學注重學生對學校管理的參與,在中學校園內開展參與班級、年級、學校以及各類社團活動的各項工作。“學生參與學校管理”是綜合實踐課程中離學生最近,也是最方便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可以真正使廣大學生成為學校的主體,成為教育教學乃至學校管理的主人,使學校變成師生共同成長的家園和樂園。學校可以放手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全員參與班級、年級、學校管理。讓學生人人尋找一個崗位,扮演一個角色,承擔一份責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為促進學生的自主管理實踐,學校可將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納入學分評價體系。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通過成立學校事務“學生協管委員會”,讓部分學生輪流擔任諸如“校長助理”“年級主任助理”或低年級“班導師”等參與學校的管理,讓他們成為學校的小主人。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了解學校對學生成長發展的“良苦用心”,對增強教育效果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學生參與管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與民主管理意識。
借力大學學生社團場所,讓中學生觀摩、參與大學的社團活動,也可以將大學生請進中學,與中學生一起開展適合中學生的社團活動。通過學生團體內的交互活動,提高中學生的交往能力,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在活動中,學生的友情、合作、互助得到增強,進一步激發中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健全心理和人格,從而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政治品質與道德品質。
1.名人、名師對中學生有強大的說服力、吸引力
邀請大學德育名師,走進中學,談德育觀、人生觀,和中學生互動。德育大家的講解一定更有說服力,更有吸引力。當然,也可以走進大學去聆聽。邀請大學院士、名師,走進中學,做科普講座,談科學精神、人生態度,和中學生互動。大學院士、名師的報告,一定會激發中學生美好的“中國夢”,思考和確立正確成長成才的人生態度。
2.大學特長學生的活動,對中學生有強大的驅動力、吸引力
邀請大學生藝術團、合唱團、高水平運動隊等來中學表演,通過高水平的藝術、體育活動等平臺,使中學生提高品位,培養興趣,增強美育和團隊合作意識。當然,大中學生之間交流、交往,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大學生現身說法,中學生更能感同身受,互動的效果會更好。
通過夏令營、三五個結對子等多種形式,利用節假日,中學生走進大學校園。
1.高校的建筑有追求科學技術的品質,又有包蘊審美性的人文文化品位
走進大學校園,留心大學圖書館、教學樓、實驗室,留心大學廣場中的雕塑等等,這里都表達了一定的審美思想、政治意義與道德感情,都反映出大學的特質。一定對中學生起著鼓舞和鞭策的作用。
2.大學校園的標牌等命名,有潤物、育人等寓意
走進大學校園,留心大學的一草一木,這里都是文化。如,“足下留情,地上留青”——請愛護草坪;“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等。這對中學生養成關愛自然、尊重自然價值,培養科學的、可持續的社會經濟發展觀都有難以低估的育化功效。
3.要利用自然情趣的移情效果育化心靈
走進大學校園,留心大學的自然情趣。如,南京理工大學的二月蘭和水杉林那樣的雅致和低調,南京林業大學的櫻花開得那樣絢爛和富有激情,南京大學的北樓和廣場,給莘莘學子那樣的寧靜、莊重和向往。通過觀察、解讀和體悟自然之“道”,同樣達到涵養中學生性情、提升其心靈境界的效果。
德育是靈魂,是生命線。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學生的思想越來越多元化,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以及諸多影響中學德育教育的因素在不斷發生變化,給中學德育實效性帶來了新的挑戰。只要我們能從思想上始終重視和堅持德育的重要性,堅持不懈地從思想意識上、從德育的社會環境和德育的主陣地、德育的主戰場上抓好德育的實效性,不斷學習和研究,同時輔之以德育的評價,就能探索出新形勢下中學生德育的有效途徑,創新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