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關鍵詞】計算興趣 計算習慣
應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7A-
0078-01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對數學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計算課的學習非常枯燥。為了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大部分教師都采用多練多算的方式,認為學生練多了,計算能力自然會提高。然而,從學生的作業反饋中發現,在計算教學中如果只是一味地重復算,學生的計算能力并不盡如人意。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避免計算教學的枯燥?筆者主要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多點鼓勵,收獲多一點興趣
計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耐心、認真和自主檢驗的習慣。多鼓勵學生,激發學生去探尋,在探尋算理的過程中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計算正確率,在練習中收獲成功的體驗,在成功的快樂中增長學習的興趣。實踐證明,通過克服探尋算理的困難,可以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品質,鞏固算理,為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除法的認識》時,首先結合學生平時生活的經歷,創設一個分桃子的過程,讓學生在分桃子的過程中體會學習除法的好處和必要性,讓學生通過分一分,自主探究除法的意義,結合乘法的認識,快速得出12÷4和12÷2的結果。該情境讓學生利用學具,動手分一分,得出不同的算式的情況,然后讓學生先猜一猜結果,再動手分一分,最后想一想商是怎么得出來的?通過小組交流合作學習,引導學生自主發現。
在計算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筆者結合每天的教學內容,適當地開展課前5道口算題的練習。為了避免簡單重復、為算而算的現象,在平時的計算訓練形式上,筆者采用了游戲、競賽、搶紅旗、螞蟻搬家等訓練方式,結合多媒體的強大功能,圖像、聲音和動畫相結合,讓學生在計算和交流過程中,體會到計算課的樂趣,提升自身的計算能力。
二、多點堅持,收獲一種習慣
美國著名教育家曼恩說過:“習慣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边@讓我們體會到良好的計算習慣的養成對計算教學的重要性,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但只要師生能做到循序漸進、堅持不懈,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就能在計算中明確解題思路、書寫表達過程、自我檢驗等系統的計算習慣。
在數學計算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出現的錯誤主要有以下幾種:①數字抄寫錯誤;②運算符號錯誤;③計算過程錯誤;④題意算理不清等。針對這些現象,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書寫習慣,從一筆一畫開始,引導學生書寫工整、準確的數字。低年級每天堅持寫0~9這10個數字,到了中高年級可以結合算式進行數字的書寫。對于書寫成果的檢查,需要教師從第一個月的每天檢查一遍,到第二個月的每周兩次,再到第三個月以后的每周一次。當這一切都堅持下來,我們就會發現學生出現的這些現象少了。堅持,讓學生形成了正確的書寫規范,同時也讓學生收獲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態度。
三、多點實踐,提高應用能力
在當前的教學中,雖然每個教師都在說關注學生的差異,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但一節課下來,當有人問我們這節課全體學生是否都學會了、都有所得時,我們的回答總是底氣不足,因為在作業或練習反饋中,我們發現個別學生的算理不清、不理解題意,造成解題困難。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會先向學生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再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策略,并結合類似的題目,從扶到放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補足數學應用上的差異,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列表整理分析解決問題時,筆者發現個別學生對于已知條件把握不準,沒有建立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比如:AB兩地相距420千米,一輛汽車從A地到B地需要5小時,比返程時多用了1小時,這輛汽車返程時平均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學生在解題時會出現如420×5-1、420÷(5+1)、420÷5這樣不同的算式,針對這種現象,筆者首先讓學生自己闡述解題思路,在學生出現表述不清或自相矛盾時,筆者及時結合題目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形式讓學生感受題目中所含的信息,從路程到時間,讓學生感受5小時對應的是去的時間,而不是返程的時間,如果用420÷5得到的是到達B地的平均速度;再分析比返程時多用了1小時這個已知條件,學生在對比兩個量的大小時判斷哪個數是未知量,得出返程時間比到達的時間少用1小時,因此用420÷(5-1)。在學生理清思路之后對于420×5-1的錯誤也能很快地從運算順序入手進行改正。
總之,在小學計算教學中,只要教師堅持做好每一步,多點鼓勵,多點關注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結合生活實踐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就能從本質上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需入手真正提升數學的應用能力。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