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娟
摘 要: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處于初級階段,此時是對學生自主自學教育的最佳時期,需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學生學英語的初期教師應將英語學習方法教授給學生,引導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讓學生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自主學習的目的在于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給予學生探究自己經歷的過程,促使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關鍵詞:小學英語;自主自學;興趣培養
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知識快速傳播、國際化水平提高的時代,學習英語已成為主流趨勢。而孩子作為祖國的未來,英語學習能力的培養已成為十分重要的事情。
一、從教師方面來講
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教師需要循循善誘,優化課堂設計,以達到使學生自主學習,而非單向接收的效果。優化課堂設計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開展角色扮演,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小學英語課堂中廣泛運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學生進行角色表演。通過這種教學方法,既可以提升學生英語的口語表達能力,又可以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利用小學生愛表現自我、爭強好勝、不甘落后的心理特點,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制小游戲、英語比賽、英語表演等教學活動來使學生對學習英語樂此不疲。英語小游戲是運用所學的單詞、語句結構以及套用句型等練習形式,從小培養學生表現自我,在娛樂中學習,養成探究知識的習慣。如單詞大比拼、單詞對號入座、朋友之間用英語相互問候、耳語之間傳話、聽英語命令做相關動作等游戲,均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
2.實物情景教學
小學生有好奇、好動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因此,教學時,采用實物情景,既可以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培養小學生對世間萬物的好奇心。比如說,進行單詞教學和句型操練時,利用有色的實物或圖片,加深學生對某一詞匯的理解。除此之外,英語教學中應盡量少出現中文,避免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過分依賴母語,養成通過母語來學習外語的壞習慣。開始學習新的課程時,老師應讓學生了解新的課程內容,從而使其對新課程有一個大體的把握。學生了解的新內容不應該是死板枯燥的單詞句型結構,而應該用直觀、容易把握的實物。比如說,這個新課程內容可以是一幅彩色的卡通或是貼畫,還可以是一個娛樂的玩具。
3.用英語營造教學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要想學好一門語言,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小學英語教學當中營造教學氛圍至關重要。課堂上,英語教師不僅要創造一個濃郁的英語氛圍,還需要引導學生使用英語進行直接思考和表達。如果英語教師具備較強的英語表達能力,她將會帶領小學生品味英語的獨特魅力,甚至成為小學生模仿的目標,帶動小學生用英語來表達心中所想,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語感的目標。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應當堅持應用英語思維學習英語、杜絕依賴母語學習外語,在小學生可以理解的范圍之內,盡可能使用英語來對話、傳授英語學習方法,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一步一步培養小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
4.運用直觀手段教學,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
運用直觀手段進行英語教學是培養學生英語思維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培養學生用英語思考的能力,促進學生直接使用英語思考與表達。直觀教學種類繁多,其中,最為有效的是使用輔助工具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階段,可以采用教學道具和表演的方法,讓學生用英語思維來思考。
例如,在教授形容詞young與old時,可以指著瘦瘦的某位女同學說:“She is young.”再指著年長的自己說:“I am old.”重復多遍后,可以向學生詢問:“Who is young?”
經過多次實踐證明:直觀的教學手段能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學生互動性強,學生課堂知識接受效率高等。這些都是用直觀手段教學引導學生學習的有效成果。
二、從學生方面來講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英語學習氛圍,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增強。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人的五層需要,其中“尊重需要”已為我們廣大教師所重視,并已經在教學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學生期望得到教師的尊重、關心和期待。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期待,有利于小學生積極地學習與表現,這對他們的心理和智力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高小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需要的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改變陳舊古板的教學方法,轉變教育觀念,轉變教師角色。教學模式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加強實踐,深入鉆研,反復研究,提高自身英語教學素質,保證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李宗強,石丹妮.小學生英語課堂焦慮狀況調查[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9(0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