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翔
【內容摘要】在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日益受到一線教師的關注,許多教師積極發現和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提升學生的綜合閱讀水平。但是,目前絕大多數初中語文教師對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很多的教學策略仍然顯得比較松散,不具有針對性,缺乏初中語文閱讀材料文本應有的特色。
【關鍵詞】初中語文 非連續性文本 教學策略 研究
在以上這些背景下探索和研究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課堂觀察、教師訪談、作業布置等方式去探索和研究,并從中總結和提煉出有針對性、系統化的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策略。非連續性文本是由句子和段落組成的連續性文本相對的一種概念,指的是由圖標、統計圖表等形式呈現出來的一種文本形式。由于非連續性文本具有簡明直觀、方便比較、概括性強等優勢,因而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一、明確教學要求,課前認真備課,把我教學手段
教材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和主要內容依據,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了教材文本形式必須以文學類為主體。閱讀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作為統貫閱讀教學活動的一種指導思想而存在,它們共同統籌了語文閱讀教學組織的過程。所以說,語文閱讀教學實際上是一些分解得更為細小的閱讀教學目標,這些目標正是語文閱讀教學組織的基礎。另外,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教學組織必須明確課程目標的要求,能夠準確把握學段特點進行教學組織。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不是單獨進行的淺顯閱讀,需要組合閱讀。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關注單個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那么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就會變得非常枯燥和無聊。因為,在絕大多數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中,非連續性文本不是語文課堂文本閱讀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考慮到以上這些點,并且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多種文本形式。因此,針對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文本的教學組織,不能夠只停留在簡單直觀的呈現抑或是信息提取。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說明”“解釋”和“討論”。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上課內容,通過圖文漫畫的形式,讓學生去在課堂上互相溝通討論相關的文本概念,不僅要讓學生明白畫面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更要讓學生明白這幅漫畫表達的主題是什么。
二、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相關概念
生活一直以來都是語文的來源與核心,將語文和生活相結合,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語文概念,加強理解。語文開展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教學,目的其實并非是為了迎合應試教學的考試需求,而是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這些相關知識,切實指導學生的生活閱讀需求。所以,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組織過程需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實踐中指導學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關注文本的現實性能。其實,非連續性文本的來源基本上是基于生活的需求。因此,教師在制定相關教學策略以及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和當前現實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學會收集和整理生活中的非連續性文本,多渠道、多形式地進行展示與交流,既可以發揮非連續性文本的教育意義,又能在實踐中增強了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
三、注重于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遷移
絕大多數初中生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較弱,不僅與他們概括思維發展有關,更與他們長期閱讀文學類連續性文本的慣性不可分割。初中生在面對圖文結合、圖表信息陳列的文本多數學生顯得不適應,不知道從何閱讀,特別是對于一些非連續性文本語言信息的提取、結論的推導產生了跨越障礙。所以,在實際的課堂語文閱讀教學中,“非連續性文本”與“連續性文本”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教學組織過程應該注重這兩類文本的互相轉換和知識遷移。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夠將連續性文本內容轉化為非連續性文本,或者將兩者聯系起來進行教學。例如,通過圖文授課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清晰課文的行文結構,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重在獲得審美體驗和文本意義構建,一些較為特殊的問題例如說明文、傳記文都可以通過表格呈現文本的主要內容。語文的非連續性將文本是連續性文本閱讀的重要復制手段,將兩者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教師、文本實現真正的對話,語文閱讀教學才能相得益彰。通過開展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可讓學生對書面文本進行積極閱讀并在閱讀后能有所感悟和反思。在促進其解決生活閱讀障礙能力提升的基礎上,充分提升了中學生的自我閱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