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倩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經濟的發展,更需要居民共同的建設。基于北京市居民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對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公民參與度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生態文明建設概念宣傳較為有效,仍需繼續進行;文化程度的高低對居民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度有很大的影響;暫住居民較長住居民對環境更為滿意。因此,應繼續加大環境修復,宣傳力度,拓寬宣傳渠道,讓每一個公民都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
關鍵詞:生態文明;公民參與度;spss相關分析
1 問題的提出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2012年社會藍皮書指出,我國城市化水平首次超過50%,標志著具有幾千年農業文明歷史的農業大國,進入了以城市社會為主的新階段。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當前,資源有限短缺、工業、汽車等多方面對環境污染嚴重,發生許多如霧霾天氣大面積出現等不正常的環境問題,面對這樣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建設過程中不僅需要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更需要居民共同的建設。因此,對城市居民的生態文明的參與意識的調查對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 研究方法
本次調研主要以北京市居民為調查對象,以城市居民的生態文明的參與意識為調查內容,調查方法采用網絡問卷調查、訪談與調查者的為期一個月的實地觀察相結合,在問卷星網站中對符合要求的人群(要求住在北京市),共發放調查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40份(回收率為93%)。參加問卷調查的對象中,男性、女性所占比例分別為65%和35%;學歷分布為高中及以下35%,大學本科63%,本科以上2%;北京市長住居民和暫住居民均占47.52%。年齡分布中,15-25歲居民占57.45%,25-35歲占15.6%,35-45歲占17.73%,45歲以上占9.22%。參與訪談的調研對象共10余人,也為本次調查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3 結果分析
3.1 生態文明建設概念宣傳較為有效,仍可繼續提高
調查結果顯示,45.39%的居民對生態文明的概念有一定了解,39.72%的居民只是聽說而不太了解,而非常了解的居民只占1.42%。45.39%的居民通過電視廣播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知識,30.5%的居民通過網絡了解,15.6%的居民通過報紙雜志的宣傳了解相關知識。此外,僅僅35.46%的居民知道世界環保日是每年的6月5日。因此,可繼續加大電視廣播的生態文明知識宣傳,同時可以拓展宣傳渠道,開發新媒體,如通過社區宣傳,公共場所的媒體廣告宣傳等,讓人們更深入的了解并加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之中來。
3.2 文化程度的高低對居民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度有很大的影響
1.接受生態文明知識教育的意愿
運用spss軟件分析問卷數據得出,文化程度與接受文明知識教育的態度意愿具有相關關系。由于文化程度分類與意愿都屬于定序變量,本研究通過spss軟件分析得出gamma值為0.606, tau-c值為0.375,顯著性均為0.000,具有顯著性,表示文化程度與接受生態文明教育的意愿成較強的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文化程度越高,接受生態文明教育的意愿越強烈。
2.回收垃圾
調查結果顯示,45.39%的被調查對象所在的住宅區已推行但并未執行分類回收垃圾,29.79%的住宅區居民希望盡早推行,僅僅19.86%的住宅區已推行并執行垃圾分類回收。根據訪談結果了解到,一些居民扔垃圾時分類意識較為隨意,并無強烈的垃圾分類意識,還有些居民不知如何分類。大部分住宅區已開始推行垃圾分類,但是相關知識宣傳工作仍需繼續開展。
3.購買塑料袋
在購買塑料袋的調查中,53.19%的居民偶爾購買,29.08%的居民經常購買,,9.22%的居民從不購買,8.51%的居民一直購買。通過訪談了解到,大部分居民具有隨身攜帶購物袋的意識,偶爾會購買塑料袋。
3.3 長住居民較暫住居民對環境更為不滿意
在北京市長住的居民比暫時居住的居民對環境綠化的滿意度較低,在北京居住的時間與環境滿意度具有相關關系,將居住時間與滿意度定為兩個定序變量,通過 gamma數據分析,sig值為0.001具有顯著性,gamma值為0.399,表示具有正相關關系,即居住時間越長,對北京綠化環境越不滿意。尤其是北京市的霧霾天氣,讓很多北京市居民傷透腦筋,甚至不愿外出活動,58.16%的居民認為北京的天氣狀況不適宜老人和小孩外出活動,這表明北京環境污染較為嚴重,加大環境修復的工作力度成為當務之急。
4 建議與對策
4.1 拓寬宣傳渠道,覆蓋全體人群
北京市是我國首都,國家中心城市,經濟發達,對流動人口極具拉力的中心城市。研究北京市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時,不可忽視的便是這龐大的流動人口群體。在為期一個月的調查觀察中發現,火車站、汽車站、五環以外的住宅區的環境較差,而市中心住宅區環境較為良好。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居民的參與不僅包括當地戶籍長住人口,而且應該包括外來人口,無論是上學的學生,還是打工的農民工,或者是旅游的游客,都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一份子。生態文明的宣傳范圍要擴大,可以在旅游景點、火車站、汽車站的宣傳媒體中加大宣傳。盡可能讓所有人加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
4.2 加大環境修復的工作力度
在北京市居住時間越長,對北京市的環境滿意度越低,如北京大范圍霧霾等環境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利于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加大環境修復的工作力度,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前提。沒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便不可能實現生態文明。加大環境修復的工作力度,是建設生態文明工作的當務之急。
4.3 重視生態文明知識教育,建設社區工作
社區是居民進行社會活動的基本單位,社區工作的開展發展是促進社區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協調和健康發展,不斷提高社區成員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應依靠社區力量,利用社區資源,強化社區功能,加大社區宣傳,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如社區多多開展生態文明相關活動,不僅豐富居民的娛樂生活,而且可以進行生態文明知識教育,使人們形成生態環境意識。
4.4 完善法律法規,規范廢物排放行為,明確公民權利義務
完善法律法規,明確企業、工廠的廢棄物排放行為,規范生產,保護環境,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應該堅持科技含量高、資源能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節能減排的新型發展道路。對違反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懲治,制定靈活的生態保護和管理措施,同時加大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使人們真正意識到環境保護的緊迫性,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楊立新,高原,郭眠援.論生態道德建設的法制保障[J].環渤海經濟繚望,2009 (8).
[2]滕永直.公民道德建設之生態道德教育田[J].滄桑,2011 (1) .
[3]白楊、黃宇馳.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及其評估體系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