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繁榮 龔 言
(廣西百色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大學生能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能否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能否鍛造過硬的品質,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黨和國家極為重視大學生的德育工作,近些年不斷出臺了一些政策文件,指導高校進一步做好大學生德育工作。加強中國革命傳統教育,必須深挖地方紅色資源,把紅色資源有效融入高校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全過程中,通過紅色文化資源立德樹人。
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都認識到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德育工作上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但在紅色文化資源如何融入高校大學生德育工作這一問題上缺乏有效的創新,且這一過程缺乏有效載體。紅色文化資源如何為廣大在校大學生所認同、所接受、所喜愛,如何融入高校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并促成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高校德育工作者急需思考的問題,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紅色文化資源是高校開展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高校開展德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探索如何使紅色文化資源有效轉化為德育資源。當前高校在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開發中的深度與廣度欠缺,主要表現在:一是對紅色文化資源缺乏系統性、規范性整理與提升;二是紅色文化資源尚未結合高校德育工作的特點及需求作一有針對性的開發,尚不能滿足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成材需求;三是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德育教育尚未形成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案例;四是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德育教育缺乏大眾化理論產品,紅色文化學術研究成果的大眾化工作有待改進與加強。
一方面,高校從事紅色文化資源學術研究的人員主要是一些紅色基地的科研骨干,而高校從事大學生德育工作的人員主要是學工教師、思政教師、黨團教師,這就導致紅色學術成果與高校大學生德育教育脫節,科研隊伍與德育隊伍未能形成“合力”。另一方面,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大學生德育教育過程中,“課上”與“課下”未形成“合力”。當前大多數高校在開展紅色文化融入德育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融入渠道較為單一,大多依賴于思政課堂,通入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育之中,但未進一步延伸課堂鏈條,未開辟課后課堂鏈條,未能夠與大學生日常生活較好融合,進而未能促使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行為得到良好養成。
眾所周知,百色是著名的紅色之城,這里形成了厚重多彩、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身處于紅城之都的百色學院在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大學生德育教育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作為一所革命老區高校,則尤為重視大學生德育工作,尤為重視從紅色文化中汲取有益的養分,把紅色文化,特別是優秀的革命傳統、老區精神等融入大學生德育工作中。為破解當前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德育工作所遭遇的難題,百色學院校領導高度重視,黨委書記牽頭,凝聚德育工作骨干力量,通過多年的大膽探索、克難攻堅及實踐經驗的總結,逐步摸索出了一些“新路子”,逐步探索出了較為適合當代大學生自身特點的新舉措。
1.建立紅色文化教學育人實踐基地
百色學院周邊聚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諸如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粵東會館、右江工農民主政府舊址——平馬經書院、紅七軍政治部舊址——清風樓、百色起義紀念館等,百色學院大學生德育工作充分依托這些紅色資源,并進行有效整合,分別建立校地合作關系,聯合建立紅色文化教學育人實踐基地,在不懈的探索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11 年百色學院獲批為“全國紅色經典藝術教育示范基地”。通過基地平臺展開扎實的德育工作:一是每學期都組織學生參觀紀念館,讓學生身臨其境了解歷史發生的現場,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感受先輩的革命氣節,感受共和國成長的艱辛,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情感;二是在新生軍訓期間,組織大學生到相關紅色基地“拉練”,走“紅軍路”、過“紅軍橋”,培育大學生不怕犧牲、敢于吃苦的革命精神;三是學校黨委定期在百色起義紀念館舉行學生黨員入黨宣誓儀式,激發廣大學生努力繼承革命先輩光榮革命傳統,努力繼承革命先輩的革命意志,爭當優秀模范的共產黨員,教育學生黨員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2.開設紅色經典微型選修課
當代大學生的德育工作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要讓大學生養成良好的政治素養,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大學生良好的政治素養及政治責任感的的鍛造,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來完成。在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強化思政課理論教學過程中如何讓思政課課堂生動起來,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成為了百色學院思政課改革的出發點。百色學院圍繞立德樹人的目標,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思政課教學全過程中,并依托地區紅色文化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延伸思政課課堂鏈條,著力開設了一批如《鄧小平法制思想研究》、《抗戰期間我軍經典戰役戰術研究》、《紅七軍》、《百色起義人物研究》、《廣西不得了——淺析廣西愛國精神》等“紅色經典教育微型課程”。這些紅色經典微型課程的開設,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程資源,而且有效拓展了德育教育的載體,深受學生的歡迎。
