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帥
【關鍵詞】 自主管理;興趣;學習習慣;鞏固;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4—0033—01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管理”創造條件。要充分信任學生,引導學生動起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的主體意識、能力乃至習慣,從而實現學習任務的有效落實。
一、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動起來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興趣的對學習效果能產生很大影響。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他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并且廣泛地涉獵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鉆研精神。否則,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學的知識,遇到困難時往往會喪失信心,不能堅持學習。因此,要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就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已成為共識,但在上課時,有一部分學生沉默寡語,精神萎靡不振,上課無所事事,有的連這節課的課本、通案都不往出來拿,課堂上缺少必要的生氣和活力。這樣的狀況,不僅是學生的問題,也有教師的原因和責任。那么怎樣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怎樣才能使他們動起來,而且能“動”得好呢?
老師不能一節課圍繞講桌轉,要圍繞學生轉,讓學生動,老師首先應動起來,走下講臺傾聽學生的心聲,與學生平等交流,關注學生思考什么,體驗了什么,感悟了什么,收獲了什么,以便及時調控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同時老師的轉,對一部分精神萎靡不振,連課本通案都沒拿出來的學生以震懾,讓他們感覺老師就在身邊。
要讓學生動起來,講課的語言要幽默,用幽默的語言不再讓他們沉默。要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氣氛要融洽,師生感情要和諧。老師與學生不能是貓與老師的關系,面對學生不能板著一副領導批評下屬的臉。老師對學生應和藹可親,只有老師和藹可親,學生才能接受你,對老師有好感,對老師所帶的課那還用說。
二、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才能有效落實學習任務
1. 課前認真預習。上課前,必須認真預習課堂上將要學習的內容,尋找、劃出并理解基礎知識和重點內容,對本節課的知識大體有一個了解與掌握。尤其要列出疑惑點,上課認真聽講,重點破解疑惑點。學會閱讀。認真閱讀,在閱讀中總結、思考、運用。
2. 上課注意聽講。上課必凝神,認真聽講,邊聽邊記。要隨教師講解的思路積極思考、消化知識。要在書上或筆記本上及時記錄老師講授的重點知識、重點結論和解題方法,特別注意預習中疏忽和遺漏的重要知識點,不斷提高預習能力。在聽講中要領悟、掌握破解疑難知識的方法,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當堂的內容要當堂消化。
3. 課后強化鞏固。課后對所學的知識要強化理解、記憶、鞏固、反思、運用。當天的內容必須當天消化,本周的內容必須本周消化,本月的內容必須本月消化。學習任務不后移,知識不遺漏,不留尾巴。做到堂清、日清、周清、月清。
4. 積極思考,歸納總結。對已學過的知識,要自己歸納、總結、分門別類加以整理,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比較異同,強化鞏固。
5. 獨立完成作業及練習。對布置的習題或自選的習題,要獨立完成,解答習題要多思考、多找方法,不抄襲,不翻閱答案。對自己確實無法解決的問題,要主動請老師、同學或參閱參考答案,直到完全清楚;要注重總結解題思路和方法;要充分認識練習是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6. 重視書面表達。要非常重視書面表達,表達的過程和內容必須規范、簡潔、明晰,邏輯性強、字跡工整、層次分明。
7. 重視合作學習。同學之間應相互交流,相互探討,相互督促,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8. 科學合理安排學習時間。要科學安排學習、勞動、娛樂、鍛煉、交往等活動。要制定活動計劃,安排活動時間:包括每天的階段性安排、每周的較大活動安排、考試復習和雙休日、寒暑假的專題安排等。做到該學學、該玩玩,該學習時不用別人督促主動學習,該活動時快快樂樂去活動。充分利用學習時間,決不浪費時間,零星的幾分鐘小時間也要重視,可以安排量小的學習任務,積少成多、日積月累,能解決大問題,效果顯著。合理安排各學科的學習時間,重點科目、弱勢科目要適當多用一些時間。
9. 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和自己選做的作業,認真思考,認真書寫,一絲不茍,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認真尋找解決的方法。作業寫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點,以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作業錯了,要及時改過來。不遷就、不諒解,不拖延時間。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3]GHB0133)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