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輝 王穎

[摘要] 目的 比較分析腫瘤性與非腫瘤性機械性腸梗阻的臨床診治效果,為臨床治療機械性腸梗阻提供參考。方法 隨機抽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間來該院就診的機械性腸梗阻患者96例,并根據診斷結果將46例腫瘤性機械性腸梗阻患者作為對照組,將50例非腫瘤性機械性腸梗阻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腸扭轉患者10例,腸套疊患者11例,腸粘連患者25例,糞石患者2例,嵌頓疝患者2例。兩組患者均先采取鼻腸管進行腸道減壓和營養支持等非手術治療,再根據病情采取手術治療。結果 過3個月治療,對照組46例患者非手術治療效果不明顯,其中治愈0例,好轉10例,無效36例,有效率21.74%,后對治療無效患者立即采取手術治療措施,手術治療后共治愈16例(34.78%),好轉20例(43.48%),無效9例(19.57%),死亡1例(2.17%),總有效率78.26%;觀察組患者經過非手術治療,治愈18例(36.00%),好轉21例(43.48%),其中有2例患者非手術治療無效,經過手術治療后情況好轉,無效10例(20.00%),死亡1例 (2.0%),非手術治療有效率74.00%,總有效率78.00%。對照組非手術治療有效率21.7%明顯低于觀察組非手術治療有效率74.00%,兩組數據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械性腸梗阻根據病因可分為腫瘤性及非腫瘤性腸梗阻,腫瘤性機械性腸梗阻以手術治療效果明顯,非腫瘤性機械性腸梗阻則以非手術治療手段居多,臨床應根據具體病因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 機械性腸梗阻;腫瘤;診斷;經鼻腸導管;療效
[中圖分類號] R65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1(c)-0083-02
腸梗阻[1]是一種胃腸科常見病,臨床以機械性腸梗阻為主,臨床具有起病急、進展快等特點,其一般病理是腸道內機械性阻塞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而引起腹部疼痛,病因則根據具體病因分為腫瘤占位、腸粘連、異物阻塞、結腸病、糞便阻塞和腸扭轉等[2],發病后不但會影響人體腸管正常功能的實現,還能夠引發人體其他生理改變,嚴重時甚至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及時入院治療,把握最佳治療時機,并根據患者具體病因采取最佳治療手段是治療腸梗阻的關鍵點,這能夠最大限度降低患者腸穿孔、腸壞死、腹膜炎等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提高臨床治愈率。該研究選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該院收治的機械性腸梗阻患者96例,比較分析腫瘤性與非腫瘤性機械性腸梗阻在臨床診治和治療效果的差異,為臨床治療腸梗阻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來該院就診的機械性腸梗阻患者96例,并根據診斷結果將46例腫瘤性機械性腸梗阻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19~78歲,平均年齡(45.3±1.9)歲,其中小腸腫瘤患者11例,結直腸癌35例;將50例非腫瘤性機械性腸梗阻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18~77歲,平均年齡(44.6±2.1)歲,腸扭轉患者10例,腸套疊患者11例,腸粘連患者25例,糞石患者2例,嵌頓疝患者2例。對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腸梗阻類型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臨床均表現除不同程度的腹脹、腹痛、嘔吐、惡心、便秘癥狀,腹部聽診可聞腸鳴音、氣過水聲,體格檢查可見腹部蠕動波及腹部膨隆,另結合腹部CT或X線檢查確診為腸梗阻,腫瘤患者同時伴有乏力、消瘦、食少、納差癥狀。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需經過腹部彩超和腹部CT檢查,詳細觀察患者腸管擴張情況、腸扭轉的程度及位置[3],判斷有無腸壞死、腫瘤轉移等癥狀,根據檢查結果和臨床癥狀綜合考慮,兩組患者均先經過非手術治療并觀察效果,效果不明顯患者則轉為手術治療。
對于癥狀較輕及非腫瘤性機械性腸梗阻患者一般采取保守治療措施,臨床上采取禁食、腸胃減壓[4]的治療方法,另外輔助滴注抗菌藥物及胃粘膜保護劑藥物治療。在此基礎上給予經鼻插入式腸導管[5-6]介導治療,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采取平臥姿勢,在加強導絲及X線引導下,將鼻導管置入胃內0.5 m左右處,在導管前囊內充盈蒸餾水10 mL,利用腸道自身蠕動將導管向遠端推進,在回抽導管時,前囊蒸餾水充盈至后囊,進行造影觀察腸道內部情況。將腸管在胃內停留0.5 h,導管體外部分則固定在鼻外面頰處,導管尾端則連接負壓引流,借助鼻導管對腸梗阻給予治療。一般在1 d內患者的臨床癥狀就會得到有效緩解;對于保守治療無效、腸梗阻反應劇烈、發病部位復雜及腫瘤性機械性腸梗阻患者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1.3 觀察項目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包括腹脹、腹痛癥狀消失時間、排氣時間、進食時間以及腸管內積液、積氣等狀況,記錄并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是否出現腸出血、導管堵塞、咽部不適、腸穿孔等不良反應。
1.4 療效評判標準
根據臨床相關診斷標準和患者恢復效果將治療效果分為治愈、好轉、無效三個等級。治愈:經過治療后患者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X線檢查腸管內積液及積氣消失,患者恢復排氣、排便,能夠進食;有效:治療后患者腹痛、腹脹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偶有惡心、嘔吐癥狀,X線檢查腸管內梗阻現象明顯減輕;無效:經過治療后,患者腸梗阻的相關臨床癥狀未緩解,甚至有加重現象,X線檢查患者腸道內梗阻癥狀無明顯改善[7]。
