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映
(廣東省陸豐市玉燕中學陸豐市 516545)
迄今為止,許多教師認為思品課是現行課程設置的需要而已,是一門副科,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不甘。思品課教師在教學時,只是強調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和邏輯性,卻忽視了學生個人素質的培養,其實質就在于忽視了它的德育性。
就此,廣大的思品課教師應該深入探討,把德育作為一個實質問題來研究,下面將就此展開分析。
教育形勢是不斷變化,是動態的,作為一名品德課老師,首先不能安于現狀,現有的知識量和認知能力可能已經不再適應不斷發展的教育態勢了,我們該做的是不斷更新知識,加強對新教育理論和教育技巧的學習和掌握,探索新方法,扎實基本功,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同時,也要嚴格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踐行高尚的道德情操,當學生的楷模、標榜或者風向標,以助他們修心立品。做到兩個方面:1.教師要正面引導學生,一心向善,讓其正確認識國家、社會和生活,不能高攀闊論,以免誤導學生、引向歧途。2.教師要為人師表,正人正己,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宣傳良好社會風尚,帶頭做好事,弘揚美麗的中國精神。
在品德課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思想,把知識點、思想和行為教育結合起來,通過知識點的輻射,擴展為教育思想,進而促進行為的發展,學生也就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覺悟,默化個人行為準則。例如:在講授《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時候,可采用多媒體課件,插入圖片、視頻等手段,吸引學生眼球,教育學生要煉就一雙慧眼,懂得去識破步不法商家的伎倆,增強學生的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會在林林總總的商品信息中進行比較、鑒別,不盲目追隨其他消費者,充分行使消費者的權利,選擇合適的消費行為。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學生覺得學起來很實用,是生活的必需品,也就能集中精神、積極地去挖掘更深層次的東西,這樣學生的內潛性就會爆發,德育層次得到升華。
品德課的教改一直以來都是難點,許多老師總是照本宣科,學生聽起來沒有滋味,有時候還會產生厭惡之感。那么,作為素質教育形勢下的品德課教師該怎么辦呢?沒有吸引力的課堂是沒有生命力的。新人教版的品德課本的教學容量嚴重不足,而恰恰是這樣的不足,才需要引起教師的深刻思考。教師要拋棄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學方法,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提出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促發學生思考,并且做出有指導意義的行為來促進自己向“以指導為主”的角色過渡。敢于拋出問題、觸及現狀,善用梳理、導航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認識問題,使理論知識具體且深刻化,加強學生的吸引力。比如說“我們的道德義務”,教師應該找一些言之有物的材料來佐證,來促進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水平的提升。例如:用拾金不昧的故事激發學生,吸引他們加入討論,感受失主的著急和拾金不昧的自豪,是加深德育教育的良機。
品德課的德育功能很強大,涉及較多的生活實際,應加強課堂實踐才是最重要的。教師要丟棄“滿堂灌”,引進“翻轉教學”。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某些知識點我們可以開展形勢多樣的活動,如:辯論、搶答等,有利競爭,提高素質。例如:“健康與財富,哪樣更重要?”我根據他們的選擇把全班分成兩大組,組內各派代表辯論,組內成員自行組成支招的智囊團,形成合作。學生們信心滿滿,爭得面紅耳赤,你不讓我,我不讓你,誰都不想落后。這樣的活動過程很激烈,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此過程,我進行穿針引線,歸結出各自的重要性,關鍵是個人的價值取向,他們的辯論得到了量變轉為質變,加深了知識的真實性,培養了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這是當今社會對人最基本的素養要求,這有助于德育教育的進化、升級。
綜上所述,品德課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絕不能單方獨味,應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為著眼點,從德育層面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相互滲透、融合,形成一個互動、合作、和諧的新教學體系。我深信,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它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一種臆想,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教育方式。
[1]梁翠香.加強中學德育實效的思考與建議.新課程(上),2008(12).
[2]樊彥斌.德育滲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新課程(教師),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