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雙
[摘要] 目的 分析同型半胱氨酸(Hcy)與腦梗塞TOAST分型不同亞型的相關因素分析。方法 選取該院神經內科在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90例腦梗塞患者,按照SSS-TOAST 分型標準,將90腦梗塞患者分為3組,即大動脈粥樣硬化型(LAA)、小動脈閉塞型(SAO)、心主動脈栓塞型(CAE),每組30例腦梗塞患者,并同時選取該院神經內科同期收治的30例體檢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譜分析儀,測定4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對4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進行觀察對比。結果 測定4組患者的血清Hcy,對照組的血清Hcy水平為(9.5±1.3)μmol/L,LAA組為(19.6±2.8)μmol/L,SAO組為(15.3±0.7)μmol/L,CAE組為(14.7±1.4)μmol/L。相比于對照組健康體檢者,不同腦埂塞亞型組的腦埂塞患者均具有較高水平的血清Hcy,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在3組腦梗死亞型組的患者中,LAA組患者的血清 Hcy 的水平最高,與SAO、CAE組患者的血清 Hcy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AO、CAE組患者的血清 Hcy水平較為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腦梗塞亞型里,大動脈粥樣硬化型(LAA)患者的Hcy水平最高,其他腦梗死亞型的Hcy 水平均高于正常水平,說明Hcy主要使大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形成腦梗塞。
[關鍵詞] 腦梗塞;同型半胱氨酸;TOAST分型;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1(a)-0066-02
在腦血管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是主要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主要由同型半胱氨酸(Hcy)異常代謝造成,易形成血栓、動脈粥硬化。對于腦梗塞疾病而言,發病急,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且治療效果不理想,降低了患者生存質量。因此,在腦梗塞的預防、治療中,應準確找出發病因素,提高治療效果。許多研究證實,腦血管病患者的Hcy水平升高,經過META分析顯示腦梗塞與Hcy具有一定的相關性[1]。該研究對該院神經內科在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30例大動脈粥樣硬化型腦梗塞患者、30例心主動脈栓塞型患者、30例小動脈閉塞型患者的Hcy水平,并與同期收治的30例健康體檢者的Hcy水平相對比,探究Hcy與腦梗塞TOAST分型不同亞型的相關因素,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該院神經內科收治的90例腦梗塞患者和同期收治的30例健康體檢者。90例腦梗塞患者均符合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經過MRI證實及頭顱CT檢查,并排除腫瘤、腎、肝、腦功能衰竭、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顱內出血、近1年接受過手術治療的患者。在9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43例,年齡38~75歲,平均年齡(60.4±4.7)歲。30例體檢健康者中,16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年齡39~76歲,平均(61.1±4.3)歲。按照SSS-TOAST 分型標準,將90腦梗塞患者分為三組,即大動脈粥樣硬化型(LAA)、小動脈閉塞型(SAO)、心主動脈栓塞型(CAE),將30例體檢健康者設為對照組,4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身體健康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有效比較。
1.2 檢測方法
由于患者在卒中急性期時,具有較低的血Hcy表達,因此,為了確保獲取結果的準確性,在所有患者出現缺血2周后,在清晨患者空腹狀態下,抽取患者靜脈血5 mL,經過10 min離心處理后,取血清,放入冷柜中,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譜分析儀(Beckman DXC800)對患者進行血清Hcy含量檢測[2],最后觀察分析4組患者的Hcy水平。
1.3 觀察指標
根據目前公認標準診斷高Hcy血癥,Hcy的正常標準為5~15 μmol/L,高Hcy血癥>15 μmol/L,以此標準評定4組患者的Hcy水平[3],統計記錄4組患者的Hcy水平范圍。
1.4 統計方法
在處理該次的研究結果的過程中,統計數據處理利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用百分數表示計數資料,并用χ2檢驗,用(x±s)表示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且用t檢驗,經過數據處理,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分析4組患者的Hcy水平,對照組的血清Hcy水平為(9.5±1.3)μmol/L,LAA組為(19.6±2.8)μmol/L,SAO組為(15.3±0.7)μmol/L,CAE組為(14.7±1.4)μmol/L。其中,三種亞型腦梗死組患者的Hcy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在3組腦梗死亞型組的患者中,LAA組患者的血清 Hcy 的水平最高,與SAO、CAE組患者的血清 Hcy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AO、CAE組患者的血清 Hcy水平較為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四組患者的Hcy水平比較(x±s)
