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北京將嚴查非出租運營車輛利用“專車”叫車軟件參與租賃運營。1月6日,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執法總隊獲悉,2014年以來共查處借助網絡平臺和手機軟件從事非法運營的黑車47輛。相關負責人表態,組織沒有出租車運營資質的車輛參與出租運營全部屬于違法。
處在當下的法律體系中來看,沒有運營資質卻參與運營,滴滴“專車”也好,其它利用網絡軟件提供叫車服務的車輛也好,無疑都是可以歸于非法營運之列,并給予嚴厲懲處的。特別是當下,全國各地不少地方已經出現了出租車罷運等情況,其原因之一也是被滴滴“專車”等搶了生意。因此,將滴滴“專車”歸于“黑車”范圍,進行嚴查甚至打擊,并沒有什么不妥!
但處在出租車經營與運力,特別是處在消費者“打車難”的角度來看,一味地以“黑車”之名打擊滴滴“專車”等,卻很難獲得理解與支持,更不可能迎來掌聲。特別是冬季,天氣冷,如果一個乘客在街道上等幾十分鐘甚至一個鐘頭也打不到車,不讓其叫專業,也不讓坐“黑車”,明顯就有些不盡人情了。
問題的關鍵很明顯:一邊是有市場需求,然后就有了滴滴“專車”等市場供應,這并不違背市場規律;但滴滴“專車”等一出現,正規經營的出租車生意又勢必會受到影響,于是出租車經營者不干了,采取罷運等手段抗議。無奈的管理者,又只好返回身來打擊滴滴“專車”。如此矛盾周而復始,滴滴“專車”永遠難有一個合法的身份,而“打車難”的問題,也很難解決。
深入分析,問題的根本顯然又在政企不分、行政與市場不分等亂象。比如當下的出租車,從經營方式來看,是市場化的;但從一些管理方式上看,因為其有公共交通服務屬性,又明顯帶有計劃經濟性質,而且政府行政干預也比較多,包括相關費用減免和補貼等。行政管理如此“銅墻鐵壁”,市場化的“針”再細也無法插得進去!
很明顯,“打車難”是個終極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要么政府干預,增加運力或者合理調配資源;要么允許市場介入,準予滴嘀“專車”等經營以緩解供不應求的壓力。換言之,出租車的經營權與滴滴“專車”的侵權事實是一個你死我活的矛盾與爭議;但滴滴“專車”卻又不失為一個解決“打車難”問題的良性出路!而如何解決這之間的矛盾,平衡利益關系,讓市場的歸市場,行政的歸行政,讓出租車、滴滴“專車”與乘客等都能滿意?這顯然是一個考驗相關管理者智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