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翠鳳 王綠原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桂林541004)
論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中校園文化的重構
古翠鳳王綠原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桂林541004)
校園文化體現著學校的靈魂和特色。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欲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實現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應以校園文化作為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托,實現功能性的重新構建:其精神文化建設必須適應時代潮流,實現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職能;其物質文化建設必須與應用技術型高校人才培養需求相切合,實現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其制度文化建設必須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實行校企合作、多元主體參與的管理模式。
應用技術型高校;高校轉型;校園文化;職業技術人才
隨著市場經濟結構的持續調整和升級,高層次、高素質的職業技術人才緊缺已成為阻礙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層次,實現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多樣化,成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面臨的緊迫性問題。一批普通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高校,一方面,有助于彌補高水平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不足;另一方面,可打通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上升渠道,為加快我國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發展奠定基礎。校園文化是高校的靈魂,彰顯著大學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區別于其他高校的重要標志。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欲轉型為應用技術型高校,其校園文化也應作為轉型的一部分,在原有基礎上升級重構,進一步凸顯我國本科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特色。
(一)校園文化建設要與高校轉型發展相適應
2014年6月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規定了轉型高校的層次定位:“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應用技術型高校作為補充我國高等本科職業教育的重要力量,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教育,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正在不斷探索中前進。校園文化在建設過程中也亟需與高等院校轉型之后的未來走向相適應。在高等院校轉型過程中,其校園文化建設應考慮以下兩方面內容:第一,在人才培養類型方面,應用技術型高校與傳統學術型高校有著明顯差異:應用技術型高校以培養高層次、高素質的職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為目標,致力于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學術型高校主要以培養教學和科研人才為目標,以理論知識的學習為主。因此,轉型高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應依據高層次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同時注重學生的人文知識教育和職業素質培養。第二,在高校的辦學層次方面,面臨轉型的高校主要以1999年新建的地方本科高校為主,重點舉辦本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實現對本科及其以上學歷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與高等職業院校中專科層次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在辦學層次上有明顯的區別。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也應區別于高職高專,創建彰顯本科層次辦學水平和質量的校園文化。
(二)校園文化建設要與人才培養機制相協調
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考慮人才培養的特點,使校園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機制相協調,以促進高校發展。本科高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高校,應致力于提供本科及以上學歷職業教育,實現本科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因此,轉型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應以社會發展需要為基礎,培養專業理論基礎厚,應用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國際化視野寬,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高水平應用技術專門人才。校園文化是高校學生成長成才依托的“土壤”,學生從中吸取養分和精華,獲得精神上的陶冶和能力上的發展。因此,在轉型過程中,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也亟需豐富和創新,以與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特色相適應。首先,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需要具有先進的改革理念和濃郁的學習氛圍,為人才培養提供精神上的支撐;其次,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需要具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和一體化實踐平臺,為人才培養提供物質上的依托;再次,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需要具有創新型管理體制和管理制度,以促進人才培養工作的落實。
校園文化是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強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區別于其他高校的重要標志,也是高校改革過程中不應忽視的重要方面。因此,在高校轉型過程中,必須在原有基礎上,從精神、物質、制度三個層面進行升級構造,營造出適合于應用技術型高校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校園文化環境。
