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蓉
(鎮江市丹徒區石馬中心小學,江蘇 鎮江 212113)
實現有效德育是提高教育實效性的追求
——從教師手記《方法》談德育的有效“方法”
汪玉蓉
(鎮江市丹徒區石馬中心小學,江蘇 鎮江 212113)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全新的課程,走近小學課堂已有十幾年,盡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做出了許多努力與探索,但仍有德育的有效與實效的困惑。本文就姚大偉的教師手記《方法》,談德育的有效“方法”。
教師手記 小學品社 教育方法 有效性 實效性
2014年4月8日,《揚子晚報》發表了姚大偉的教師手記《方法》一文,引發了許多關于德育有效、實效與高效的熱議,我也是一名小學品社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也遇到了類似姚老師的問題和困惑,同樣有“我們很卑微”的詠嘆;深刻反思后,更有社會層面和文化層面因素稀釋的清醒:實現有效德育是提高教育實效性的追求。
蘇教版三年級思品課本上有一幅圖:一個樓梯口,擺滿了各種生活垃圾,還有幾個鼓鼓囊囊的黑色塑料袋。問生活中是不是也會遇到這種不文明的現象,有沒有好的解決方法?
一個學生很快給出了一個方法,說找堆放垃圾的人說理去,告訴他這兒不是扔垃圾的地方。
我接著問,除了這個方法呢?好多學生依然是說理,方法一,召集全小區的人開一次會議;方法二,挨家挨戶地做工作;方法三,利用廣播、電視、手機短信群發等媒介。忽然有學生提出另一個答案:可以在那兒放一個垃圾桶。
接著又一個答案讓我感動,一個學生說:我把垃圾掃了。一時間有很多同學在笑,他們說:你第一天掃完了,第二天還會有。她站起來說:那我就掃兩天。他們說:第二天掃完了,第三天還會有。她又說:那我就掃三天,有四天,就掃四天,五天,掃五天。他們不講話了,笑聲更加放肆。
我看著他們沒了爭吵,對女孩子說,老師支持你,你如果一直這樣做,那么不僅僅會感動我,而且會感動整個小區。而且我相信,總有那么一天,他們會被你感動得永不亂堆亂放。
下了課,把他們的方法一一想了一遍,心里突然有些疼,因為我們的方法沒有一個能有效地、徹底地制止住亂堆亂放這種行為。我們都在忍讓,給他準備垃圾桶,為他的行為買單,最激烈的也不過是把道理寫下來,讓人家看。我們是受害者,但我們很卑微。
(一)從課程主旨和教材看,雖然有教材提供的素材“暖場”,卻沒有課程主旨和教材指向的足夠“地氣”。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主旨是使學生體驗自己的生活,參與社會活動,在活動中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對人、對社會的意義與作用,感受“我”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作用,幫助兒童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
品德新課程的教學內容幾乎沒有純思維性的知識,更多強調的是學生的體驗與感悟。它所有的內容來自于對社會現實和人的發展責任的擔當,回歸對生活的導向和規范力量。由于新課程的教材內容不斷地傾斜于生活、社會,課程目標明確趨于“三維整合”,這個學科不是傳統意義上靜止的工具性品德學科,而是動態地朝著文化的主體存在轉型。
教材試圖由此建構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個人與世界及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本沒有錯,但問題出在:“形而上”與“形而下”的社會、生活是兩種不同的圖景。現代孩子“被安排”得除學習以外,與家務勞動、大自然幾乎隔離,連與本教材相關的“送垃圾”都沒有親身體驗過。“生活德育就是要復原被應試教育閹割了的學生的全面完整的生活,把‘真正的生活還給孩子’,‘促使他們真正走進自己的生活,主動地承擔各種不同的角色,引導他們在各種不同的生活建構活動中豐富自己的個性,提升自己的人格’”。
(二)品德教育光有“入乎耳,出乎口”是遠遠不夠的,“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才是可行的。
品德不是口號,不是場面上叫叫、文本上寫寫的東西,應該銘刻在心上、融化在血液里、落實在行動中,是所有日常生活的理性綜合。“正心,然后誠意”才是德育的最簡明的方法。
從當下的德育課堂看,雖然變教師的“一言堂”為師生的“眾議院”,但仍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有效德育。“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概念化的知性德育;“我們應該怎么做”“我們必須怎么做”套路式的說教德育;“我們應該向他學什么”傳統的大眾型德育,忽略了兒童的作為生命個體的主體性,使道德教育游離于現實生活之外,不可能真正幫助學生解釋與解決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問題與困惑。當學生面臨諸如“紅燈停不停”“座位讓不讓”等問題和困難時,并不是不知道那些道德規范和要求,而是不知道如何在利益沖突和價值沖突中,做出既符合道德行為規范又符合社會背景和時代要求的明智的行為選擇,最終引導學生在行為決策和踐行中提高道德智慧。
人都是在生活中通過學習而成長的,兒童“親身經驗”“親身體驗”“親身探究”的行動學習就是人原初的學習狀態。實踐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若沒有相關世事、人情的體驗、感受,那么這些世事、人情將永遠是一種外在于兒童的存在。
生活與學習的割裂、脫離,不僅使兒童的學習內容失去了兒童的生活基礎,從而使兒童的學習缺乏了生命的活力,而且使兒童的學習僅限于知識的積累和對教材提出的問題的迎合,從而遺忘了所有的知識皆源于人生活問題的解決。
(一)教材應該是人間煙火,作為“生活教育”是“以世界為教材”的文化,而不是“以教材為世界”的文字。
文化猶如空氣,鮮活地存在于社會生活中,在千家萬戶中,在人們心里,這樣才能干預生活,化育人才,文化只有為人所掌握的時候,才會成為力量依據。
社會學家研究表明:普遍素質有問題,不是靠重視、研究、討論、政策及學校教育所能解決的,而是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整體下滑,是幾代人整體品質被“歷史遺留問題”長期敗壞、持續惡化的后果。
