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鳴華 游 洋
(哈爾濱市第二職業中學校哈爾濱市 150020)
在2014年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做了417個字的重要批示:“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會上傳遞出的:職業教育是改善民生、促進就業創業的重大措施,更增強了我們實施多元管理模式,搭建人才培養“立交橋”的信心與決心。
學校按照國家關于職業教育發展方針、政策和文件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省、市教育規劃綱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突破口,通過職業教育重點項目整體推進,著力加強產教結合、校企合作,強化學生職業素質和技能培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適應行業分工精細化、企業用人技能化的需求,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強化校校之間、校企之間、校會之間的聯合與協作,發展職教集團,在共享辦學資源、實現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搭建人才培養“立交橋。
學校建立健全建設工作管理保障機制,完善《學生頂崗實習管理制度》等60項常規管理制度,保障建設工作順利實施。
學校率先探索條塊結合的管理方式,將管理重心下移,按專業部管理,實行專業部主任負責制,部主任由學校班子考核任命,副主任競聘上崗,組成三人班子,黨小組、工會小組建在專業部。校長直接領導專業部主任,副校長按照分工,協助校長對專業部工作進行檢查、指導、調研、經驗總結。各專業部相對的獨立性,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專業課教學、教師管理、學生管理、市場調研、生產實習、畢業推薦、短期培訓等實行部內管理,由于管理重心低,校長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學校形成了各部門分工協作,各專業協調發展,各項工作有人抓,思想工作有人管,遇到困難有人幫的局面。不僅把校長從繁雜的事務中解放了出來,也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團隊的積極性,促進了專業建設。
“三全”管理采取全員參與、全程管理、全方位滲透的德育工作模式,把德育工作滲透到教學、實訓實習、管理、后勤等各個環節,形成“職工人人都參與,學生個個受教育”的管理格局,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學校建立了由校長負責、德育副校長分管、政教處負責實施、班主任管理班級、團委協助、學生會配合的德育管理體系,利用德育課加強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形成學校網絡式、立體式德育教育體系,將思想德育教育滲透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
推行“四元”育人模式(職業生涯規劃+塑造健全人格+強化專業技能+加強崗位實踐)。實施“職業生涯自我規劃工程”。引導學生認識自我、了解專業、確立職業目標,指導學生制定職業規劃,結合頂崗實習,指導學生選擇適宜自身發展的職業崗位。塑造健全人格。以“誠信”教育為重點,開展“四感謝、四做到、四個一”感恩教育活動,建立心理咨詢室、網上心理咨詢熱線,解決學生困惑。強化專業技能訓練。開展“比一比、賽一賽”活動,為參加各級行業、中職技能大賽,做好充分的技能準備。加強崗位實踐。開展“當行業標兵,樹二職形象”活動,校企聯合評選出優秀實習生。同時我們還針對學生普遍的思想傾向,邀請法律專家、社會名人來校講座,對學生進行法律法規教育、就業創業教育,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把包容合作、團結互助的群體精神,自立、自強的獨立精神,誠信守約的道德精神,注入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建立了體現專業特色的廊壁文化,開辟行業大師、企業名人畫像警句、企業經營理念、管理標準及學生獲獎作品等專欄,使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高度融合,呈現出生態德育的全員育人特色,真正形成了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良好格局。
一是向上掛靠。多年來,與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為學生專科學歷教育創設條件。2014年秋,汽車運用與維修等4專業與黑龍江省旅游職業技術學院、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開展2+3學制的中高職銜接項目合作。二是向下對接。注重發揮學校資源優勢的輻射功能,加大了與98中等初中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的合作力度,為農村初中學生進入職業高中學習大開方便之門。三是橫向聯合。通過南崗職教集團的平臺,我校已與阿城職教中心校等6個縣(市)的7所職教中心實現了合作辦學,鞏固并擴大了職業教育辦學成果。四是校企聯手。定期把相關企業負責人“請進來”,聽取他們的意見,及時調整現有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定期組織專業教師“走出去”到企業考察實踐,提高技能;通過校企合作,解決了學生的實習和就業問題。五是校會合作。我校各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都相繼加入了行業協會,參加行業活動,關注行業發展。六是搞好“訂單”培養。我們采取“訂單”培養方式,先后為麥凱樂集團等企業輸送了近千人。七是加強校企互動。實行專業教師崗位“流動制”,定期聘請行業、企業的高層次人才來學校示范教學。