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雅
(浙江省新昌縣新昌幼兒園新昌312500)
值日生工作的管理是班級管理中很小的一個部分,但對值日生工作的思考卻整整用了幾年時間。這幾年中也走過不少彎路。如不分崗,籠統的輪流,隨意的選舉,造成質量低下,老師經常候補救火的場面。這套新的值日生制度的完善和實施到現在不足一年,效果凸顯。(1)值日生工作的服務質量明顯提高。崗位的簡單化和固定化促使孩子耐心的做好一件事,保證服務工作的質量。(2)幼兒集體責任心明顯增強。新的值日生制度實現的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服務意識。每個孩子在為他人,為班級服務的過程中培養了責任心,增強了自信心。(3)教師的班級管理日趨輕松。
責任心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核心內容,責任心又稱責任感,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對自身的社會角色以及角色所應承擔的責任的認知產生的情感體驗和做出的相應行為。研究發現,就幼兒期總體而言,自我、任務、承諾責任心是幼兒責任心的主要表現形式,而過失、他人、集體責任心則是其次的表現形式。自我責任心是對自身有關的事如對自己的生活、游戲、學習、行為等負責,任務責任心是指對自己的任務負責,承諾責任心是指對自己說過的話、作出的承諾要努力去做到,這三種都與自身密切相關,本質上都屬于“我向”的責任心。并且在日常教育,無論是幼兒園教育、還是家庭教育中,成人通常更關注與幼兒自身有關的事、任務與行為等,如,記住玩完玩具要自己收拾,自己的東西要自己想著帶來,自己的事要自己認真負責地去做,自己說過的話要說話算話等等,而對幼兒要對他人負責,為集體盡責任等則相對要求較少甚至有所忽視,本研究以培養幼兒集體責任感為目的,以幼兒園普遍采用的值日生工作為載體和達成途徑,論述值日生工作中培養幼兒集體責任感的實踐與反思。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社會領域總目標指出:培養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初步的責任感。幼兒園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完成此目標。值日生工作是幼兒園班級普遍選擇的一條教育途徑,。我們先一起來看一些案例:
案例一:“老師,我不想當值日生了”
新學期剛開學,值日生制度還沒有建立。我就想先選一部分孩子來試試看,能不能承擔起一些小助手的工作。毫無疑問,每次需要做事時,腦子里總是浮現那幾個能力強的孩子。任務交代下去,總能放心。
“陳曉露,你來當值日生,整理一下玩具。”
“好的,老師。”
“今天的桌子請誰擦呢?陳曉露,還是你來吧。”
“好的,老師。”
“誰來收下桌布,陳曉露,還是你來吧,上次你收的好……”
終于,有一天,當我需要一個孩子幫我整理一下圖書架時,毫無疑問,我又想到了做事認真穩當的陳曉露。
“陳曉露,你來整理一下圖書。”
“老師,我不想當值日生了,我想和小朋友玩……”
反思:曉露的拒絕讓我反思了很久,一直以來,我也認識到在在日常工作中存在值日生人選過于集中,教師傾向性過強的問題。值日生在很大程度上充當著教師小幫手的角色,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教師在選擇值日生的過程中,往往帶有很大的傾向性。喜歡把工作任務交給能力、責任心強或者說來得早的孩子去完成。在這種價值觀的引導下,班級里往往形成這樣一些現象。能力強,值日生當的多的孩子心生厭煩,工作敷衍。并逐漸忘卻值日生的初衷,是為集體和小朋友服務出發,從而經常以“小領導”自居,滋生一些不和諧的管理現象。而能力弱的孩子因為自身的原因,沒有機會承擔繁瑣的值日生工作,慢慢地就會習慣被服務和被管理,對班級的服務意識,主人翁意識及責任感和歸屬感在不知不覺中被削弱,失去許多鍛煉自身,服務于班級的好機會。如何讓值日生工作面向全體,集體責任感培養面向全體,是教師在值日生管理中首先要解決的矛盾。
案例二:“老師,今天做值日生有沒有大獎花?”
為了激勵孩子們好好完成值日生工作,我會偶爾為孩子們發一些大獎花做個鼓勵。孩子們看到大獎花,做值日生的勁頭就更足了。可是沒多久,煩惱也接踵而來。有時候忙起來沒有時間發大獎花,就會有孩子跟在后面不停的叫,
“老師,今天做值日生有沒有大獎花啊?”
“老師,大獎花還沒發呢”,
“老師,你昨天的大獎花還沒給呢?”
……
反思:使用代幣進行強化獎勵,短期內效果明顯,但過多使用外部的獎勵刺激,也是幼兒值日生工作的一大弊端。用大獎花來刺激,使幼兒將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外界的激勵手段上,而并不理解值日工作這種行為內在意義和價值,沒有內化為自身對集體歸屬感的一種需要,沒有需要就沒有動機,所以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一旦停止,就會大大打擊了孩子對值日生工作的熱情和信心。如何更有效使用獎勵措施,促進孩子積極參加值日生工作,培養孩子的集體責任感呢?
案例三:值日生去哪兒了?
