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媛
(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江陰 214400)
“點穴”是個武術名詞,常見于武俠小說:武林高手過招時,使出神奇的點穴神功,選準對方要害部位一點擊,即可使對方或呆若木雞、動彈不得,或傷殘致死、一敗涂地,從而制服對方,真可謂一兩撥千斤,點到則止。由此,我聯想到了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我們的課堂,常常是臺上老師講得繪聲繪色,臺下學生卻置若罔聞,一臉冷漠,任你臺上如何熱情地唱著“獨角戲”,學生卻無動于衷,教師也沒有成就感。要讓學生愛上課堂,離不開教師的智慧,課堂教學的成功,有時需要教師借助武學中的這種順勢借力,以巧勝拙的 “點穴”功夫。備課找準“穴”,講課點正“穴”,做到步步到位,招招起效,打通了這些關節,教就會省時間省口舌,學就能有興趣有動力。教師善教,學生樂學,師生在文化潤澤中共同成長。
那么,如何利用點“穴”神功,打通課文的脈絡,把學生們吸引到語文課堂上來呢,筆者在長期的教學中總結出了以下五個需要攻克的重要穴位。
切入點,是引導學生賞析一篇課文的入手點。如果把一篇課文比作我們的人體結構,其經脈縱橫阡陌,那么切入點就是我們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小穴。小穴雖小,作用卻大。作文,下筆下得好,抒寫會似行云流水,妙筆生花;解牛,下刀下得準,剖割就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上課,切入點找得準,講解就會興味盎然、引人入勝。要解決這一穴位,主要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
如,在教學《長江三峽》時,可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點切入:“同學們,馬上就要國慶長假了,長假期間,你們會干什么呢?”“旅游、玩、大吃大喝!”“不管干什么,都離不開一樣重要的東西?”“錢!”此時,順著學生的興奮點:“大家注意過嗎,我們的人民幣的背后其實大有文章,比如我手中的五元、十元人民幣背面,你們看看是哪里呢?”學生仔細觀察后辨認:“三峽。”“錢幣被稱為‘國家的名片’,能成為我國‘名片’的地方,不僅是著名的風景地,更是我國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和政治紀念的代表。長江三峽曾經三次入選人民幣,它的獨特魅力在哪?讓我們追隨劉白羽先生的足跡,一起神游三峽。”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立即進入學習狀態。
《荷塘月色》的教學,可從學生有興趣的疑問點切入:“我們的課文寫的是荷塘和月色呢還是月色呢?”這一問題看似簡單,卻具有很大的爭議性,就“荷塘月色”這個短語的關系就非常值得研究,它是一個并列短語還是一個“的”字偏正短語?學生對這個問題有認為是并列短語的,也有認為是“的”字短語的,雙方都努力在課文中尋找證明自己觀點的內容。這樣,整堂課就氣氛熱烈,學生對課文的解讀更加細心,直到課文結束還在爭論不休。這就是一個好的切入點的魅力所在。
重點,是一篇課文或一堂課的基礎內容,是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點,是課文脈絡中的大穴。每篇課文都從浩如煙海的文化經典中遴選出來,從遣詞到造句;從謀篇到布局;從景、物到情、志;從文學史價值到現實意義,都讓人愛不釋手。講課時,我們常常什么都想分析給學生聽,希望學生掌握得越多越好。但是中職學生基礎差、興趣淡、專業重、時間少,一廂情愿地賣力講解,未必感興趣。古語有云:“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對于這個大穴,不要貪多求全,不必平均用力,要舍得“割愛”,點準一到兩個重點,著重發力,才有利于學生的掌握和運用。
如經典的寫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畫面淡雅、語言典麗、情感朦朧、哲理深邃,但是學生的欣賞能力有限,面面俱到的講解,學生不愛聽,也聽不懂。所以授課中,索性只選取品味寫景的語言一個角度來進行解讀,以此來引導學生體驗《荷塘月色》的語言美。
如《歸園田居》一課,可從標題的“歸”字入手,設計三個問題:誰歸去?為何歸?歸去如何?按照這樣的順序來設計提問,層層推進,環環相扣,很快就可以使學生理解本詩的主題,從而解決本課學習的重點。
難點是一堂課中的最難以攻克的致命穴位,這個穴位不點通,整個課文脈絡就會不通暢。但是中職學生因認知水平和能力限制,在學習中難免會有疑問疑惑和難以理解掌握的地方。在這一穴位想要一招制勝,需要借助“他山之石”的力量。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利用多媒體投影、電腦等現代教學設備,借助音樂、繪畫、表演等課堂活動,擴大知識面和視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與聯想力,從而解讀教材,攻克難點。