1.5 統計方法
所有患者的數據資料均經過SPSS19.0統計學處理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均經過t檢驗,數據采用(x±s)的形式表示,所有計數資料均經過χ2檢驗,總有效率(%)=(治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endprint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對比
兩組患者均先采取鼻腸管介導的非手術治療,其中對照組患者治愈0例,好轉10例,無效36例,有效率21.74%,其非手術治療效果不佳,對無效患者立即采取手術治療措施,1個月后,共治愈后16例(34.78%),好轉20例(43.48%),無效9例(19.57%),死亡1例(2.17%),總有效率78.26%;觀察組患者經過非手術治療,治愈18例(36.00,好轉19例(43.48%),無效13例,有效率74.00%,無效組患者立即進行手術治療,其中有2例患者情況好轉,1個月后總治愈18例,好轉21例,無效10例,死亡1例 (2.0%),總有效率78.00%。對照組非手術治療有效率21.7%明顯低于觀察組非手術治療有效率74.00%,兩組數據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1個月后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良反應結果對比
經過3個月治療,對照組出現3例不良反應,其中腸出血1例,腸穿孔1例,咽部不適1例,總不良反應率6.52%;觀察組患者出現4例不良反應,其中2例咽部不適,1例導管堵塞,1例腸出血,總不良反應發生率8.00%。兩組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經過后期護理及治療,其不良反應癥狀均消失。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有細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機械性腸梗阻是由腸道內不同的體內異物(結石或糞便)或腫瘤等障礙物機械性阻礙導致腸道不通,形成栓塞。這與患者先天機體狀況、飲食習慣等存在關系,其中糞石性腸梗阻[8]通常是由于飲食問題引起,例如一次性進食過多的山楂和柿子,導致其中鞣酸和胃中蛋白質結合成難溶性沉淀而導致發病。根據腸梗阻的發病部位不同而劃分為大腸梗阻和小腸梗阻,而按照發病時血運狀況將其分為壞疽性腸梗阻和單純性腸梗阻。當發生單純性腸梗阻時,臨床表現為上腹及臍周疼痛,并伴有腹瀉、嘔吐或便秘等癥狀。一般治療腸梗阻手段第一步是進行胃腸減壓,其目的是吸出梗阻部位的滲出液、消化液及氣體,以降低胃腸道內壓力,促進胃腸道血液循環,消除腸道管壁水腫、促進梗阻部位炎癥吸收,排除腸道梗塞,使腸道再通恢復功能。
傳統的腸道減壓方法受到患者依從性、胃個體差異、胃管長度等因素限制,難以順利通過幽門或到達胃部指定位置而無法實現治療目的。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型的醫療設備及儀器不斷被應用于臨床治療,其中經鼻插入型腸導管就是一種新型應用于治療腸梗阻的新技術。經鼻插入式腸管利用導管前囊腫充盈的蒸餾水的重力作用,借助腸道的自然蠕動作用將腸管帶到指定部位,并不斷相遠端延伸,依靠導管不斷吸取梗阻發生部位的炎癥液體及氣體,緩解腸粘膜水腫、減輕胃腸道內壓力,以緩解腸梗阻癥狀。若以上方法仍不能達到有效治療目的,則將導管前囊的蒸餾水充盈到后囊,經腸導管注入造影劑進行造影以觀察腸道內具體情況,用于進一步判斷腸道內梗阻的成因、部位及阻塞程度,為進一步手術治療提供影像診斷基礎,確保手術成功率。而對于機械性腸梗阻嚴重的患者,經鼻插入式腸梗阻導管不僅能夠進行胃腸道的初步減壓,還能夠在后期手術治療過程中作為腸內支架疏通腸管,改變嚴重扭曲和折疊的腸道的扭曲程度,以緩解腸梗阻癥狀,起輔助治療作用。
在該研究中,對照組為腫瘤性機械性腸梗阻患者,先期采取非手術治療效果不佳(21.74%),后期均采用手術治療措施,治療效果良好,治療總有效率達到78.26%,觀察組為非腫瘤性機械性腸梗阻患者,經過非手術治療效果明顯,治療有效率74.00%,其中有2例患者非手術治療無效,經過手術治療后情況好轉,總有效率78.00%。兩組患者的最終治療效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種方法的治療效果相同,但腫瘤性機械性腸梗阻患者采取手術治療效果更好。廖樺[9]等的參考文獻指出,腫瘤機械腸梗阻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在65%~80%之間,與該研究的治療有效率相似,這就表明兩種治療方法均可在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一紅. 奧曲肽聯合常規內科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療效及護理[J]. 海峽藥學,2012,24(12):185-187.
[2] 韓世曉,孫淑梅. 腫瘤性與非腫瘤性機械性腸梗阻臨床診治的比較研究[J]. 中國衛生產業,2013,10(28):130,132.
[3] 崔小鵬,梁海濱,樊勇. 腫瘤性與非腫瘤性腸梗阻臨床診治的比較分析[J]. 重慶醫學,2014,43(16):2065-2067.
[4] 黎勝偉. 粘連性腸梗阻的治療及預防進展[J].包頭醫學,2010,34(2): 72-75.
[5] 康春博,劉金洪,李旭斌,等.經鼻型腸梗阻導管在急性麻痹性腸梗阻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3,21(24):2470-2474.
[6] 農躍,甘嘉亮. 經鼻腸梗阻導管在機械性腸梗阻的應用研究[J]. 重慶醫學,2013,42(12):1397-1399.
[7] 周斌,周振理.腸梗阻病因及治療分析[J].吉林醫學,2012,33(14): 3011-3013.
[8] 吳賀華,劉文平,張荔群,等.糞石性腸梗阻42例內科治療分析[J]. 臨床軍醫雜志,2011,39(3):583-584.
[9] 廖樺,方志紅. 機械性腸梗阻的臨床治療體會[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20):88-89.
(收稿日期:2014-10-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