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國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縣第二中學)
高中地理課程具有綜合性、區域性、開放性的特點。地理高考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地理實物的能力,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地理意識就顯得特別重要。意識在心理學中定義為人所特有的一種對客觀現實的高級心理反應形式。地理意識是指具有地理思想認識、具備地理思維方式以及能用地理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方法并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它包括空間意識、全球意識、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區域綜合開發意識等等。通過對高考試題的分析。高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應加強以下地理意識的培養。
任何地理事物都要占據一定的地理空間,空間要素有:半球位置、緯度位置、經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等。空間位置是地理事物之間發生聯系的基礎。空間定位是地理學習的難點,學生樹立空間概念,熟悉重要區域構建空間意識就顯得特別重要。因此要讓學生學會以下空間定位方法。
利用經緯網進行定位是區域定位中最常見、最準確的方法,要求學生熟悉重要的地理事物的經緯位置,不僅腦中有圖,而且腦中有網(經緯網)。熟悉經緯網判讀規律,利用中央經緯線和范圍控制線確定大洲的空間位置和主要國家的位置。如南美洲的中央經線是西經60 度,東西各20 度,中央緯線是南緯20 度,南北各30 度。這樣南美洲的主體部分便確定了。熟悉主要經緯線通過的地理事物。如北緯40 度大致通過北京,安卡拉。東經90 度通過吐魯番盆地、恒河三角洲。在已知的基礎上不斷補充擴展,由大到小,由粗到細。
對于一些輪廓、形狀獨特的地理事物讓學生發揮想象,學生自己覺得像什么就是什么,教師不要去糾正。如亞平寧半島學生說是靴子、高跟鞋等都可以,只要圖形出現學生知道是什么地理事物就達到了目的。
相對位置就是海陸位置以及其他地理事物的位置,常常借助熟悉的點、線來定位如城市、河湖、鐵路、山脈等。如:塔里木盆地地處亞歐大陸內部,位于天山以南,青藏高原以北。
代表性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跡、文化現象、現代建筑等往往是定位的重要線索。自然景觀中的動植物、土壤特性、湖泊特征、地貌特征、河流特征,人文景觀中的人種、宗教、建筑特色、工農業特色等等。如泰姬陵——印度、櫻花——日本、駱駝——荒漠等。
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都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或特殊性,這些特征是區域判讀的重要線索。如青藏地區的高寒、熱帶雨林地區的濕熱、新疆—中亞的干旱。
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聯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的規律。因此需要培養學生的地理規律意識,并利用地理規律分析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
地理空間分布規律;包括全球性規律(三圈環流、洋流分布等)地區性規律(中國降水分布等)且空間尺度越大,規律的普遍性越強。大氣、水、生物等具有地帶性規律,礦產等具有地質規律。
地理事物的時間變化規律包含由地球自轉引起的日變化和由地球公轉運動引起的季節(年)變化,以及地理事物發展的不均衡性、波動性引起的年際變化。
學習地理不僅是掌握已知規律,更重要的是根據材料,發現規律。特別是當下的大數據時代,最先發現地理事物規律的人,一定會贏在起跑線上,一定會占到先機。
地理過程就是某一地理事物(現象)的最初狀態與最終狀態之間的變化,以及發生這些變化所包含的各個環節。過程意識有助于我們理解地理原理與地理規律,是培養學生動態思維的重要環節。對水循環、天氣系統等的仔細研究,可以強化地理過程意識,目的就是對地理事物(現象)某些特征的透徹理解。
地理事物的形成和發展是復雜的,是受多因素影響的。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但不同區域之間由于內外力因素、社會經濟條件是有差異的。自然差異在整體上表現為自然帶和非地帶性。人文方面則體現在人種、飲食、服飾、建筑等方面。區域上則體現在經濟發展水平高低,經濟發展區位條件等方面的差異。因此在分析地理問題時要有整體性的意識,其次還有差異性的意識。這樣才能抓住本質和核心,突出問題與優勢。
在對現有環境認識的基礎上,應培養學生逐步建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正確認識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理解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只有大家樹立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意識才可能讓我們生活的環境越來越好。
地理學習就是不斷形成地理意識的過程。有了較強的地理意識,才會有地理認識,才可能有解決地理問題的觀念與方法。學生地理意識的培養與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師要在地理教學活動中通過多途徑、多手段,潛移默化地將地理意識傳授給學生,同時教師也需要與時俱進地增強新的地理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