我們先后聘請了萬家燈火大酒店魏志春等行家里手為兼職專業教師,同時利用寒暑假的有利時機組織專業課教師到企業進行崗位技能實踐,先后有幾十名教師去企業頂崗實習,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和建設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服裝設計與工藝、中餐烹飪、計算機網絡技術4個重點建設專業以“校企結合,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框架為統領,以深化“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為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的切入點,在社會需求中定位,在培養模式上創新,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專業指導委員會指導下,各重點專業圍繞產業升級及企業人才需求,深入100多家企業調研,以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以職業崗位真實工作為依據,系統設計、統籌規劃人才培養過程,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切實保障人才培養契合職教規律和企業用人標準。
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采用“校、行、企”三方共育人才培養模式,在省博遠汽車維修有限公司中辦校,實現“學+工+學+工”工學交替的基礎實、能力強、素質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
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創新“生產+實訓+經營”人才培養模式,依托專業帶頭人、中國職教名師創辦的校中廠,在生產車間開展做中教、做中學、學中做,培養技術過硬人才。
中餐烹飪專業創新“工學交替,學崗交互”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聯手建立“萬家燈火班”“華膳匯班”。依托西點營銷校中廠,生產、學習相互交替,名師指導學生企業生產項目訓練,將教學成果轉化為企業產品,加速職業能力提升。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實施“崗位定向,四專一能”(DT團隊)人才培養模式,成立“清華萬博班”,與西安開元公司共建綜合布線實訓室,訂單培養網絡技術人才。
專業課程體系日趨完善,教學模式改革進一步創新。重點建設專業充分發揮專家指導委員會作用,校企合作將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細化為課程項目。經深入分析論證,重新構建“課程、項目、崗位”一體化課程體系,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構建“對接崗位的項目化”課程體系,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構建“崗位項目+任務”課程體系,中餐烹飪專業創新“項目+任務”課程體系,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創新“項目引領,任務驅動”課程體系,打破原有學科體系,把職業標準融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目標,按照技術發展水平和職業資格標準設計課程結構和內容,將生產工藝流程、產品標準、服務規范等引入教學內容,不斷優化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實施項目、案例、“企業情境、教學做一體化”等高效教學模式,打造了學生樂學、教師樂教、企業樂用的“三樂”精彩高效課堂,促進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更受企業青睞。
在2014年全國中職學生技能大賽中,黑龍江省共獲29塊獎牌。其中,二職獲1金3銀9銅13塊獎牌,占獎牌總數的近1/2,為家鄉人民爭了光。迄今為止,二職學子在省、市技能大賽賽場始終獨占鰲頭,晉級國賽選手最多,在國賽中獲獎人數最多,獲獎層次最高,在全國中職學生技能大賽中已榮獲4金17銀57銅21項優秀獎。2009年高職招生出臺新政策,至今,我校已有56名大賽獲獎選手通過加分或免試入學被本科、專科高職院校錄取。
學校以示范校建設為契機,做強就業市場,做實就業推薦,將就業工作和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抓好抓實,就業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就業辦組織校內專場宣講會16次,積極聯系了近200家企業,2014年6月6日,學校與哈爾濱市人力資源市場共同舉辦大型校園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2963余個,既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又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由于我校畢業生具有一專多能、適應性強、動手能力強的特點,招聘會現場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成為企業的“搶手貨”。
2014 年我校畢業生共1006人,823人由學校安置實習就業,就業對口率92%,穩定率達到89%,就業率98.2%。183名同學參加高考,91%的同學升入高職院校和普通高校學習,李曉軒同學考入天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畢業生吳迪考上沈陽體育大學統招研究生,她2013年獲亞錦賽女子板球銀牌,2014年作為中國代表團的一員參加了仁川運動會,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績。
我們深切體會到,觀念更新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先導,行業發展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我們將在專業建設與發展的同時,積極推行校企融合的辦學模式,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在實踐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模式基礎上,進行微課、翻轉課堂等課程建設與改革,為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提供創設條件,提供有益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