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 張漫
(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北京100015)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應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培養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能夠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很顯然,高職院校特有的實習實訓為這個培養目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實習實訓在高職教育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高職院校專業教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貫穿于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是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高職教育目標的關鍵環節[1]。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2014年底全面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工作視頻會議中再次強調職業院校要廣泛開展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環節要達到3年總學時的60%。隨著移動通信技術和教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微課”、“MOOC”等進入人們的視野,如何利用新的教育技術教育方式來提高實習實訓的效果是我們每個實習實訓老師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在我國,“微課”最早由胡鐵生在2010年提出,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對“微課”進行了定義——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者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微課”具有以下特點:(1)教學時間較短,一般控制在10分鐘以內,以5到6分鐘為最佳;(2)教學內容較少,一般只講授一個知識點或者一個教學活動;(3)資源容量較小,“微課”的視頻資源及配套的輔助教學資源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能夠方便的在移動終端上進行存儲、播放;(4)資源組成“情景化”,“微課”雖小但是教學過程完整,主題突出;(5)便于傳播,“微課”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學生只要擁有計算機或者手持設備便可以觀看、學習、交流,并且可以重復觀看,在播放過程中可以根據自身實際調整播放進度[2]。隨著全國“微課”教學比賽的常態化和信息化教學改革力度的加大,“微課”建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老師的青睞。
根據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高職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要像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一樣獲得相關的學歷證書,同時還要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或執業資格證書。因此,高職學生在校期間就應該熟練掌握所學專業的關鍵技能,以適應就業的需要。因而,實訓取證工作在高職課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培養學生從事專業領域實際工作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基本職業素質的關鍵環節,是把高職學生從普通學生培養成流水線藍領工人的第一步。
目前,隨著國家在十二五期間對高職院校進行示范性和骨干校的建設,用于學生實習實訓的硬件設備和環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基本上能夠滿足每個學生能夠進行單獨訓練。但是高職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缺乏學習自主性,而指導老師人數又嚴重不足,不能及時給學生提供指導或者有些學生學習比較懶散跟不上老師的進度,這樣嚴重的影響了實訓效果。將“微課”引入實訓課堂,不僅解放了老師,讓老師有更多的時間關注每個學生,同時也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提高了取證率。
(一)對教師而言,“微課”的引入,在減少老師重復勞動提高其工作效率的同時,也給老師的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首先,老師必須轉變觀念一切教學設計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其次,所有的教學準備工作必須服務于學生,在課前不僅要準備以前教學時必須準備的文檔、材料、設備等,還需對所有內容的知識點、能力點、重難點等進行細化,收集整理素材,對需要進行“微課”制作的內容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為“微課”的制作做準備;最后,根據前期細化的內容制作出知識講授型“微課”和實驗演示型“微課”。而“微課”的制作涉及PPT課件技術、視頻編輯軟件技術、屏幕錄制軟件技術和寫字板軟件技術等,這些工具軟件的靈活使用也給老師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促使老師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
(二)對學生而言,“微課”的引入讓其預習和復習更加具有針對性。對于自主性較好或者希望“笨鳥先飛”的同學,可以根據老師提高的“微課”進行預習,這樣可以提高實訓時其掌握的速度和深度;對于因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機、睡覺等沒有聽到老師講解的同學可以先利用手中的智能終端自行學習然后進行實訓操作,再根據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尋求老師的幫助;課下,沒有掌握的同學可以通過“微課”進行查漏補缺復習鞏固,這種方式為后進生的提高提高了很好的途徑。
移動互聯技術和移動終端設備的快速發展,讓碎片化學習成為終生學習的一種方式。作為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段基礎的“微課”必將得到蓬勃發展。
[1]劉家樞,徐涵.高職校內生產性實訓的內涵與實踐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8,(17).
[2]蔡躍.微課程設計與制作教程[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