老舍《我的母親》一課,體會母親無比真摯的愛子之情時,如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母愛的無私與偉大呢?可借助CCTV新聞《朝聞天下》中的視頻:2008年5月13日中午,救援人員在廢墟里發現了一位上身前傾,雙手扶地,卻早已沒有了呼吸的母親:“這位母親保留這個姿勢的原因是什么?”課堂上陷入了一片安靜。“救援隊的人員從這位母親的身子底下抱出一個嬰兒,孩子沒有受到任何傷害,并且還沉醉在甜甜的睡夢里,后來人們在包著孩子的小花被里發現了一部手機,手機上有一條打好的短信。”暫停視頻提問:“短信中,這位媽媽會留下什么樣的話語?”學生表情明顯發生了變化,整個教室突然非常安靜,過了一分鐘左右,有學生說:“短信上是留給孩子的話,應該是‘孩子,我愛你’。”也有學生說,“短信是留給孩子父親的話,要他照顧好孩子。”還有學生說:“母親的肢體語言告訴我:‘孩子,有媽媽在,你不用怕’”……答案很多,但是學生的情感卻都是真摯而強烈的。此時,緩緩地在屏幕上打出:“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媽媽愛你!”隨即我說道:“這就是那位偉大的母親最后編輯在短信里的話。”這時,全班陷入了長久的靜默,慢慢地,能聽到學生小小的抽泣聲。此時無聲勝有聲,學生情感上的難點順利突破了。
教學亮點,是讓學生眼前一亮,會心一笑或躍躍欲試的精彩環節,是整堂課的“點睛之筆”,能有助于學生心靈躍動,熱量釋放,情感豐富。一堂課如果沒有亮點,就好比一個人沒有眼睛,缺少了感染力。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文似看山喜不平,是說看文章好似看山,平緩的山不好看,高低起伏的山脈才招人喜愛。語文課堂也是如此,沒有亮點的課堂,就如一潭死水,毫無波瀾,索然無味。亮點,可以是抓住重點、圍繞中心、聯系生活的思考過程;可以是切合課題,新穎別致的精彩導入;可以是傳達思路、優美創意的課堂板書;也可以是別具一格、獨特創新的教學形式等。
在《老人與海》解析老人形象的教學環節中,如直接提問學生,得到的答案可能千篇一律,缺乏思考,不如模仿熱門節目《感動中國》,給主人公桑迪亞戈撰寫一段感動世界的頒獎詞:“一個人,一條船,在茫茫大海里,你渺小得如一粒塵埃;一根筋,一身膽,在洶涌急流中,你堅定得像一座山岳!84天的徒勞,沒能徘徊你出海的腳步;3天2夜的搏斗,沒能松懈你生存的斗志;眾寡懸殊的較量,你用行動告訴我們什么是勇者不懼!面對千只鯊,獨守一條魚,即使結果早已注定,可你依然百折不回;得意不忘形,失意能從容,縱然終究來去空空,但你依然鐵骨錚錚!驚濤駭浪里,你是一條硬漢;滾滾紅塵中,你是一面旗幟!”通過老師深情的演繹,書中老人敢于挑戰,勇于抗爭的形象,躍然而出,學生眼前一亮。短短的幾行字,既顯示了教師的才情,讓學生產生了崇拜感,又啟迪、感染了學生,接下來的時間,由學生表達對老人硬漢形象的理解就變得容易多了。
延伸課外,才能引來活水。語文教學中,除了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知識外,還應把學生的視野由課內引向課外,對知識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鏈接,以擴大課堂教學的空間,使課堂的45分鐘教學時間承載更大的知識量,引導學生走進廣闊的語文世界。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學好課內的知識,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為語文教學的展開,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如《石鐘山記》這篇課文,學習的目的并不在于評判誰是誰非,而在于學習蘇軾不迷信舊說,大膽質疑,敢于探索,通過實踐得出結論的治學精神。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對于書本上的東西,名人的觀點,都不能看成是一成不變的真理,要敢于質疑,小心求證。并趁熱打鐵,拿出揚子晚報上的新聞《茅山軍號》:鎮江茅山的新四軍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有個奇特的現象:人們在碑前燃放鞭炮,空中會傳來嘹亮的軍號聲。軍號聲從何而來?當地百姓和有關專家對此有多種猜測和解釋,但答案總是不太令人信服,“茅山軍號”也成為當地一大“謎團”,請同學們大膽質疑,小心求證,去找找“茅山軍號”的原因。學生因為課堂的熏陶,產生了濃厚的探索興趣,他們在課后廣泛地查閱資料,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以上“點穴”之法,是我在語文教學工作中的一些淺薄之見,希望能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激發興趣與熱情,煥發生機與活力,體驗成功與快樂,真正愛上語文課。
[1]王亞新.創設教學亮點,打造優質課堂[J].教學研究,2014.3.
[2]廖積興.找準中職語文教學的切入點[J].職業教育研究,2008.8.
[3]張美鳳,王亮之.巧用多媒體讓語文課堂“活”起來[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2.
[4]陳曉燕.展示多媒體的魅力,破解語文教學難點[J].新課程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