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靜
依法監督是人大工作的重要內容,監督效果的好壞一定程度上是衡量某地人大工作是否卓具成效的主要指標。因此,為強化監督實效,地方各級人大在不斷加大監督力度的同時也在努力完善和創新監督方式,力求以方式創新實現監督給力。
如果說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進行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開展詢問、質詢和進行特定問題調查等是人大監督的“規定動作”,那么組織專題詢問、實施工作評議等可視為人大創新監督的“自選動作”。 從實踐來看,近年來地方人大運用較多的監督創新有專題詢問、工作評議、發出審議意見書等,大部分也都取得了較好的監督效果。以專題詢問為例,這種針對某項專門工作進行的詢問,內容從寬泛轉為具體,言辭少了溫和多了尖銳,在暴露問題追問緣由的同時,更關注問題的解決,其效力通常也更為明顯。正因如此,專題詢問受到地方人大青睞,也得到了群眾的肯定和支持。然而,也有些地方人大在開展專題詢問時把詢問變成了 “開卷考試”,不但沒能起到預期的監督效果,還讓人大監督沾染上走形式的嫌疑,對這種形式監督,群眾也頗有微詞。
其實,人大監督的形式本身無優劣之分,只有運用之差別,只要運用得當,即便是常規的監督方式也能取得良好的監督效果。倘若只是過多關注形式上的創新,一眛把形式創新當作監督工作的亮點,卻不考慮和驗證監督效果,那么監督創新也就失去其本身的意義。
任何創新都源于堅實的基礎,人大監督創新也不例外。但實際工作中,人大監督的力度、重點和效果等顯然離法律對人大監督的自身定位和群眾的期待還有相當的差距。法律明文規定的人大監督的各種形式除了聽取和審議工作報告、組織代表視察、受理群眾申訴和意見、詢問等在人大監督實踐中運用較多外,質詢、特定問題調查等同樣為法律認可且更有力的剛性手段卻被束之高閣!一方面是社會和群眾的監督意識不斷增強,要求加大監督力度的呼聲不斷高漲,另一方面是人大法定監督形式沒有得到充分運用,人大監督職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面對這些矛盾,必須進一步夯實人大監督基石絕非是一句謙虛之詞,而是在當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新常態下的趨勢所在!
有效實施監督是人大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大理應充分運用法律規定的各種監督形式,實現監督手段的多樣化和剛性化。這就要求人大在行使法定職權時不應只局限于聽取和審議工作報告、組織視察調研等常規方式,而是要克服人大監督的重重顧慮,能夠針對不同情況敢于和善于采取相應方式有效監督,秉持公心大膽監督,真正激活長期以來擱置不用的質詢、特定問題調查、撤職、罷免等剛性監督手段,切實把人大監督的“規定動作”做全做好。只有在人大監督的“規定動作”得以充分施展和切實發揮效力的基礎上,逐步探索新的監督方式,開展監督“自選動作”,才有可能為完善人大監督形式“添磚加瓦”,為進一步強化人大監督效果增光添彩。
(作者單位: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