注:LAA組與對照組相比,t=42.15,P=0.009;與SAO組相比,t=36.37,P=0.039;與CAE組相比,t=38.89,P=0.36。SAO組與CAE組相比,t=8.15,P=0.053。
結果,在不同腦梗塞亞型中,大動脈粥樣硬化型(LAA)患者的Hcy水平最高,其他腦梗死亞型的Hcy 水平均高于正常水平,說明Hcy主要使大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形成腦梗塞,是腦梗死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因此,在腦梗死預防、診斷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測定具有重要價值。
3 討論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半胱氨酸、蛋氨酸的代謝的中間產物,在這兩條途徑的代謝過程中,通過維生素B12、葉酸的輔助作用,Hcy進入轉硫途徑、蛋氨酸循環途徑,進而產生胱硫醚,并將巰基提供給谷胱甘肽[4]。因此,當人體內的缺乏維生素B12、葉酸等因子時,就會造成Hcy代謝障礙,人體血液內便會蓄積該物質。同時,研究證實,在心腦血管疾病中,高Hcy血癥是其獨立危險因素。
腦梗死可由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等原因引起,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腦梗死的病理改變主要受不同側支循環代償能力、腦病灶部位等因素影響,從而損害腦組織,具有復發率、致殘率、病死率高特點。一些實驗研究表現,患者的Hcy水平正相關于冠狀動脈疾病病死率[5]。另外一些研究發現,Hcy水平正相關于患者腦血管狹窄、頸動脈硬化程度[6]。
在Hcy與腦梗塞TOAST分型不同亞型的相關性的研究中,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一些研究中,發現Hcy水平在LAA型腦梗塞中最高, Hcy主要使大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形成腦梗塞[7]。在該次研究中,對比30例LAA腦梗塞患者、30例心SAO患者、30例CAE患者的Hcy水平,發現LAA組血清Hcy最高,為(19.6±2.8)μmol/L ,明顯高于SAO的(15.3±0.7)μmol/L,CAE組的(14.7±1.4)μmol/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三組均明顯高于健康體驗者Hcy水平。由此可判斷,腦梗塞患者均具有較高水平的Hcy,且LAA腦梗塞患者的水平最高,且與以前的研究一致。該次研究結果及以往研究報告可知,Hcy具有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由高Hcy血癥造成的動脈粥樣硬化使大量血小板聚集在內皮細胞損傷部位,從而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通過Hcy血管細胞的生化、生物合成造成影響,損傷血管基質,同時,低密度脂蛋白與同型半胱氨酸巰基內脂結合,產生集合體,然后通過內膜吞噬使泡沫細胞形成,產生新生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此外,Hcy造成腦埂塞、高血壓的機制還包括:首先,Hcy可促進合成的膠原纖維,代替動脈壁中的纖維成分,并促進合成血管平滑肌細胞DNA,使細胞進入周期循環,增加膠原合成及血管平滑肌增殖,對動脈粥樣硬化起到加快作用。其次,Hcy還對一氧化氮的生長起到抑制作用,進而使血管舒張功能受限。再者,Hcy具有改變人體血小板活性的作用,形成血栓,并促使血小板產生血栓素,影響凝血因子V的活性,抑制抗凝[8]。此外,Hcy生成氧化物,引起脂質化氧化,對生物膜造成破壞,改變動脈壁纖維化結構,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加速動脈粥樣硬化。
綜上所述,在腦梗塞TOAST分型不同亞型中,LAA型腦梗塞患者的Hcy水平最高,明顯高于健康者與SAO、CAE型患者,Hcy通過使大動脈粥樣硬化,造成腦梗塞。Hcy與腦梗塞TOAST分型不同亞型的相關性為腦梗塞治療提供依據,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具有指導臨床治療、預防腦梗塞的價值。此外,維生素B12、葉酸是促進同型半胱氨酸轉化的主要因素,在腦梗塞的預防、治療過程中,可使患者服用B族維生素、葉酸,以此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中魁,王衛,魏東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腦梗塞TOAST亞型關系及治療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0,12(5):758-759,762.
[2] 彭小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腦梗塞TOAST亞型關系及治療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2,14(12):2075.
[3] 王朝剛,尹明才.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腦梗塞關系的探討[J].中外醫療,2014,33(2):62,64.
[4] 莫國毅.大面積腦梗死患者死亡原因的危險性相關性分析[J].中外醫療,2014,33(13):62-63.
[5] 王銀霞,趙世剛,齊曉飛,等.青中年腦梗死病因及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薈萃,2013,28(4):383-387.
[6] 鄭輻. 大面積腦梗死的臨床特點與治療[J]. 中國衛生產業,2014,11(5):113,115.
[7] 趙媛.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腦血管疾病關系探討及治療進展[J]. 中國衛生產業,2012,9(33):191.
[8] 尤年興,劉暉,石志革,等.不同TOAST分型急性腦梗死患者危險因素分析[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9(4):342-343.
(收稿日期:201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