曉露的拒絕讓我調整了值日生選拔的方式。班里實行了以桌子為單位的值日生輪流制度。一個桌子5個孩子,剛好每個孩子一個星期輪一天,輪到了,就要完成從早到晚所有的值日生工作。但是,情況并沒有朝我預期的方向發展。孩子責任感的形成畢竟是一個長期內化的過程,不是成人說他是值日生了,他就能時時刻刻記住自己的職責了。
吃完飯要擦桌子了,可教室里就一個值日生在打掃衛生。其他的值日生有的還在吃,有的早跑去玩了,還得一個個的去拖回來。畫完畫要整理工具了,可是值日生又不見了,每天,我就是在和值日生的躲貓貓中度過。每次要做事了,發現值日生不見了。查人,找人,監督完成,一個流程下來,比自己做還要累。
反思:由于幼兒年齡小、注意力、記憶力受興趣愛好的影響很大,他們往往對簡單、重復、感興趣的能記住,事情一多就往往力不從心了。由于年齡原因,孩子的行為發展水平還處于低級階段,存在認知與行為脫節現象。很多孩子知道了,會說了規則,但是行為上做不到。比如他明明知道值日生要做哪些工作,但真的輪到他時,可能又被其他一些東西所吸引而忘記自己的責任。這時的幼兒缺乏生活經驗,認識能力又有限,他們還不能很好地認識他人的需要,不能很好的辨別出他人需要幫助、撫慰時的情緒狀態、表情、情境等,這樣也就影響了他們集體責任心的養成。
值日生成少數幼兒的“特權”。值日生工作不是某個孩子或某幾個孩子的特權。它的主體應該是全班幼兒。教師在選擇值日生的過程中,往往帶有很大的傾向性。喜歡把工作任務交給能力、責任心強或者說來得早的孩子去完成。在這種價值觀的引導下,班級里往往形成這樣一些現象。能力強,值日生當的多的孩子心生厭煩,工作敷衍。并逐漸忘卻值日生的初衷,是為集體和小朋友服務出發,從而經常以“小領導”自居,滋生一些不和諧的管理現象。而能力弱的孩子因為自身的原因,沒有機會承擔繁瑣的值日生工作,慢慢地就會習慣被服務和被管理,對班級的服務意識,主人翁意識及責任感在不知不覺中被削弱,失去許多鍛煉自身,服務于班級的好機會。讓值日生工作面向全體,是教師在值日生管理中首先要解決的矛盾。
整個過程中都是教師在設計,布置。處于高度控制中.幼兒并沒有真正參與到整個過程中來,自主性被大大削弱,沒有真正意義上理解值日生工作的意義和價值,也沒有內化為自身的價值標準。所以我們要學會把幼兒園還給孩子,把孩子還給他自己。
從幼兒年齡特點出發,師生共同商討、互助自主中形成規則。在對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后,在總結前幾年經驗的基礎上,邊實踐邊改進,到目前為止形成了一些有效經驗,總結如:(1)根據班級實際,師幼商量確定服務小崗位。班級管理不應該自始至終處于教師的高控狀態中,我們應該學會把班級還給孩子。我決定讓孩子一開始就參與到整個過程中來,更好的理解集體的意義.理解值日生工作的意義。我們舉行了“我能幫老師……”主題談話,請孩子說說在幼兒園中我們能幫老師,幫小朋友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經過孩子的討論,匯總、歸納,我們設定了管理書本小組長、收玩具、(分碗)小組長、美術小組長、紀律小組長、衛生小組長等5個崗位。通過討論,孩子知道我能做那些事情,是多么值得驕傲,知道了集體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能井井有條。(2)師幼共同制定值日生服務守則。在本班共有35名幼兒,分為7個小組。根據小組人數,討論劃分值日生工作板塊。如我們一個小組是5人,所以我們將一天的每天的值日生工作劃成5塊,(管理書本小組長、收玩具、(分碗)小組長、美術小組長、紀律小組長、衛生小組長)做到每人負責一塊。并和孩子們共同制定每一塊服務工作的詳細的工作要求。在老師的幫助下,制作成圖文并存的值日生服務規則小圖書,掛在教室中,讓幼兒隨時可以翻閱查看。
將崗位簡單化,有利于孩子更好更專一的去做好一件事。值日生工作面向全體,避免和解決前面提到的片面性和傾向性問題。努力做到人人為我服務,我為人人服務。大家平等參與。全面每個孩子都有他相對應的崗位。每個孩子享受服務的同時也為他人提供服務。
幫孩子在工作中學會交往,幫孩子在工作中學會配合,幫孩子在工作中學會生活,實踐和參與是最好的老師。這套制度在班級里已經順利實施,應該說很大的改善了我們的工作負擔和班級的一些常規秩序。但這里就是還會有一些小思考,如崗位的輪換以多久為宜?獎勵的措施是否可以再多一些?等等,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去反思,去改進。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S].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4,1.
[2]唐淑.幼兒園班級管理[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姚雷.關于“值日生”活動的實踐記錄與反思.豆丁網,2009.
[4]馮國勤.大班幼兒“值日生”工作中任務意識的現狀調查與對策.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