(一)精神層面要體現出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文化特色
精神文化是高校的風向標,高校轉型中精神文化的構建,要體現出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所必備的創新性、職業性、時代性和服務性的特點。首先,既要傳承先前積累的優良傳統,注重學生的人文性和專業性教育,又要在此基礎上注重學生創新和創造能力的提升,著重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其次,精神文化建設要體現出職業性的特點,使學生在學校不僅學習知識和技能,同時也注重學生未來就業所必需的職業素質的培養。再次,精神文化建設要體現出時代性的特點,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高校,所培養的人才直接與社會經濟發展相聯系,一方面要加強學校文化與社會文化的交流融合,與時俱進;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國外應用技術型高校的溝通交流,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使校園文化與國際文化接軌。最后,轉型高校精神文化建設要體現出技術和技能型人才服務社會的特點,使學生的培養工作不再拘泥于校園內部活動,充分發揮大學校園開放性的特點。在開放性的校園活動中,一方面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使其理性認知社會,學會規避風險、應對風險社會,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盡早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另一方面學校與社會的結合可以避免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滯后性,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緊密對接。
(二)物質層面要體現出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載體需求
物質作為一切活動運行的載體,校園物質文化在高校辦學過程中起著依托和載體的作用,是校園設備、校園建筑、校園環境、校園標識等所有顯性文化的綜合體現。在校園建筑方面,科研基地、實訓基地作為職業技術人才培養不可缺少的物質載體,其建設不僅要滿足當前發展的需要,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預測未來人才培養過程中對技術和實驗設施設備的需求。實訓基地的建設一方面要與社會中真實的工作環境相匹配,另一方面要體現出其作為校園環境中物質文化建設的一部分,與學校的整體規劃相融合,真正發揮實訓基地對學生實踐技能培養的功用性。科研基地的建設要體現其實用性,也要體現其創造性,注重其立身于校園特定環境的美感。對于校園環境細節性的規劃和設計,在考慮到實用性和必要性的同時,也要注重校園物質文化對人精神上的陶冶,體現出物質方面的規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價值和意義。校園標識應體現應用技術型高校人才培養的思想和辦學理念,既要表現出本科高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高校后與高等學術型高校的不同,又要表現出與高職高專院校的區別,彰顯出學校自身的獨特性及其所追求的發展目標。
(三)制度層面要體現出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管理特色
學校制度是保證學校教學活動有序進行的各種規范的總稱,包括教學制度、校園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社團活動制度等。本科高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高校,由于其人才培養的特殊性,要想保持健康持續向上的競爭力,創出應用型和技術型人才培養的特色,需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制度上的創新和體制上的改革。在改革過程中必須遵循三個原則:以人為本的原則、多主體參與管理的原則及靈活創新性的原則。首先,制度的建立和實施離不開人的參與,校園管理過程中要體現以人為本,每個人都是校園管理的主人,全校師生應更新轉型理念,明確高校轉型的必要性,成為制度規范化發展的一員。其次,由于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參與,企業作為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直接需求群體和受益群體,高層次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行業的指導和企業的參與。轉型高校應改變其單一主體的管理模式,引進企業、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共同參與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管理工作和監督工作,實施多主體參與的管理模式。再次,社團活動作為培養學生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第二課堂,應完善管理制度,突破傳統高校社團活動的組織形式,采用靈活創新的方式,實現對未來高層次應用型和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建立具有應用技術型高校特色的社團文化活動,真正發揮非正式群體對學生的影響力。
(一)促進應用技術型高校“三風”建設
地方本科高校在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過程中應注意校風、學風和教風三方面的建設。校風代表著學校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校園風俗習慣,應用技術型高校在發展之初要明確校風建設的方向。一方面,要體現出開放性的特色,通過定期舉辦企業與學校的交流活動,組織學生到企業學習企業文化;邀請企業定期到學校開展學術講座活動,使師生對企業技術革新、企業動態、企業人才需求時刻保持信息渠道的暢通。另一方面,要體現出應用技術型高校服務性功能,定期舉辦社會公益活動,組織志愿者為地方社區居民提供無償技術服務;同時鼓勵學生進行創業活動,邀請地方優秀企業為學生進行創業方面的指導,加深地方企業與學校的互動。
國外一項關于教育與就業的調查顯示,企業雇主更關注學生的基本能力和關鍵能力,而教育機構更容易把對學生培訓的重點放在一般能力和專業能力的提高上。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高校,對于人才能力的培養,不僅要關注專業知識能力和實踐技能水平的提高,更要注重學生合作能力、語言交流能力、學習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批判性思維以及職業素質等方面的培養,形成知學、樂學、好學的學風,以學生的需要為主,采取靈活性、多元化的學習方式。首先,要加強學校與企業信息反饋系統建設,掌握企業對人才能力的要求標準,使學生及時掌握學習的方向,使學校教育走向社會,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活動,構建校內、校外一體化學習模式。其次,要開放課堂環境,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啟發,培養學生發現問題關鍵點、提出問題、深入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尋找有效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再次,要著重培養學生多渠道學習的能力,充分發揮學校的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的優勢,培養學生好學的精神。在學校教學風氣的形成上,要注重建立師生平等、合作交流的氛圍。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專業課的教學和實踐課的指導之外,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學術實踐活動,形成良好的教風。學生在畢業之前,至少要與教師、企業人員共同參與一次具體的以實踐為基礎的學術研究項目,通過學術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使其成為批判性、創造性、反思性、創新性的實踐者。
