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來
教研組的建設水平直接關系到相關學科的教研水平和教學質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教學工作的開展。就農村中學歷史教研組而言,由于教研能力相對薄弱,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就更需要加強教研組建設,發揮群體力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下面就結合本校歷史教研組在教學研究方面的一些做法,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實行“兩先兩后”法,提高學生掌握雙基的能力
“兩先兩后”是指:先預習后聽課;先復習后作業。這種學習方法依據互動拓展理論(自主探索引起的互動是積極的)。旨在改變以教師為主的教學過程,形成師生積極互動的教學過程。即充分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它成為我校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歷史學習的規范方案。以下是“兩先兩后”法的具體操作步驟:
(一)預習
1.了解課標,明確該課學習重點。
2.以配套教輔材料的知識體系為預習綱要,初步熟悉該課歷史知識的背景、事件、經過、結果、影響、評價等基本要素。
(二)聽課
1.筆記
盡可能在書本上標注完成,或用貼紙為補充,便利于今后復習,同時每位學生準備一本筆記本作為典型例題及錯題集的記錄,作為高三復習材料。
2.課堂交流
主要解決:疑難問題的提問及師生互動;教師對重要知識點的講解;學習方法的指導;主要題型的解題技巧;重大歷史事件的評價等。
(三)復習
1.結合課文導言,自主整理該課基本線索。
2.掌握知識體系的結構以及階段特征,理解把握關鍵詞,以教師課堂補充內容作為拓展延伸內容。
(四)作業
1.精選作業內容:基礎訓練題及課后閱讀思考題均要求全部完成,提高訓練部分依高中不同年段的要求選做,材料題答案注意采用歷史專業語言并能規范化答題。
2.批改及評價:當天布置的習題,選擇題部分由科代表分小組調查,錯誤部分以“正”號形式統計,作為下一節課教師講評依據。
通過“兩先兩后”的落實,一方面,學生課前、課后有事可做,激活了學生的內在動力,由被動轉為主動學習,也享受到了與同學老師交流碰撞的樂趣;另一方面,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和檢測情況,依據學情不斷調整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這就容易抓住重點、定準難點,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以學定教”,提高教學效率。
二、立足本校實際,展開務實有效的校本教研、個性與共性相長
農村中學教學資源有限,與高校、名校的交流較少,新課程對教師的專業水平要求不斷提高,這對每一個教師構成較大的挑戰,應該發揮教研組的力量,立足本校實際,群策群力,相互學習與促進,通過集體教研,尋找提高有效教學的突破口。
1.高中歷史圖文史料問題設計
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歷史岳麓版教材,圖文史料豐富多彩,并且圖文史料與周圍教材內容聯系密切,舊教材的問題設計,早已有過研究,但目前新教材新的圖文史料較多,因而以之作為校本課題的研究、開發成為教研組的資源,具有現實意義。
以教材中的史料及圖片資料進行問題設計依據:一是借助學生原有知識與圖文材料的聯系來設置問題;二是利用不同人物對某一問題的不同觀點而產生的矛盾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三是利用反問或假設,使學生原有知識與新知識產生矛盾,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
例如必修三第17課《詩歌、小說與戲劇》,課文材料“如有可能,我將教導石頭飛起來打擊世上的暴君”——拜倫。經過研討,最終確定設計問題如下:
①材料反映作者的什么思想傾向? ——反對封建專制,渴望斗爭,富有戰斗精神。
②材料體現浪漫主義文學的什么特點?——想象豐富,夸張、大膽(教導石頭飛起來體現)。
采用圖文史料問題設計,對教師的個人業務能力既是挑戰,又是鞭策。同時也有助于培養教研組教師的集體合作精神。而直觀明了的問題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閱讀史料并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相應促進學生高考應試能力的提高。
2.課堂教學“問題教學法”的“問題設計”
歷史教師在課堂中運用“問題教學法”就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通過創設教學問題情景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而達到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能的一種教學模式。而問題的提出與設計優化,一方面需要個人的努力探究,同時也需要教研組全體成員的集體智慧,才能使問題達到優化的效果,使之更符合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