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問題已經不是一個新產生的問題了,實在發展的過程中長期持續存在,并且只要經濟與產業形勢與大環境在改變,這個問題會不停地產生于出現,要想知道如何做出調整與改進,就必須對其結構問題進行深度細致的分析,本文從產業結構開始分析,再到三個產業的分別分析與集中討論來進行研究。希望給后來者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問題;調整
一、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區別與聯系
經濟結構相比于產業結構來說,是一種宏觀的關系,其主要內容是指三大產業之間的結果,各種所有制之間的結構等等,是一種包含消費,生產,進出口等的宏觀運行體系。而產業結構指的是第一、二、三產業在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研究的是產業與產業之間的關系,比如技術經濟聯系與聯系的方式等等,從而眼球處其中的變化與規律,推測出其發展規律等等。也就是說,產業結構的研究及研究產業理論也研究產業關聯理論。
二、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存在的問題
1.產業結構分配不合理
由于國內的經濟政策偏向性明顯,對于企業的成長非常不利,經濟的增長模式變得具有高負荷,因而便造成了很多問題,比如生產結構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結構性或者地域性的生產過剩,或者是高成本導致的低效益,導致資源分配的不合理。產業十分的分散,企業與企業之間也很少有交集,更少有合作與雙贏。又如,因為產業結構通過政府的資金支持而發生的改變,使得投資主體的不健康成長,同時也導致了科研與產業分離,這就回讓企業無法享受到科技的進步帶來的好處。
2.產業結構發展趨同化
農業因為技術不夠成熟,導致不能生產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又由于政策或者地方保護,或者片面的市場需求調查,導致的重復生產,這兩者都將導致生產結構的趨同化。生產結構的趨同化毫無疑問的會導致資源分配率低下,重復投資和重復的過剩,整體降低了行業的適應性和競爭力。
3.農業內部結構不成熟
我國農業的飛快發展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然而農業產業結構仍然不成熟。首先是農業產品在發展優質產品上成效不高,雖然我國在某些產品在國際上需求很高,然后缺點也是很明顯的, 無論是品種和品質上都有所欠缺。其次,很多農業企業對產品的在加工與包裝都并不重視,很多農業企業的銷路并不遠,所以對產品的儲藏和運輸,保險等不重視,又因為覺得客戶群體是普通大眾,就并不太重視包裝,種種原因使得產運銷體系不健全,全靠產品而不附加加工業的利潤,會使得產業的盈利模式的單薄和抗風險能力減弱。再次,沒有利用地域優勢,而是使得農產品分布混雜,沒有形成區域規劃布局。
4.第二產業博而不精
我國第二產業生產力很強大,然而第二產業的工業化進程緩慢,無論是因為勞動力的素質不高,生產不了高新技術產品,還是因為結構調整與升級跟不上發展,我國第二產業的問題已經十分明顯與重大。問題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首先,基礎產品占有率大,產品的升級和產業鏈的發展受阻。我國工業化的緩慢導致產品的附加值很難提升,我國雖然出口額很高,但是其中外資企業占有量超過一半,這對本土第二產業的發展十分不利,對國家經濟也多了一個很不穩定的因素。其次,第二產業的技術革新緩慢,不重視研發新技術,甚至可以說忽略研發投資,這使得產業升級變得非常的艱難。與此同時,對國外的一些技術或者核心部件的一來對于我國的經濟將會產生不可預估的影響,這將使得我國很多產業尤其是日新月異的電子產業因此變得非常被動,只能降利來維持發展。再次,我國的產業模式比較刻板,這會給企業帶了穩定的訂單,然而同樣讓企業對于技術創新沒有太多的想法了,同時,我國的產品對于進口和組裝依賴性以及對高技術含量的產品的低下的創新能力使得我國產品的渠道和結構變得單一而僵化。
5.第三產業發展滯后
雖然第三產業發展十分迅猛,然而第三產業的的發展水平滯后,同時,第三產業的總量小,導致其無法像發達國家一樣成為本國經濟的最大支柱。同時,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結構與我國的產業結構差異比較大,同時,我國的第三產業的品質和技術水平欠佳,這隊第三產業今后的發展十分不利。
6.三次產業間比較勞動生產率差距擴大
與庫茲涅茨的研究的成果不同的是,我國第一產業應該是比較勞動上產率在穩定的基礎上,進入較高收入水平后顯著上升,但是我國第一產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卻很低,同時由于工業的從業人數的減少,但是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專業的過程并不順利。這從側面也印證了對我國從事低水平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的資源分配不合理,結構的不合理與效益低下也從側面說明我過三次產業間存在的問題。也就是說,低生產率的勞動力對于就業問題也是十分不利的,然后整體的提高勞動力效益是依賴社會的進一步分工細化的,故而即使經濟持續增長,就業率依然還在上升,這對于我國的產業發展來說是一個繞不過的問題。
7.結構能源效益差
我國一直強調對于能源的利用率,保持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我國的能源效益占比的提高使得高能源效益占比的縮水說明了結構能源效益的低度化。在現狀而言,我國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期對于能源的需求是無法繞過的。故而能否輕型化產業結構,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保持能源的彈性,是提高結構能源效益的關鍵點。
參考文獻:
[1]何德旭,姚戰琪.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效應、優化升級目標和政策措施[J].中國工業經濟,2008(5).
[2]何雄浪,李國平.專業化產業集聚、空間成本與區域工業化[J].經濟學(季刊),2007(4).
[3]何艷.外商直接投資的出口溢出效應,基于產業關聯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1).
[4]江飛濤,曹建海.市場失靈還是體制扭曲,重復建設形成機理研究中的爭論、缺陷與新進展[J].中國工業經濟,2009(1).
作者簡介:李瑞平,河北邢臺,河北省煤田地質局第二地質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