(二)加強應用技術型高校內部實訓基地的建設
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面,加強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是實現本科及以上學歷職業技術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物質資源。質量是高等教育的根本,應用技術型高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除了要加強學生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之外,對于學生的應用性和實踐性的教育至關重要。應用技術型高校在培養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過程中,實訓基地的建設,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在實踐中驗證與鞏固,使學生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另一方面通過學生在實訓基地的不斷實踐,尋求創新,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探究能力。在學校實踐基地建設過程中,除了依靠政府的財政撥款和學校的基建經費之外,學校要主動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辦學,豐富建設資金的來源,實現教育來源于社會、服務于社會的職能。同時采取引進校外企業進入學校內部運營的形式,形成多樣化的人才培養實訓園區。校內實踐基地建設作為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對于選址和物質設施配備都有一定的要求和標準。轉型高校在建設實訓基地的過程中要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讓行業中的專業人員對高校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建設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和規劃,實現實用性與創造性并存。對于實訓基地設備的購買和使用,可邀請企業內有經驗的專業人士進行一定的指導和培訓,實行校企一體化的辦學模式。
(三)建立企業參與應用技術型高校管理的多主體模式
在應用技術型高校的制度建設方面,要吸引企業參與,實行校企合作辦學的管理模式。2014年頒布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對職業院校教師的引入進行了明確規定:“鼓勵職業院校按照國家相關規定聘請企業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專兼職教師。”企業管理人員、技術工程師作為校企合作中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力量,可以幫助學校在校園文化制度建設方面實現多元化管理,增加校園文化的活力和創造力,具體體現在校園管理制度、教學制度、課程管理及教學評估管理上。在校園管理制度上,企業的管理模式與高校的管理模式有著明顯的不同。校企文化的融合可以將企業的管理文化,如管理制度、管理規范、管理辦法等引入到學校的管理機制中來,實現文化的交流融合。企業文化進入校園,對學校的管理制度也會有所改變,兩者的融合可以幫助高校在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的過程中找準定位,實現人才的優質化培養。在教學制度方面,在學校辦學基礎比較薄弱,對市場了解不充分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企業管理人員長期對市場動態發展的敏銳觀察,對社會趨勢走向的及時把控以及對市場人才需求度的了解,優化學校的專業設置。如對市場過剩專業和缺乏特色的專業進行及時優化和調整,對有辦學特色和辦學水平的專業進行科學規范化的管理,使學校的專業設置趨于規范和合理。在學校課程設置方面,由于市場是動態的、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也在不斷提升。學校可借鑒國外應用型技術大學發展的優秀成果,讓企業人員、學者和專家根據市場的發展動態,共同對課程開發進行研究,擴寬專業知識的方向,與國際專業接軌,靈活設置課程。企業內的課程設置,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和跨企業跨行業的學習能力,以適應社會的動態發展。在教學評估上,應通過建立多主體的考核評估體系,使政府主管部門、行業、企業和學校共同參與進來,制定動態考核評價標準。
(四)深化職教集團與應用技術型高校社團文化互動
在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政府鼓勵多方主體辦學。職教集團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資料顯示,截止到2013年底,全國已有職業教育集團927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作為一種新的職業教育辦學形式,主要是指一所或者多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職業院校,以專業為紐帶,聯合相關行業企業共同進行人才培養,優勢互補,實現資源共享。職教集團作為行業、企業、院校、科研院所多方合作的龐大的集團體系,其對外活動的組織經驗要高于轉型高校。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活動之一,高校社團活動的開展可通過與職教集團活動的交流,實現多層面的文化互動。本科高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高校,由于人才培養方向的變化,在社團活動的開展上,也應側重于與學生培養目標的協同。由于職教集團中有著豐富的人才資源,通過吸引職教集團中優秀的企業、行業和有經驗的職業院校對轉型中高校校園團體活動的組織開展進行指導,可將職教集團中優秀指導理念和特色思想引入轉型高校內部,實現文化的交流融合。在活動的組織上,可通過以行業和企業牽頭定期舉辦職業技能大賽、科技創新大賽和職業測評的方式,豐富社團活動的多樣性,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創造能力。學校中的社團也可與職教集團中的優秀團體進行交流,通過定期開展座談會的形式,分享組織經驗,實現更優質的發展。在學校社團的管理上,要發揮職教集團中專業人士的指導作用,實現對大學社團的規范化引導,合理利用大學校園中非正式群體的影響作用,提升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除此之外,通過職教集團中各學院相同專業學生團體的交流,也可以實現大學校園文化的互動和交流。
(五)發揮應用技術型高校校園媒體的多元平臺效用
