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關鍵詞】 體育教學;思想品德教育;滲透;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4—0064—01
體育活動不僅能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學生的運動技巧和技能,而且還能發展學生的智力、陶冶學生的情操、鍛煉學生的意志,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團結合作精神,使學生成為健康成長的全面人才。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教材內容和教學條件等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德育作用,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一、抓住時機,培養和加強學生的體育道德風尚
良好的集體觀念和組織紀律性是使教學過程順利進行,完成教學任務的保證。而學生的集體觀念和組織紀律性不是自發形成的,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地引導,在運動練習中要有目的地培養學生關心集體、愛護集體的思想情感以及刻苦耐勞、奮發向上等的優良品質。例如,在進行隊列和體操隊形練習時,不僅是對學生進行站、立、行走的身體姿勢和空間感知的基本訓練,同時它也是一項嚴格的集體活動。它要求學生精神飽滿,步調一致,在統一的口令下共同完成協調的動作,從而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和組織紀律性。又如,對于在上課預備鈴響的時候學生還分散在操場上相互打鬧、思想不能盡快集中到課堂上來的這一現象,教師除了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之外,還要提前三分鐘備課,提前安排場地器材,組織學生到指定地點活動或進行課前集中注意力練習,為正式上課做好準備。同時還要留心觀察,注意學生在操場上的表現,預防安全事故和損壞器材現象的發生。上課鈴一響,體育委員快速整隊,使全班學生都養成快速站好的觀念,即上課鈴響十秒內集合完畢,讓每一位學生自始至終想到班集體,想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培養學生快速反應、行動的習慣。
二、利用體育活動自身的特點因材施教
體育教學的內容很廣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點,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材特點制訂出不同的德育方法。一般來說,田徑、武術、體操等課程的教學都能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刻苦、機智、果斷等的良好品質,但由于各教材的形式不同,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就各有其側重點。例如,體操教學可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協調能力以及高度的組織紀律性;田徑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敢于拼搏,吃苦耐勞的精神;球類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共同奮斗的集體榮譽感。又如,拔河比賽既要求參賽隊員之間密切配合,也要求啦啦隊員口號響亮、節奏一致、和參賽隊員共同努力取得比賽的勝利。通過拔河技巧的訓練,使學生了解拔河的特點,強調全隊團結的重要性,讓學生自己認識到取勝的關鍵,在比賽中每個人所起的作用有多大。
三、適時表揚,激勵后進生
“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需要關愛,同時也需要贊美。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便學會譴責;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了自信。”其實,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更希望得到老師的注意、尊重和賞識。當他們膽怯時,一句“你能行”會使其信心倍增;當他們進步時,一句“真為你高興”會使其激動無比。有時候教師一句微不足道的贊美可以左右學生學習的情緒與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四、教師要做好表率
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關鍵在于教師的言傳身教。教師要教育學生具有高尚的人格,教師自己就必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學生面前要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奮斗者形象,同時一個高尚的教師,應具有一種嚴格“自律”精神,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率先做到。因為在學生面前輕率的舉動或細小的疏忽,都可能給學生留下陰影,而不利于他們良好品質的形成。所以,教師應用自身的良好形象通過課堂教學的實施來影響和感染學生,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
總而言之,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體育運動自身的特點滲透德育,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教師只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德育作用,就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培養出全面健康的人才。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