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
摘 要:本文將電子商務企業的信用評價放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進行研究,首先總結了電子商務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需要具備的特點,之后對各機構的現有電商信用評價模型進行簡要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互聯網+”環境下對于電商評價體系的優化,并提出動態的信用風險管理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電子商務;信用評價;大數據
一、“互聯網+”概念與電商崛起
在我國互聯網普及率以及對其他行業的滲透率不斷上升的背景下,“互聯網+”戰略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中,并將成為“十三五”規劃中重要的戰略布局?!盎ヂ摼W+”戰略就是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中進行擴散和應用,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
這個概念正是在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多行業互聯網化的前提下被提出的。據CNNIC的最新統計報告顯示,2014年底我國網民總規模達到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在所有傳統行業中,零售業是互聯網化程度較高的一個行業:數據顯示網絡購物用戶總數為3.61億,在網民中的占比為55.7%,在全國居民中的滲透率也達到26.67%。而“互聯網+”的效應并不是這兩年才出現的,比如傳統零售+互聯網就有了淘寶,傳統百貨+互聯網就有了京東,電商行業正是趁著互聯網的東風不斷發展壯大:數據顯示2014年網上零售額達2.8萬億元,占到同期零售總額的10.6%。電商已經成為市場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而且其經營靈活、實時性極強,擁有巨大的資金需求,需要一個成熟的信用評價體系規范其融資業務。
二、電商評價的特點
對于電商這一相對較新的企業群體,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信用評價,電商信用評價體系主要需要具有以下特點:
1.輕資產、重銷售
從事電商運營的企業主很多都是“80后”甚至“90后”,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外地人,所以并不一定擁有大量固定資產等可以抵押的財產,針對傳統企業的抵押等手段不一定適用于電商企業,故對于電商企業提供的貸款一般為信用方式或擔保方式。
2.考慮企業主人品和經營能力的因素
相對于傳統企業,電商企業的運營更依賴于業主的人品和電子商務運營能力。由于電商企業的運營與各電商平臺的規則密切相關,企業主在規則的約束下進行適合電商理念的推廣和運營,需要其具有較為成熟的電商數據分析能力、運營方式和戰略規劃。
3.加入電子商務線上獨特性指標
與傳統行業只關注于成本、庫存、毛利率等指標不同,對于電商企業還需要考慮很多獨特性的數據指標,如:訪客數、轉化率、流量成本等。這些都是能充分反映電商運營狀況的關鍵數據。其中也突出體現了“互聯網+”的數據共享性特點,可以通過大數據的采集來掌握企業的全貌,更好地刻畫企業的還款能力。
三、電商評價的指標體系建立
1.現有的體系與研究
(1)理論界評估模型
在電子商務信用評價體系中,眾多學者提出了針對性的評估模型。包括L.Mui等研究得出的評估模型用來計算網絡代理商的信譽分數;彭麗芳等提出可以根據電商的歷史交易數據來判斷電商信用;法國科法斯集團提出的@評估體系,可以讓電商企業在線申請評估,然后該公司對企業進行認證,反映企業的貿易付款能力,且提供在線查詢。
(2)電商平臺金融模式
作為電商依托的平臺,阿里巴巴集團為電商提供純信用的貸款。阿里巴巴掌握了電商的所有交易數據并且控制電商資金流,采取基于大數據的風險把控和資金管理,為平臺上的電商提供資金周轉的貸款服務。其信用評價體系主要依托于平臺擁有的大量電商交易數據,并依據數據進行建模,對用戶的風險等級進行測評。優勢在于操作方便快捷,數據規模龐大,但利率相對較高。另外還有一些P2P平臺為電商提供融資,但并不僅僅針對電商。
(3)傳統金融機構模式
