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霞 田媛
【摘 要】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合格教師的重任,但目前《公共心理學》課堂教學仍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視角,分別從教材編制、學生學習以及教師教學三大方面加以分析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建議。
【關鍵詞】《公共心理學》 ? ?課堂教學 ? ?建構主義
一位教師,專業知識再精湛,如果不具備心理學相關知識,永遠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公共心理學》是高師院校為完成向中小學輸送合格的人民教師這一培養目標而專門為師范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教育基礎課程,也是未來從事教師職業所必修的公共課程之一,由此可見,《公共心理學》對師范專業學生未來能否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具有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看來,雖然我們一直在努力,但高師《公共心理學》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目前高師《公共心理學》課堂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角,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建議。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學取向,是目前國內中小學新課程改革的理論依據之一,對于傳統教育思想具有巨大的沖擊作用。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具體表現為:(1)知識觀:強調知識的動態性,認為知識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說,會隨著人類的進步不斷地被“革命”掉,因此不存在一成不變的知識,知識是需要隨著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的;(2)學生觀: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認為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教室的,教學不能無視學生先前經驗,而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知識;(3)學習觀: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以及情境性;(4)教學觀:教學不是教師將準備好的知識直接傳遞給學生、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驗建構意義的過程,教師主要任務是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主動的思維活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促進學生主動構建意義以及解決問題。
二、目前高師《公共心理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編排方面
首先,教學內容陳舊。理論大多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與學生現代的日常生活相脫節,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材理論性過強,學了之后又沒有實踐的機會,導致學生看不到學習知識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再次,教材缺乏針對性。目前使用的《公共心理學》教材大多是普通心理學、基礎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拼湊的結果,體現不出該門課程應有的特色,因此最終導致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課堂出現注意力分散、開小差等情況。
(二)學生態度不端正、學習積極性不高
有調查顯示,高師學生對心理學的知識還是普遍比較感興趣的,大都覺得心理學很神秘,因此學習之前期待較高,但上課后發現課堂上的內容并不是期待中的樣子,因此希望變為失望。同時,《公共心理學》是一門公共必修課,與專業知識相比,不能夠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再加上十幾年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教育模式已經在學生頭腦中根深蒂固。他們已經習慣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很多時候已經不愿意,甚至是不知道如何進行獨立思考,面臨問題缺乏主見的現象非常普遍,久而久之學生的思考能力逐漸退化,導致進入課堂就睡覺,出了教室活蹦亂跳,課堂學習出現“疲軟”的惡性循環狀態。
(三)教師講課刻板、教學方法單一
雖然《公共心理學》承擔著重要任務,但是目前在高師院校課程設置中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大多數院校才安排40甚至才30多個課時,與教學內容的多少遠遠沒有形成正比。在課時少、任務重的情況下,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上拼命講授基礎理論知識,很少能照顧到學生的實際需要,也沒有過多的時間安排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時間一長,學生很容易進入疲勞狀態。同時,目前由于資源有限,學校的公共課大多采用大班教學,一個班有一兩百人,師生互動更是很難實現,在一定程度上教學質量也會受到影響。
三、提高《公共心理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建議
針對目前高師院校《公共心理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對我們的啟示,現提出以下建議:
(一)依據建構主義的知識觀,改革目前《公共心理學》的教學內容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的動態性。因此,針對高師《公共心理學》課堂教學中的教材編排問題,我們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公共心理學》課堂教學內容。比如說將心理學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課堂,特別是學生最關心最感興趣的相關信息,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要以及目前中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創設真實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帶著問題學習基礎知識,建構知識的意義,最終實現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
(二)依據建構主義學習觀,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學習共同體的作用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以及情境性,認為學習不是教師將準備好的知識直接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驗建構意義的過程。因此,針對公共心理學課堂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應該多鼓勵學生根據已有經驗進行獨立思考,主動地獲取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多和老師、同學以及周圍的朋友等就心理學相關知識進行探討,在討論中逐漸理解知識的意義。老師應該給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更好地將學得的知識遷移到實際生活中去。
(三)依據建構主義學生觀和教學觀,充分發揮教師在學習中的主導作用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認為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教室的,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先前經驗,而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知識。基于此,《公共心理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已有的相關經驗,不能無視學生,一味地只顧講授基礎知識,而忽略了學生的主觀感受和課堂質量,最終破壞了學生對心理學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習積極性下降。
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學生運用已有經驗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比如采用情景教學的教學模式,課前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然后帶著問題講授基礎知識,在確定學生充分理解了基礎知識之后,讓其運用基礎知識去解決課前的問題。這樣既有利于把握學習的重點,也利于學生認識知識的價值,還能體會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成就感,從而產生新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采用討論法,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其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也可以采用活動體驗式教學,讓學生通過參與心理學相關活動,理解心理學知識。比如說講解注意的分配時,可以讓學生嘗試“左手畫圓右手畫方”的方式,然后總結注意分配的相關知識,這樣既有利于體現心理現象的可操作性,又便于加深學生對注意分配的理解。
總之,目前高師《公共心理學》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有關觀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心理學教學模式,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公共心理學》課堂教學,充分體現學生在心理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對于培養師范專業學生學習心理學的興趣,提高其學習積極性,最終提高心理學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除了上述建議外,也可以通過增加課時或是實現多元化考核等方式,改善課堂教學環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馮忠良.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張海琴.高師公共心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
[3]王勝芹.建構主義理論在大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大眾科技,2009.
[4]徐大真.高師公修心理學教改探討——談課堂教學心理分析[J].心理科學,1999(22).
[5]沈暉.高師院校公共心理學教學現狀調查報告[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