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波
摘 要:森林采運技術既是人類利用森林資源、改善森林結構質量、促進林木生長的手段,又是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穩定的人為因素。為了使森林采運技術和森林生態系統協調發展,探索新型采運技術是森工技術發展的必然規律,因此生態采運技術應運而生。
關鍵詞:生態采運;采運技術;可持續發展
森林生態采運,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按森林的生態學特性進行伐區區劃和設計、山場作業及組織管理等森林經營活動,把森林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結合起來,以達到持續發展森林資源的目的。森林生態采運是保證生態過程正常進行的健康的森林經營管理方式,與森林保護的目的一致,符合生態學和生物學規律,只有生態采運才能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因此,系統研究森林生態采運,意義深遠重大,實用價值高,非常必要,是現代林業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舉措。
1 森林生態采用理論的提出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國內外學術界興起一場對“接近自然的林業”理論的討論,討論涉及到“林業”新概念,“自然”新概念,“接近自然的林業”的發展目標、原則和經營方法,自然保護和新林業的關系,“接近自然的林業”對未來森林采運技術的影響等。這些討論、研究大大豐富了森林采運學的內容,促進了森林生態采運學的產生。1985年,我國采運學術界提出了生態型森林采運的新概念,1986年,舉行了“以森林生態為基礎的森林采運”學術研討會。從此,我國開展了一系列生態采運理論和技術的研究。傳統采運技術以“法正林”為理論基礎,以用材林為對象,強調直接經濟效益,是一種“產業型”技術。生態采運技術則是以“森林可持續發展”為理論基礎,以森林生態系統為對象,以森林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導思想,以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為目標的綜合性技術。因此,生態采運技術能有效解決森林可持續經營與短期利用之間的矛盾,使人類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2 我國生態采運存在問題
2.1 部門重視不夠,科研經費投入少
在計劃經濟時期,為適應對木材的大量需求,國家在森林采運科研方面有巨大的投入。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木材的需求有增無減,但國家在森林采運科研方面幾乎沒有投入。1998年全國性的洪災之后,我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扭轉了天然林急劇減少的局面。實際上,生態采伐與天然林保護并不矛盾,生態采伐僅對發育良好的森林而言,而遭到破壞處于生態退化的森林實施天然林保護不屬此列。南方集體林區是我國商品林基地,尤其要加大科研的投入,研究和實施森林生態采運。
2.2 研究創新欠佳,研究方法不完善
我國對生態采伐理論和技術體系的研究,都是針對特定地區的特定林分而言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創新不夠,研究也不系統。由于南方山地丘陵地形較為破碎,坡長較短,且集材多能逼近伐區,采集作業多采用小型、輕便的設備,手工作業還有相當的比例,采伐對森林生境的干擾在伐區作業中常被忽視。雖然對各種集材方式的適用范圍、集材效率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已有不少研究,但大多仍存在于理論階段。在實際應用中,面對可采伐量的減少及采伐方式的轉變,很多林業生產單位仍沿用傳統的集材方式,未能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高效率、低成本、環境破壞度小的集材方式和集材設備。歷來木材生產只強調提高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忽視采運作業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影響。因此,如何從理論與實踐中探索森林生態采運作業技術,已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3 針對生態采運存在問題的對策
3.1 正確認識我國森林生態采運技術
作為傳統采運技術理論基礎的“法正林理論”以木材采伐利用為出發點。它從林業生產的角度出發,要求某一生產單位的人工林在時間和空間上均勻分布,以達到森林的持續生產(主要是木材的持續生產) ,而很少考慮森林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和人類利益的持續性,無法實現森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這種理論已不適應現代林業發展的要求,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的采運技術自然有其局限性和不合理之處。目前,我國森林資源狀況已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國經濟和全社會的生態意識也有了很大提高,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經營在全社會已達成共識。雖然生態采運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合理開發利用森林資源、改善森林結構質量、促進林木生長與森林采運技術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要求在森林經營中實現經營思想和經營觀念的轉變,正確認識采運技術的雙重性。采運生產的積極作用是指合理開發利用森林資源、改善森林結構質量、促進林木生長,其消極作用是指盲目的采伐會導致對森林資源的破壞及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把生態采運技術作為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具體表現形式,把森林可持續經營作為生態采運技術的指導思想,在森林經營中貫徹實施生態采運技術,有利于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經營。
3.2 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
森林生態采運研究涉及的學科多,因此需要多學科技術人員合作,從不同的角度研究適用采運技術.例如,在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中如何應用采運技術,在“?!?的同時如何“采” “育”;探索在不同森林經營類型區(商品林、多功能林和公益林等經營區) 的采運技術等. 并在生態采運技術研究中充分借助森林生態經濟學和景觀生態學等其它學科的思想和方法等。開展不同的采集方式對森林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盡快建立起伐區作業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著重研究其生態評價;森林采伐與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更新環境的變化;不同采集方式對更新采伐后與林木生長的影響;滿足生態的伐區清理法;開展流域中上游森林采伐作業對環境影響,對電站庫區泥沙淤積影響的研究;應用景觀生態學理論,評價森林采伐作業的合理性;等等。以此為科學依據,制定各類林分應采取的采伐方式、更新方式、集材方式和運材方式,修訂《森林采伐更新技術規程》。
參考文獻
[1]余愛華,趙塵,邱榮華.淺析我國森林生態采運理論.西北林學院學報.2007
[2]周新年,張正雄,巫志龍,等.森林生態采運研究進展.福建林學院學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