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家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遵循數學學科和學生思維的特點,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智力,幫助學生克服解題時存在的弊端,有的放矢地培養他們的解題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和實施新課標背景下的需要。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題能力;提高;途徑
小學生年齡較小,偏重于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能力較差,數學知識零散,沒有在大腦中形成一個有序的體系,沒有弄清知識的內部聯系,思考數學問題角度單一,不會從問題的反面、不同的側面思考數學問題,造成解決數學問題常常受阻,另一方面教師比較注重數學知識的傳授,不注意引導學生對方法探討,進行數學習題教學時,不注意對數學習題進行歸類,導致學生解題能力低下,下面闡述我在數學習題教學中的成功做法,供同仁參考和不斷完善。
一、歸類數學知識,構建數學知識結構
數學知識有著嚴密的體系,知識點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數學知識體系中還有知識盲點,知識的聯系就會中斷,思維就會受阻,學生平時學習數學,學過來不及歸類整理,也就無法全面思考問題,沒有聯系的零散知識更不會延伸了,所以,在進行數學習題教學時構建數學知識結構是首要任務,如何構建數學知識結構?小學數學可以歸類成計算、應用題和幾何計算三大塊內容,每一塊內容又有很多子菜單,要使數學知識毫無遺漏地歸藏入庫,最簡要又可行的方法是利用教材目錄進行宏觀分類,例如,幾何里面把所有的小學數學教材搜集在一起,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年級所學的不同內容:射線、直線、線段、圓、三角形、四邊形等內容,四邊形又分任意四邊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內容,將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周長和面積串講,然后再講清圖形的演變和面積和周長計算,又如,將圓錐、圓臺、圓柱放在一起觀察,弄清圖形變化脈絡,學生很直觀地觀察圖形異同,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理解中不斷深化、內化、強化、活化數學知識,在進行數學習題教學時,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為全面驗證數學答案的正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在習題教學中,拓展學生解題思路
在習題教學中,大多數學教師在教學上有個誤區,不注重習題思路解析,要交給學生解題金鑰匙,所以在習題教學中,要將習題中已知條件和未知數弄清楚,再分析已知條件的內部和已知條件及未知數的內在聯系,這樣就很容易給學生講清思路,突破思維的常規的約束,進行創新思維,長期訓練學生就會形成數學特有的思維模式,對數學問題有特有敏感性。雖然一個數學問題解出來了,但問題還沒有完,還要總結這類問題常用方法,看看問題陷阱在哪里,問題是否還可以演變,能演變哪些數學問題,問題變了又如何解答,這個數學問題的結論能否作為公式定理來運用,這個數學問題考了哪些知識點,還有哪些考點沒有在此題中出現,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作這些總結,學生解數學習題就不會茫然了。
例如,有這樣一個古代數學問題:“木馬板凳33,100個腳腳地上翻,問有多少木馬和板凳?”
數學教師在講解這個問題時要補充生活常識,木馬三只腳,板凳四個腳,設木馬有x個,板凳有(33-x)個,板凳有多少個腳呢?4乘以(33-x)個腳,木馬有3x個腳,木馬板凳共有100個腳就有等量關系了,思路講清了解題就容易多了。
解:設木馬有x個,根據題意則:
4(33-x)+3x=100
解得x=32
板凳有33-32=1
答:板凳1個,木馬32個。
這個題難度就在設了木馬x個,就想不到板凳有(33-x)個,這個題還可以告訴木馬和板凳腳有多少?在告訴板凳有多少,要求木馬的個數,在變中求活,在變中加深理解。
三、建構數學模型,形成數學思想
數學模型就是為了某種目的,用字母、數字及其數學符號建立起來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圖表、圖像等描述客觀事物特征及其內在聯系的數學結構表達式。它將實際生活問題進行抽象概括,去粗取精轉化為數學問題,小學教學中構建數學模型可取的做法,引導學生研究課本上定理、公式的證明過程,不僅要學生知道是做什么,更主要的是要知道為什么,數學家對這些命題的證明蘊藏著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偉大智慧,數學教師不能放過這個環節,讓學生在經典數學方法中感悟數學的特有奧秘和獨特魅力,比如,小學三角形面積恒等的應用、工程問題“1”設想。從問題的提出、結論的直觀猜想、數學模型的構建無不凝聚數學家的偉大創新思想,教師精彩講解和富有智慧的啟發會給學生深遠的影響,創新數學細胞就會耕植大腦之中。在小學教學中讓學生樹立圖形折疊、旋轉、方程等數學思想,將生活中實際問題轉化為相關數學模型,然后去解決,這樣數學解題能力得到提升。
四、進行一題多解的思維訓練
數學創新能力就是要鼓勵學生求異思維,也就是發散性思維,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就是訓練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旨在讓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個數學問題,不斷深化、活化、內化、強化自己的數學思維模式,開拓思維空間和視野,打破數學的章節界限,整合數學知識,使數學系統有序化,最大限度發揮數學知識效益化。多題一解旨在要求學生總結數學的解題規律,深入地認識數學的本質,拋開非實質性的干擾,高效地將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五、自編數學試題的訓練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充分地發揮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求學生根據教材整合數學知識,根據教材重點難點知識自編數學試題,開始可這樣做:要求學生根據教材的知識點選擇數學題,但選題要全面覆蓋所學的知識點,再根據試題含金量做出最終選擇,拼湊數學試卷,必須把答案做出來,教師根據占分比重是否恰當、重難點是否突出突破、難易程度來評分來篩選組合考試數學試卷,檢測學生的水平,這是我在數學教學中成功的嘗試。
小學數學有它的學科特點,重在理解和運用,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更主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特有的數學思維方式,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提煉數學知識,同時要將數學知識廣泛地運用到生活各個領域,數學知識和生活緊密結合,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生活中感悟數學的魅力,強化對數學知識直觀感覺,樹立勇攀數學高峰的決心和勇氣,這也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重要方面。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