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強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竹鎮民族中學)
教學《社戲》一文時,我更注重我的教學語言對學生的感染和啟迪。
導課時,我播放了《秋日的私語》鋼琴曲,在舒緩、輕松、自由的音樂中,我陶醉地說:“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富有詩情畫意、濃郁鄉土氣息、令人陶醉的一篇小說《社戲》。”
第一課時,我與學生著重欣賞了月夜行船、月下歸航兩個片段。我是這樣過渡的:我仿佛在欣賞一幅優美的江南水鄉月下圖,“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正是作者那一顆靈動的心,才對江南一草一木、一水一月動了感情。不僅如此,平橋村的人民一樣如山水、月色,讓人回味無窮,請同學們采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說你喜歡文中的誰,為什么?……
教完小說《社戲》,我意猶未盡地說:“平橋村真美,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平橋村的人真好,厚道、熱情,同學們,我們應心存感激之心,讓愛灑遍每個角落。”
福樓拜是莫泊桑文學創作的啟蒙老師,他曾對莫泊桑說:“你所要說的事物,卻只有一個詞來表達,只有一個動詞來表示它的行動,只有一個形容詞來形容它,因此就應該去尋找,直到發現這個動詞,這個動詞和這個形容詞,而不應該滿足于‘差不多’。”在教學《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時,我富有激情地告訴學生:莫泊桑是法國小說之王,受到人民的喜歡,他的小說人物刻畫栩栩如生,準確凸現人物性格、氣質,這個特點在今天我們所學習的這篇文章中,很好地體現出來了,相信大家一定能收獲很多。
下面是發生在課堂中的一個片段:
生:我覺得莫泊桑遣詞造句很傳神。比如,第九段中“從這個人面前一步跨到那個人面前,帶動得他的衣褲鼓起來,向一條漁船上的風帆。”這句中“跨”字簡潔傳神,寫出了熱情、奔放。(他自信地坐了下去)
師:(我微笑道)這位同學不但善于思考,還善于發現問題,并能解決問題,老師請大家讀讀這句話,看看你還有什么發現。
生2:老師,“跨”字不僅看出福樓拜的熱情奔放,還能表現福樓拜是這里的主人,與朋友間毫無拘束、隨意。
生3:老師,我也有一個發現,“跨”其實與“一步”相照應,這里‘跨’不能換成走。
師:(默默地點頭)稱贊道:“看得真仔細,想得周到。”我繼續鼓勵道:“還有嗎?”
生4:我發現了他的衣褲很肥大,這便于工作,因為他筆耕不輟……
閱讀是學生精神、生命的暢游,是對文本解讀、體驗、建構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形成語言智慧的過程。案例中學生從“跨”字不僅體會到熱情奔放,而且領略到語言的意義和情愫,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知識結構得到重組,知識系統得到重新建構,思維得到拓展,體驗得到豐富,言語能力在廣度、深度上得到培養,課堂更像學生的“舞臺”,他們自我發現、自我思索、自我表達、相互交流,不經意間言語智慧在提高。
為了真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讓有形的知識轉化為無形的智慧,課堂就應是活的、新的、寬的,讓活動成為學生語言“訓練場”。
曾欣賞過一堂語文綜合性學習公開課的教學實錄,其中有個“奇文共賞”階段:
師:大家請坐!同學們,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請欣賞幾段經典的戲曲段子,再請大家談談感受!首先請出兩位主持人!
主持人1:(微笑)先請大家欣賞京劇《玉堂春》中的精彩唱段《蘇三起解》,謝謝!
生1:剛才我聽到選段中有二胡、京胡的聲音。
主持人2:對,這是京劇的特點,大家還聽出什么呢?
生2:唱詞是北京口音。
主持人1:不錯,京劇形成于北京。
生3:我覺得曲調深邃曲折,而且唱歌的這位女性要表現內心的悲傷!從“未曾開言心內慘”這一句可以聽出來!
生4:我覺得這位女性應該是一個社會中下層女性,她應該是遭遇悲慘、具有外柔內剛性格的人。
主持人1:聽完了黃梅戲《天仙配》選段是不是和剛才京劇《玉堂春》選段感受很不一樣?哪位同學來談談?
生1:感覺鄉土氣息很重。
生2:對,像是民間小調,曲調悠揚婉轉,優美動人。
主持人1:大家說得都有道理,這段曲子之所以有這么強的生命力,就是因為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都可以找到喜愛它的理由。
整節課,學生沉浸在學習的樂趣中、滿足中,或搶答、或欣賞、或點評、或表演、或爭辯,這是精神煥發、言語得到發展的課堂,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自信智慧的妙答、幸福滿足的微笑,舉手投足間表現出了智者的風采。
《音樂巨人貝多芬》一文,為我們詮釋了貝多芬的偉大,貝多芬的偉大不僅表現在作為音樂家的卓越成就,更在于作為個體對苦難、厄運的反抗,有人稱贊其為“心的英雄”。
我在教學這節課時,為了避免呆板、按部就班的分析過程,重新設計教學。我與學生進行了以下的對話:
師:(深情地)同學們,音樂不僅僅是音符,更是創作者生命的流露,請大家欣賞《命運》,用耳去聽,用心去感受,說說你聽出了什么?
隨著音樂的響起,學生陷入了沉思,個個神情凝重,感情的潮水在心中澎湃,在與音樂的“對話”中,他們有很多的話要說。
生1:(激動地說)我聽出了一位老人正在與病魔抗爭,他不服輸,他不向命運低頭。
師:你怎么聽出來的呢?
生1:在大提琴和各種管弦樂器的演奏下,聲音低沉而有力。如滔滔洪水從遠方奔來,給了我強烈的震撼和沖擊力,我感受到了貝多芬仿佛在同厄運作斗爭。
師:你感受得真細膩,說得也好,有沒有其他同學,還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呢?
生2:(自信地說)我還聽出了貝多芬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課堂沸騰起來,絕大多數學生表示了贊同)
師:(故作吃驚)你怎么聽出來的呢?
生3:整首曲子以低沉為主,但低沉之后是美妙的、親和的。
(學生都情不自禁地報以了熱烈的掌聲)
對話的課堂應是寬松的、積極的,民主的空氣在教室里蕩漾,我們看到課堂中學生想說了,會說了,個個神采飛揚,能言善辯,言辭達意,課堂是學生暢所欲言的課堂,這不就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原生態”的課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