應用技術型高校的建立,要充分利用校園媒體的文化傳播效用,同時發揮其多元平臺優勢,實現行業、企業與高校校園文化的交流,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隨著數字化時代的發展,新媒體在校園文化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很多高校通過網絡共享平臺,可時時傳送生活和學習方面的信息,如成績查詢、借書信息、考試安排、校園模范、旅游景點等等。企業中的成功人士會通過個人平臺更新個人語錄和企業相關信息,企業平臺也會時時發布企業動態和科技創新知識。要合理利用新媒體在學生中的影響,將校園媒體、企業和行業的媒體平臺相結合,融合多種媒體模塊,在學校的媒體客戶端分類發布相關信息,幫助學生在網絡平臺中了解更多的校企文化和市場動態。媒體模塊可以通過展示企業優秀人員的英雄事跡,激勵學生的學習激情,通過企業中科技成果的展示幫助學生了解與專業相關的科技新成果和動態趨勢,有助于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在校園共享平臺中的作用,利用其傳播的有效性和廣泛性,構建生活互動平臺、資源共享平臺、科技創新平臺等。針對不同的專業知識、優秀人物、科技成果、勞動楷模等內容進行細化分類,時時更新相關動態,使在校的每個學科和專業的師生都能關注到該領域中的相關信息。要定時開展網絡在線互動解答活動,邀請優秀教師、學校領導以及企業中的優秀人員幫助學生解答相關問題,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活動。
高校轉型是一項由內到外的系統工程,除了依靠政府、企業和行業的支持之外,高校自身的變革和創新是轉型的關鍵,也是提高人才質量的主要途徑。校園文化活動作為學校培養人才的主陣地,實現校園文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是實現轉型發展的首要條件,因此,在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離不開校園文化的升級構建。
[1]董立平.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與建設應用技術大學[J].教育研究,2014(8):67-74.
[2]張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反思[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169-170.
[3]張偉東,吳華.以校園文化引領民辦高校內涵式發展探析[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4(1):32-36.
[4]Katalin brahám,Judit Csoba Ilona VargánéNagy.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Th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Flow Between the Training Providers and Employers[J].Social Work Review,2013(1):29-45.
[5]Melinda Waters,Linda Simon,Michele Simons,Jennifer Davids,Bobby Harreveld.A case for scholarly activit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ustralia[J].Higher Education,Skills and Work-Based Learning,2015(1):14-31.
[6]中央財政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EB/OL].[2015-06-03].http://106.37.166.229/zgzcw/xwzx/201505/de639be5 f9104ffea994e08927d30a96.shtm l.
[7]汪為春,侯涵.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中的文化互動研究[J].職教論壇,2014(32):23-26.
[8]黃堯.經濟轉型期我國職業教育宏觀政策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319.
[9]劉磊,楊鴻鋒.發揮職教集團優勢打造職業特色校園文化——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25):94-96.
Enhanced Construction of Cam pus Cultur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ies for Applied Technology
GU Cui-feng,WANG Lyu-yua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4,China)
The campus culture,embodies the soul and feature of the college.Parts of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rying to transform in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technology so as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A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ampus culture needs achieve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Its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ulture must adapt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realizing the function of serving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Its material culture construction must be appropriate with talents training requir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technology,realiz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Its system culture construction must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achieving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of plural participation.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technology;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ampus culture upgrade;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G710
A
1672-5727(2015)07-0011-05
古翠鳳(1972—),女,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管理、職業教育。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企業參與高校職業教育轉型機制研究”(項目編號:BJA140060)
(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