傳統金融機構如銀行也逐步將視角轉向龐大的電商群體,作為業務的拓展點,有多家銀行推出類似“電商貸”的產品,并制定了針對性的信用評價體系。但是多數銀行還未形成完善的電商信用貸款模型和盡職調查流程,仍處于探索階段。傳統機構的指標體系在原有中小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基礎上進行修改,比如浙江泰隆商業銀行的“三品三表”體系,并加入電商相關的特征性數據作為補充。
(4)第三方評價機構
一些第三方評價機構根據自有的數據資源或評價體系對電商的評價提供獨立意見,包括擁有工商局、稅務、法院等信息共享的機構以及擁有大數據采集能力的機構。這些機構根據自己能夠搜集到的不同角度的數據建立各自的指標體系。
2.在“互聯網+”理念下的拓展
現階段雖然各方均設計出了側重各異的指標體系,但有的還停留在理論階段并沒有形成成熟的評價模式和風控模型。此時需要綜合各家的評價體系探索更為完整成熟且針對電商的評價體系,特別是建立擁有“互聯網+”理念的體系,這種體系應該是線上與線下的結合,既包括線上大數據實時信息更新的優勢,又包括線下盡職調查的嚴謹。
(1)線上數據的采集以及實時更新
采集電商信用評價的關鍵指標——電商店鋪的銷售數據,該數據能夠真實反映電商的還款能力。并且針對不同電商平臺的物流運輸成本、客戶服務、信息安全措施等方面加入相應指標,其他重要指標還包括流量、轉化率、流量成本、主營銷售占比、好評率、退款率等,綜合反映電商的銷售、經營、利潤情況。
(2)傳統的盡職調查
對于企業主人品的調查從來都是信用評估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企業主嗜賭成性或沒有信譽,即使銷售流水數據再好也可能會成為一筆壞賬。需要綜合法院、稅務、工商等各部門的信息,形成綜合的個人評價體系。
其次根據銀行的傳統盡調流程,包括審核電商企業的三張表以及銀行流水、對個人征信進行查詢、進行庫存盤查,并了解企業的債務、固定資產、資金運營等情況。
最后還要了解企業主所在的行業形勢,是否存在淡旺季、“雙十一”等活動占收入的比重、是否存在主要貨品頻繁的變動等經營策略信息,以及企業未來的戰略規劃。如果在近期有諸如大量囤貨、轉變主營產品的經營策略,可能會對預期收益產生一定的影響。
(3)線上線下的復核及互動
電商的銷售數據可能存在“刷單”、“刷信譽”等造假行為,一方面電商平臺會對這些行為進行一定的處罰措施,另一方面對電商評價的機構也需要對數據的準確性進行線下核實。其中包括店主身份和對店鋪所有權的核實、店鋪經營數據真實性的核實、店鋪主要貨品銷售量和庫存情況的比對,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定。
四、對電商的動態信用風險管理
對于信用評價這一體系,評價得到的結果不應該是靜態的報告,而應該是具有動態實時更新的特性,才能適應“互聯網+”環境下電商領域瞬息萬變的形勢。信用評價體系應該能夠實時更新相關指標數據,并且根據企業的運營情況進行監控,對于出現的異常波動進行預警。
首先,對于客戶的店鋪經營情況進行實時跟蹤,如果出現銷售的突然下滑或商品下架,不排除有出現信用風險的可能;其次應依據電商所在的行業類目來判斷該企業的經營情況,并監測企業在行業中所處的地位來評價企業;最后根據企業主個人的公信記錄實時進行調整,如有個人信用風險需要立即預警。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對電商企業信用評價提出了一些初步觀點,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框架還需要進行進一步地完善。由于我國目前的征信體系還不夠完善,同時缺乏電商評價的經驗,所以還不具備電商信用評價的成熟體系。但是電商這一新興群體必將成長為一個擁有龐大貸款需求的群體,所以針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是大勢所趨,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
參考文獻:
[1]陸偉,徐蕾.電子商務信用評級指標體系初探[J].評價與管理,2008,12(4):52-56.
[2]彭麗芳,陳中,李琪.網絡交易中信用評價方法研究[J].市場營銷,2007,10(2):76-81.
[3]王葉毅,張偉,陳鐵.電子商務小企業信用評價模型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1(32):196-197.
[4]鄭王力.電子商務時代的信用評級.商業研究,2002(12):132-133.
[5]L. MUI, M. Mohtashemi, A. Halberstadt. A computational model of trust and reputation[DB/OL]. Proceedings of the 35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