1.開發紅色文化資源育人校本教材
紅色文化資源要轉化為高校大學生德育教育資源,很關鍵的是要深挖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紅色文化育人教材,并使紅色研究系統化。為此,百色學院凝聚了一個紅色資源特色研究專家團隊,圍繞“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德育教育”這一主題,歷時多年,凝聚專家學者的心血,出版了大量紅色育人教材,如《百色起義光照千秋》、《右江蘇維埃政權史》、《鄧小平與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紅色歌謠》、《特色·改革·創新——民族院校德育與素質教育研究》等系列校本教材,這些教材的涌現為學校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撐,為大學生深入了解紅色文化,汲取有益經驗,鍛造優秀品格提供了媒介。
2.舉辦紅色講座與學術沙龍
作為紅色教育示范基地,百色學院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學校每年都會舉辦“紅城大講臺”工程,學校在紅色資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特點,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舉辦紅色文化專題宣傳講座,更好地宣傳紅色文化資源,進一步促進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德育資源,在德育教育過程中,讓學生“入耳”、“入腦”、“入心”。通過紅色教育來引起學生從內心里產生強大共鳴,在講座中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增強愛國主義情感,鍛造良好品格,進而達到育人目的。除此,百色學院還定期舉辦學術沙龍,邀請紅色文化研究專家與學生面對面進行雙向互動交流,激勵廣大學生樹立“團結合作,艱苦奮斗,克難攻堅,磨礪成才”的“石墨精神”。
1.舉辦紅色文藝活動
為有效整合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切實找到紅色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有效可行的途徑,百色學院通過多年的積極探索,逐步找到一條新路子,即使紅色文化教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整合學工、團委力量,逐步構建“形式多樣,內容精彩,層次豐富、效果突出、學生喜愛”的系列“紅色經典文藝演出”,目的在于統籌“課上”與“課下”的“雙課堂”,促使其形成紅色育人“合力”,即建設以紅色文化育人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充分發揮隱性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學校鼓勵學生廣泛參與,利用“國慶節”、“勞動節”、“建黨節”等,大力舉辦全校性的紅歌比賽、講紅色故事比賽、紅色主題演講、紅色主題征文等活動。通過紅色文化活動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全過程中,讓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德育教育。
2.著力打造網絡紅色傳播平臺
網絡在各類重大實踐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顯示出巨大的影響力,網絡信息成為許多人了解社會的重要來源,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群體受教育程度高、政治參與度高、網絡依賴程度高、對網絡輿論參與廣泛,高校大學生借助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發布或參與一些社會輿論事件。了解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以后,百色學院立足百色起義的歷史事件,著力研發“百色起義信息平臺”,整合信息資源,重點對百色起義作全方位、多緯度的解讀,對百色起義期間所涌現的英雄人物的先進事跡進行大力宣傳,對百色起義期間所遺留的紅色遺址作深度挖掘,對百色起義期間的一些重點文獻、圖片、視頻資源在一定范圍進行資源共享,逐步搭建一個既能為學術研究者提供優質咨詢服務,又能為本校大學生深入了解百色起義提供一個新視角。這樣使得廣大大學生能夠以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獲取紅色資源,進而提高大學生學習和了解紅色文化資源的興趣和動力,進而能夠促使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自覺接受紅色文化的思想洗禮,從而自覺約束自己,進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素養。
3.舉辦紅色文化微視頻創作比賽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微視頻越來越受到廣大大學生的親睞。微視頻以其“短、快、精”、及隨時隨地隨意性等優勢特點,逐漸融入了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百色學院德育工作者抓住這一特點,在全校范圍內推出紅色文化微視頻創作比賽活動,鼓勵大學生通過滴點的日常生活,通過自導自演的微視頻來宣傳紅色文化育人及闡釋紅色精神。紅色文化微視頻創作活動,改變了紅色文化傳播的傳統模式,激發了廣大學生創作熱情,增進了廣西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了解,推動了紅色文化與大學生德育教育主動融合,進而促使大學生德育教育由被動轉為主動。
4.開展暑期社會實踐調研活動
眾所周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方案出臺后,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越來越得到關注,越來越多的高校紛紛加入思政課改革的浪潮之中,越來越多的高校充分重視實踐教學的開展。實踐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激發學生自覺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變革轉傳統教學模式,最大程度上鼓勵學生發揮主體性作用。百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圍繞“如何有效開展實踐教學”這一課題,作了較為深入的探索,逐漸摸索出了一條切合實際的路子——開展暑期社會實踐調研活動。學院以專項課題立項為依托,配備思政課專業指導教師,積極發動和組織優秀大學生開展社會暑期實踐調研,積極深入廣西地域市、縣、鎮、村開展專項調研,調研范圍涉及紅色文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基層黨建、邊境口岸貿易、社會保障、基礎教育、生態保護等多個社會領域。通過開展暑期社會實踐調研,讓廣大大學生更加了解國情、區情、黨情,更加了解當代我們國家、社會在轉型發展中所面臨的挑戰,進而培養廣大大學生心系國家、心系家鄉、心系社會的情懷,培養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的情感,進而激發廣大學生樹立報國、報家鄉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