(二)德育應該是萬家燈火,家庭教育是讓傳統文化浸潤的“蒙以養正”,而不是以學習為名的“知識教育”。
《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中有《對比古今教育:發現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開頭有一個發人深省的拷問:“古代私塾沒有專門的德育課,卻培養出有品德的君子,今天的學校有德育課,學生的道德卻一路下滑,無法收拾?”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記》),是中國古代教育強國思想的最早體現。“省以四方,觀民施教”的設教,上順天意、下順民心,將教化與天地人聯系在一起,具有獨到之處。“他日趨庭,叨陪鯉對”被視為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則成了古代早期家訓的典型內容。傳統時代的教育主要是宗法教育,而宗法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從我國古代的文化制度看,孩子出生后以后重要的是家教,是家庭父母的教育,而不是把兒童教育寄托在學校;六歲以后的教育,先從生活的勞動教育入手,以養成清潔整齊的習慣;然后施以待人接物的禮貌教育。它的教育精神,是注重在人格的培養和禮儀的規范,并非以知識的灌輸為教育的前提。
在當下的現實兒童教育中,尤其是家庭教育,充滿著借助人類強大的學習能力,獲取生存的機會的“達爾文主義”,寄托了太多的功利想象和成人意志。君子人格的價值理想,沒有成為家庭教育價值體系的核心部分;沒有體現對于這種文明的向往,在教育的“達爾文主義”眼中,君子人格既不是學歷,又不是技能,更不是資本;要不要把孩子培養成君子人格不是一個安身立命的基本問題。
(一)尊重我們的歷史,熱愛我們的生活,擔負我們的責任,需要養成一種內省的文化習慣。
姚大偉的教師手記《方法》最后的感言:“我們是受害者,但我們很卑微。”我并不茍同,每一個問題都蘊含著解決的種子。發現問題、有困惑是好事,如果通過討論、反思與總結,使問題得到解決則是一件幸事。我們是缺乏面對問題的勇氣,還是缺乏解決問題的激情?難道我們就聽任世人在對德育的抱怨中積淀起對教育的不滿,從而轉化對黨、政府、社會的信任危機嗎?
《田德政:讓懺悔成為一種內省的文化習慣》一文中有這樣的表述:“在過錯面前一臉無辜,仿佛所有的過錯都與己無關,把責任與失誤都推給別人,這好像已經成為我們的一種文化習慣。”人文精神的“危機”“失落”“滑坡”“遮蔽”是世人贊同的基本判斷。全人類有一致的人性和相似的境遇,每個人正在面臨各種各樣的失落,它其實是關于每個人的故事。
(二)沒有統一的民族意志和核心價值觀的國度,失落是必然的。
帶著溫情和敬意,從重新思考的視角出發,對諸多事實以坦然和善意,以期可以重新理解我們曾經走過的路。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前言后語。
中國古老文化歷經5000余年,是世界上唯一從未間斷、綿延至今的人類文化瑰寶,是人類童年時代便已產生的不可企及也無法再造的世界文明的輝煌頂峰之一。中華文化造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與精神家園,構成了全體中華兒女身份認同的基礎。
中國文化一方面造就了穩定的環境,造就了“禮儀之邦”、“君子之風”,造就了中華民族深沉的性格和心理,另一方面過分控制了人的個性、才智,控制了社會的發展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社會文化發展到現代,主觀現代社會文化的體系必須進行新的開拓,中國國民的性格必須依據新的文化精神重新塑造。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顧后瞻。
在這個快速發展和民眾需求多元化的時代,各種思想激烈沖擊,原有的道德在劇烈變動的社會轉型期遭遇不斷的沖擊和質疑,人們眼看傳統精神所依托的社會基礎在崩潰和敗落,卻又一時找不到新的寄托賴以傳承和發揚,于是出現集體的失落感進而焦慮。對于原有的一些規則,一些人缺失認同性,而對于新的規則,一些人缺失敬畏感。于是乎,社會道德領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突出問題。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塑化劑”等惡性食品安全事件,屢屢挑戰社會道德底線;屢試不爽的“跌倒扶不扶?”“座位讓不讓?”等公眾事件,每每在“道德試紙”上顯現道德的紅色預警,也一次次觸痛人們的心靈。
2012年“最美”點亮中國,一個個“最美”故事,成為推動社會前行的正能量,都反映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詮釋著道德良知,彰顯著人間大愛,昭示著社會道德的進步。繼2012年“你幸福嗎”、2013年“愛國,讓你想起了什么”之后,2014年新春佳節期間,央視“新春走基層”以“家風是什么”為主題的采訪活動,在全國范圍內再次掀起討論熱潮。民眾的強烈共鳴,是對傳統文化的一次拾遺,對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的一次深刻追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的重新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和發布,給公眾標定了方向,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更是在這一背景下再次被喚醒,顯得凝重而溫馨。
[1]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魯潔.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為:引導生活的建構[J].教育研究,2010(6).
[3]李潤州.作為兒童的兒童[J].江蘇教育研究,2015(1A).
[4]成尚榮.教師——派到兒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J].人民教育,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