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摘 要:目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現狀不容樂觀,高職院校作為培養社會需要人才的地方,要充分發揮人、財、物的優勢,通過加強宣傳和體育教學的改革,借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實行,把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引進高職院校,盡快培養出合格的初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同時為大學生提供一條新的就業途徑。
關鍵詞:社會體育指導員;高校;培養
基金項目:《高職院校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之研究》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課度立項題(編號2013B294)的階段性成果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指在群眾性體育活動中從事運動技能傳授、科學健身指導和組織管理工作的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為全民健身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傳播者,其培養工作開展得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然而,現階段,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嚴重滯后于全民健身的需要,指導員人數大量短缺,現有指導員的質量不盡如人意,因此,急需通過各種渠道,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建設,培養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高職院校作為培養社會需要人才的基地,理應把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擔當起來,做出它應有的貢獻。
1 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目的意義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增進公民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其作用的發揮對于社會體育的進一步社會化、科學化、產業化和法制化都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我國目前擁有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約65萬人,僅占總人口比例的兩千分之一,且分布呈現出區域的不均衡。一方面,京、津、滬、遼、江、浙等地社會體育指導員擁有量處于領先地位;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相對集中在城市,城鄉發展極不均衡。
眾所周知,沿海是我國經濟發達的區域,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這種分布情形正說明了社會體育的發展與經濟密切相關,受到經濟的影響和制約。我國是個農業大國,70%的人口在農村,隨著新農村建設中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硬件設施的到位,農村體育人口在增加,而與其配套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所占比例大大低于城市。這種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低比例的發展現狀,有悖于國家新農村建設和全民健身計劃的要求。按照規劃,十二五時期,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證書的人數達到100萬人以上,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數達到10萬人以上,以此為基礎形成組織落實、結構合理、覆蓋城鄉、服務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隊伍,廣泛組織優秀運動員、教練員、體育科技工作者、體育教師和社會熱心人士從事義務健身輔導,普遍開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因此,在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過程中,急需一批既具有組織管理能力,并具有較高知識文化背景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為高職院校在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中具有責無旁貸的責任和得天獨厚的教學優勢與條件,充分利用教學人才優勢與教學條件優勢,能為社會培訓出一大批優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
2 高職院校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可行性
高職院校中有一大批工作多年的中青年體育教師,他們都具有體育專業本科及以上的學歷,接受過正規的體育教育。同時,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他們的體育教學方法、手段比較完善,完全能勝任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利用這一資源優勢,高職院校只要對體育教學進行適當改革,兼顧培養學生使之學會如何指導農民學習、掌握體育健身知識、技能和方法,學會如何組織農民進行健身、康復等活動,學會制定體育鍛煉計劃等,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完備的體育場地設施是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必要物質保障。多年來,由于國家對學校教育的高度重視,使我國高職院校的體育場館、設施的人均擁有量比其它社會機構的場地、設施人均擁有量高,校園內有各種室內活動場館和室外活動場地,還有眾多的體育器材,這為高職院校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高職院校圖書館內關于體育健身理論與實踐、運動保健、運動醫學、運動創傷等方面的圖書資料齊全,有助于大學生學習和掌握體育健身方法、 群眾體育健身、處理體育意外事故等知識,為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提供了有利條件。
高職院校的學生數量多,且來自全國各地 他們在畢業后又將走向全國不同的地方,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畢業后要到基層、農村去工作。高職院校就讀期間,只要稍加培養,使之具備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知識,這無疑會大大提高基層、農村體育指導員的數量、學歷層次和質量,為基層、農村杜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發展增強后勁,為基層、農村體育的發展帶來良好前景。
3 通過高職體育教學改革,實現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目標
高職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后階段,具有與社會體育銜接的特點,要充分利用高職體育的特點,通過體育教學和各種活動的延伸,使高職體育與社會體育接軌,把體育知識和技能運用于社會,樹立全方位、多層次的體育服務意識,以促進學校體育和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
1.樹立終身化健身教育思想。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在高職體育中,應以強身育人為目標,以終身體育為主線,以使全體學生終身受益為出發點,以社會體育發展需要為重點,探索高職體育改革新途徑、新方法,真正體現體育意識的培養,體育能力的提高,體育習慣的養成,根據社會體育的需要,提供全方位的指導與服務,以適應現代化社會需求。
2.教學內容大眾化、生活化,滿足社會體育發展需要。
高職體育要根據不同的需要,加強篩選體育教材,從國情、校情、地情實際出發,根據地區全民健身運動的不同點,增加生活體育、娛樂體育、康復體育等內容,既讓學生體驗體育的樂趣,又使學生掌握體育鍛煉的手段與方法,使體育教學真正滿足學后體育能力建設的要求。
3.加強高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雖然是人才聚集,但因過去舊的教學觀念,教師對體育健身和以健身為目的的體育手段了解和研究并不多。因此,要改變以運動技術為中心的教學觀,樹立以健身為目的教學觀,教師除在思想上更新觀念外,教學中也應更新教學手段與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適應社會的需要,培養的高職學生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
4.開設全民健身指導員培訓選修課。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出:“學校體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礎”。高職院校具有分布廣,地方性強的特點,各高職院校應抓住機遇,充分發揮教學單位教學資源優勢,以《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為依據,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高效計劃,在高職體育課開設社會體育指導員選修課。選修課內容要突出全面性、地方性和針對性,重點全面多樣的學習運動技能知識;具有操作、維修健身器材儀器的知識技能;具有較高的體育組織管理能力。這樣,才能有目的地培養出一大批有熱情、有能力、懂技術、懂理論的能適應不同地區、不同人群體育活動的實用而急需的體育指導員隊伍。
5.實現社會、院校資源共享,人才互補,共同發展。
高校體育設施先進完善,教學資源優勢,體育專業人才齊全。高職院校應根據社會體育的需求,充分發揮場地、器材設備功能和教育教學資源優勢,將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全民健身方面,積極開展健身功能研究,加強對不同人群的生理特點、健身方法與手段的研究,并服務于社會。要充分了解自身發展規律及其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明確當前社會發展的狀況,確立目標,并與社會發展相適應。這不但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當今社會的需要。只有明確相互關系,高職體育才有更強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陳海嘯.論社會體育的特點、管理以及21世紀我國社會體育發展趨勢[J].體育科學研究,2002,3.
[2]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
[3]高強.對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探討[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