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默
摘 要:如今課堂教學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在整個高職教育教學活動中。然而傳統的“以課程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發展的趨勢已完全不適應當前高職教育教學,尤為在高職基礎課的教學上。為提升學生學習的愛好,讓學生掌握技能,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高職教學的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構建“活力課堂”,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職教育;教學模式;活力課堂
我國大多數高職學校在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以教師、課本、知識傳授為中心,教會課本中的知識,是教師的目標”的傾向,無論教師在課堂采用各種手段教授內容,但學生仍對內容失去興趣,課堂氛圍差,教學效果差,這樣完全背離了教育的意義和宗旨。這一現象,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就要積極轉變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去構建一個“活力課堂”的教學模式,實現課堂形態的轉變。
1 研究思路
通過對高職教育教學模式的現狀分析,以及高職學生對基礎課程的知識水平,學習特點,學習興趣,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總結出目前高職教學的具體情況,以及“活力課堂”下高職基礎課程的教學新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不同之處。
根據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特點,并結合高職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針對性地提供學習資源,包括圖片、多媒體、教學設備、器材等,并對教學資源的分類與特點進行合理地分析,以學生為中心,從教學設計的角度出發,參考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將對學習資源的設計流程和內容體系進行整合和可操作化處理得出學習資源設計模型。
根據研究出來的模型,針對學校的基礎課程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進行分析,證明模型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
結合“活力課堂”創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實施過程,科學地優化整合基礎課程,擬定課程新標準和教學單元設計,創新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并合理劃分教學時數,確定各關鍵指標(群)培養所對應的課程設置,以促進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課程體系的持續發展;
依據本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本課題還將研究如何制定適合高職基礎課的課堂教學設計,主要包括:學習主題設計、學習情境設計、學習資源設計、自主學習設計、團隊協作學習環境設計和學習輔導設計。從而突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理論與實踐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探索學習績效的主題、重點、評價標準和原則性要求。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績效分析應當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其分析的內容不僅包括基本知識和技能習得,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態度反應和在不同情境下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實現學生的自我反饋。
2 意義與作用
活力課堂使課堂成為師生實現活力成長、人生意義提升的具有吸引力的場所。師生在課堂中體驗著智慧的交鋒、情感的碰撞、價值的共享,課堂充滿著民主、平等、安全、愉悅,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活力課堂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自主意愿的同時,及時發現學生潛藏的創造能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享受創造所帶來的活力樂趣,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活力課堂”的構建能有利于統一規范和創新高職院校基礎課程新標準、創新教學設計、改革教學評價,進一步增強職業素質培養基礎課程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對做好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基礎課程的統籌設置和合理安排,在有限教學時數內建立較完善的高職學生培養基礎課程體系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經過一系列的探索實踐后,我們深深地意識到,要切實落實教育活力化,課堂應成為學生成長的最重要的平臺,并實現課堂的活力化,使其溶入活力化的光環之中。同時,對于怎樣設計和選擇適應教學中恰當的教學方法和學習資源,分析總結并給教師提出更實用的意見。
“活力課堂”中創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設計以及教學評價,能有效地應用推廣于各類專業基礎課中,對促進高職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起到推動作用。
總之,活力課堂其特殊的課堂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實施過程可以應用推廣到高職教育相關各類相關專業的實踐教學中去,其模式中學習資源的應用設計也可以廣泛運用到教師的課堂教學中去,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學習效果,提高職業化教育水平。同時,也能初步解決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困惑及學習資源選擇上的困惑,提高教學效果及備課效率,也為國內同類院校的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鑒,提高高職院校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曦.有效教學與低效教學的課堂行為差異的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9).
[2]劉毅偉.學生學習狀態及其調整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6(11).
[3]王鑒.論課堂的歷史形態及其變革[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