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龍
自2010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開展專題詢問以來,各地人大常委會積極“效仿”,相繼開展此項工作,近幾年在全國各地呈現出人大專題詢問的熱潮。而電視問政自2010年在湖北武漢推行以來,即招追捧,風靡全國。目前,已在湖北、湖南、廣東、河南等省市引起問政高潮。相比電視問政,人大專題詢問更具優越性。首先,法律性質不同。人大專題詢問作為詢問的一種形式和創新,是人大履行監督職責的法定程序,我國憲法、代表法、監督法等對此都有明確規定,可謂“名正言順”。而電視問政只是近年來各地推行的一種媒體問責方式,目前還缺乏明確的法律規范和制度設計,非法定必須行為,這是前者優于后者的根本所在。其二,組織性、程序性不同。盡管二者現場情景基本相同,但人大專題詢問更側重事前調研和事后督辦,在整個活動中,詢問現場盡管最出彩,但只是其中一環,是形式而已,不是關鍵,關鍵在于通過專題詢問推動問題整改,落實到位。人大專題詢問是一種事前調研、事中詢問和事后督辦的長期、連續行為。而電視問政重在現場,關鍵也在現場,強調問責,本質上是一種追責方式。前者操作的程序性更強,也更加規范。可見,從法律性、程序性、規范性等多方面來講,人大專題詢問都要優于電視問政。換句話說,電視問政能做的,人大專題詢問都可以操作,但平心而論,在實際效果和影響力方面,人大專題詢問還真不如電視問政。據了解,截至2014年10月9日,武漢市共舉辦34場電視問政活動,有20名市領導、67名責任單位主要負責人先后作出整改承諾,曝光問題280多個,333名責任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組織處理,促進政府建章立制60余項。“電視問政”已經成為治庸風暴中的“重頭戲”,它使得治庸問責得以落地生根。現實的對比,確實發人深思。
電視問政盡管發揮的是媒體監督作用,但背后隱藏的是紀檢部門黨內的監督力量,探討二者關系,推動人大專題詢問常態化發展,最終還是要回到如何整合體制內外監督力量這一永恒的課題上來。
一、黨委權力:體制內監督力量的互動與均衡的調配器。電視問政背后隱藏的是紀檢監察部門黨內監督力量,這與人大專題詢問同時出現,至少說明一點:人大監督與紀檢監察監督還缺乏有效的互動與資源整合。其實,電視問政與人大專題詢問完全可以優勢互補,整合為一。我國的監督權行使并不是西方分權意義上的制約權的運行,不是你死我活的權力斗爭,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監督與支持并舉行為。監督的目的不是制約,而是通過監督,督促“一府兩院”及其部門把事情辦得更好,讓人民更加滿意,在這點上,二者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如果我們能實現體制內監督力量的互動與均衡,比如整合人大專題詢問與電視問政,實現法律監督行為與黨內監督行為的有機統一,即能節省監督資源,又能提高監督實效,豈不美哉。當然,這里牽涉到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是人大專題詢問合并到電視問政中,還是后者合并到前者中。從前面的探討中可以看出,人大專題詢問完全能夠覆蓋電視問政,根本原因是人大專題詢問有明確的法律依據,這是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根本要求,并且操作更為規范。如果是同一區域既有人大專題詢問又開展電視問政的情況下,二者完全可以合并為一。有的地方,只有人大專題詢問或電視問政,那又另當別論。當然,兩種監督力量能夠整合的關鍵還是黨委權力如何調配和正確運行的問題。在我國,黨委掌握著監督權力有效行使的最終話語權,黨的意志,尤其是“一把手”黨委書記的話語權很大程度上決定各種監督力量的整合深度與廣度。整合體制內外監督力量,黨委要發揮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否則,仍不可避免各種監督力量“各自為戰”。
二、人大力量:監督權依法運行的樞紐。2010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開展專題詢問,各地人大積極效仿,出現人大專題詢問熱潮,盡管如此,但不能不說實踐已經滯后于法律規定。早在1982年修憲時,全國人大組織法第一次就對詢問作出了具體規定,2006年,全國人大以憲法為依據,頒布實施了監督法,其中第六章對詢問作出了明確的法律規定。人大專題詢問實踐遠遠滯后于憲法與法律的規定,探究原因,一定程度上還是人大心存顧慮,怕采取剛性監督手段會存在與黨委爭權,干擾政府整體工作的顧慮,費力不討好。其實有這種想法大可不必,“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政治原則,如何體現這一原則要求,根本是要落實在實際工作中,那就是要認真履行憲法法律賦予人大的監督權力。大膽開展監督,依法監督,這正是黨委所支持、政府所理解、群眾所期盼的擔當和負責任行為,不敢擔當,不作為,不積極作為,只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這一原則寫在紙上、掛在嘴上,這才是對黨、對人民的最大不負責。習近平同志在紀念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成立6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擔負起憲法法律賦予的監督職責,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和權威,加強對“一府兩院”執法、司法工作的監督,確保法律法規得到有效實施,確保行政權、審判權、檢察權得到正確行使。總書記的殷切希望,人大沒有理由心存顧慮,不敢作為,不愿作為。作為才是真正對黨、對人民負責,才是對總書記講話最科學的理解。
三、社會監督:依法治國的一種路徑選擇。電視問政背后盡管隱藏著紀檢監察部門黨內監督力量,但不能不反映出信息時代媒體的強大監督作用。人大作為發揮監督作用的主要力量,理應加強與媒體、群眾等社會監督力量的溝通與協作,共同構建網絡化的監督體系,使我們的“一府兩院”能夠更好地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其實溝通與合作本身也是一種相互監督與博弈的互動過程,人大積極加強與社會監督力量的溝通與合作,使監督者也要接受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主動行為,有利于人大監督權的正確行使。同時,通過發揮媒體和群眾等社會監督力量的參與作用,也可以更好地引導全民樹立守法意識,這也是推行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一種現實路徑選擇。
(作者單位:湖北省老河口市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