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華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都在不斷更新和變化,這就對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那么,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呢?本文對比進行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新課程改革 ? ?創新能力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占據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學生獲取知識主要靠教師的傳授,學生只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只有聽的權利,沒有發言和行動的權利,這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到壓抑、枯燥、乏味,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新課程改革提倡構建和諧、融洽、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退居到幕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寬松、民主、愉快的氛圍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思考、積極探索、敢于挑戰教師和教材,能夠標新立異,從而實現以教師為中心的 “一言堂”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多言堂”的轉變。
首先,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有疑問才有學習的動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教材為依托,為學生設計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另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引導學生對教材、對教師、對權威進行質疑,能夠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教師對待學生別出心裁的見解要正確引導,而不是壓制和置之不理,這樣的課堂才是鮮活的課堂。
其次,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合作學習成為了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它是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方式。學生圍繞共同的問題展開激烈的探究和討論,在小組成員的相互幫助、相互促進下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從而達成一致的見解。合作學習方式不僅充分發揮了小組成員的優勢,調動了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利于學生創造性地進行學習。
二、構建開放性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為學生構建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現代社會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教師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更為廣闊的空間內自主學習,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上真正獲取有用的知識,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首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一是讓學生充分閱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不能把自己的分析理解強加給學生,在語文教學中要打破以講代讀的傳統模式,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去閱讀,去感悟和體會。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體現,傳遞著作者的喜怒哀樂,學生只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是無法感受到的,學生只有不斷閱讀才能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和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進而體會到文章的情感。二是運用現代化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集動畫、聲音、圖片、文字等多種優勢于一身,具有很強的視聽感,能夠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可以為學生創設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有生動、形象、直觀的感知,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突破重難點,使學生從感性思維轉化為理性思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其次,開展開放性的綜合實踐活動 ?一是整合學科優勢,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當今社會需要復合型人才,知識是相通的,學科之間沒有隔閡和限制,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把其他學科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并把知識進行整合和優化,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二是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但也不是唯一的途徑,因此,教師要立足課堂,拓展到課外去,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詩歌朗誦比賽、辦手抄報、編排課本劇等。三是開展語文專題研究。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充分發揮了主體作用,培養了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并提高了語文綜合素養。
三、尊重差異,促使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
新課程改革要求提高學生的參與性,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我們的課堂教學針對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部分學生,因此,教育教學應該面向全體。但是,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他們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那么,如何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是教育教學應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分層次教學,則尊重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可以調動全體學生的主動性。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啟迪學生的智慧,使全體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首先,教學目標分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其分成不同的層次,根據層次不同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后進生側重于記憶基礎知識;中等生側重于理解知識;而優秀生則要靈活運用知識,做到舉一反三。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也要體現層次性,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
其次,教學評價分層。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的評價標準也要不同,不能只注重學習成績和學習效果的評價,要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納入評價的范圍之中,如上課發言是否積極踴躍、上課是否認真聽講等。教師要多鼓勵和表揚學生,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激起學生強大的學習動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總而言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心和善待每一個學生,和他們經常溝通和交流,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只要我們用心去做,勇于探索,大膽創新,追求特色,相信我們小學語文教學會隨著教育的改革的步伐邁上一個嶄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賈艷玲.談新課程標準下小學語文教學的變化[J].快樂閱讀,2012.18 .
[2]聶文英.淺議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與指導思想[J].教育現代化,2012.05.
[3]韓愛蓮.淺談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轉變[J]. 當代經濟研究,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