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艷
(遼寧營口技師學院營口市 115000)
課堂教學,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由于近幾年高校擴招,生源素質下降,部分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學習興趣較低,再加上《工程力學》這門課理論性強,內容抽象、公式繁多,因此很多學生深感這門課程難學,甚至稱之為“天書”。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工程力學》課程的教學質量,搞好《工程力學》課堂教學,是每一位一線力學教師所關注的問題。根據我多年從事《工程力學》的教學經驗,現就如何克服上述難題談幾點認識。
工程力學課程一般安排在第三學期,此時的學生對專業課了解不多,又缺乏工程實踐知識,不知道這門課程與他們的專業有什么聯系?也不知學習這門課程有什么用處?只聽說難學,掛科率高。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上好第一堂課。第一堂課講解的好壞將決定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展示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方式以及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
首先,教師要精心組織授課內容,講好緒論。通過緒論,使學生了解《工程力學》課程研究的對象、內容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制作課件時可采用結構示意圖的形式,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總的了解。使學生意識到學好這門課程對自己掌握專業知識的重要性,從心底重視這門課程,從而激發學生對本課程的濃厚興趣。
其次,詳細介紹本校學生參加省和全國競賽所取得的成績,讓學生認識到普通院校的學生也能學好力學課程并取得優異的成績。
最后,教師要注意個人素質。上課要有精氣神,語言要清楚、規范,盡可能生動形象,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和認同,從而喜愛教師的教學方式。
《工程力學》與工程實際聯系緊密,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將書本上靜止不動的各種機構、工程實例通過屏幕以動畫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視覺上讓學生接觸工程實際,有助于他們接受和理解《工程力學》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例如“點的合成運動”一章,動點、動系的選擇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向學生演示機構的運動情況,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教師可以用動畫演示凸輪機構的運動情況,形象地展示各構件的運動以及它們之間運動的關聯點,邊播放邊引導學生討論動點的選取。使用多媒體教學具有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但也存在著不足。比如一張幻燈片顯示的內容有限,一堂課所講的內容需多張幻燈片展示,導致課件內容保留時間短,大部分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理解知識,更沒有時間記筆記,以至復習時不知道從哪入手,從而影響學習效果。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把傳統的教學方法(粉筆+黑板)和多媒體教學有機的結合,對于抽象的、難以直接用語言表達的內容應采用多媒體教學;對一些重點、難點和典型例題,教師應親自在黑板上邊講邊寫,引導學生分析解題思路,然后總結,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工程力學》知識面廣,教師應引入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獲取知識,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例如在講平面任意力系的簡化時,先在黑板上畫出平面任意力系,接著提出問題:
(1)力系中的各力能否等效的平行移動到剛體內任一指定點?(2)各力平移后的結果如何?由于力的平移定理、平面匯交力系的合成、平面力偶系的合成等基本理論學生已經掌握,學生很樂意回答,會爭先恐后的發言。當得出主矢、主矩的概念后,進一步問學生,主矢、主矩與合力、合力偶相同嗎?引導學生分析主矢、主矩的計算過程,再提出問題:一是主矢是一個力嗎?是整個力系的合力嗎?它的大小、方向與簡化中心位置有關嗎?二是主矩是一個力偶嗎?是整個力系的合力偶嗎?它的大小、轉向與簡化中心位置有關嗎?
以這些問題作為難關,圍繞問題層層深入,啟發中有互動,互動中有啟發,既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活躍了課堂后氣氛,又啟迪了學生的思維,還克服了學生長時間觀看幻燈片引起的視覺疲勞,明顯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討論式教學一般用于階段性復習,如在繪制受力圖時,可先讓學生討論錯誤圖有哪些錯誤,最后由教師總結繪制受力圖時注意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記憶深刻。討論式教學方法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密切了師生關系,使教學達到良好效果。
對一些抽象的概念、定理和公式,可聯系生活實例加以解釋,使學生覺得力學并不難學。如講力偶時可以汽車方向盤和擰衣服為例;講光滑接觸面約束時,可以講臺上的粉筆盒為例;講力對軸之矩時,可以教室的門進行演示。通過這些常見的實例,加深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使學生感受到工程力學并不深奧,而是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覺得學有所用,從而激發學習動力。
習題課應以“討論”為中心組織教學,講解時,重點講分析過程、解決辦法,最后討論一題多變的求解方法,輻射出更多有關的知識點,并加以小結。通過習題訓練,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記憶和運用。
另外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多學習和了解本學科的新知識。只有具備豐富知識的教師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導學生去體驗工程力學知識帶來的樂趣,才能有效地提高《工程力學》課堂教學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