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娜
【摘 要】國家助學貸款制度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但新政策實施后效果并不明顯,多方面因素使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步履維艱。根據我國國情,生源地助學貸款有相對優勢,推行生源地助學貸款既落實了助學貸款政策,又規避了銀行風險,調動助學貸款各方面參與者的積極性。
【關鍵詞】國家助學貸款;困境;生源地助學貸款;現狀
國家助學貸款是以金融手段支持貧困家庭學生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力,確保我國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一項重大措施。但幾年來的實踐表明,國家助學貸款業務開展緩慢,陷入了供求兩難的困境。利國利民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執行不佳的根本原因是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學生誠信的缺失。在個人信用體系形成之前,如何建立一套體制較為完備、運轉高效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體系,關系到教育機會均等和公平原則的實現。
1 國家助學貸款的現狀
國家助學貸款政策自1999年實施以來已修訂多次,經歷了從開始啟動到大范圍停貸再到重新啟動的曲折過程。2004年6月8日,國務院轉發了由教育部、財政部、人民銀行、銀監會共同制定的《關于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若干意見》,新政策試圖在政策和市場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以實現在銀行、學生、高校之間的互贏。2004年9月,針對國家助學貸款出臺的新政策主要有四項調整,一是調整了貼息方式,即學生在校期間全部由國家貼息;二是延長了還款期限,即由畢業后4年變為6年;三是貸款銀行獲得15%的風險補償金,該補償金由國家、高校各承擔50%;四是對貸款銀行實行招標。新政策比舊政策有重大進步,但從實施一年來的實踐情況看,新政策的預期效果并沒有充分實現,全國公辦1714所普通高校中,有240多所仍未啟動這一政策。教育部的調查顯示,自2004年國家助學貸款新機制實施以來至2006年6月底,全國申請貸款人數211.1萬人,銀行審批人數154.3萬人;申請貸款金額171.8億元,銀行審批金額131.7億元。至2005年8月,全國高校有貧困生約405萬(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國貧困生調查報告》2006年),若按人均6000元計,年貸款需求240億。新機制助學貸款實行兩年,平均每年實際發放助學貸款65.55億元,難以滿足助學貸款的社會需求。國家助學貸款還需要從理論和實踐上不斷進行探索。
2 現行國家助學貸款政策難以推進的原因
2.1 高校與銀行很難分辨真假貧困生
目前,在我國高等院校開辦的助學貸款基本作法是:大學生本人提出助學貸款的申請;學校與當地商業銀行聯系為本校貧困生辦理國家助學貸款,并初步審核申請貸款學生的基本條件;貧困生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只需出示身份證明和戶籍所在地開具的貧困證明便可得到相當于學費和基本生活費的無擔保信用貸款,同時享受國家財政貼息。貸款可在大學生畢業后6年內還清;開辦國家助學貸款的銀行免征國家助學貸款利息收入營業稅。
高校學生來自四面八方,學校很難掌握全部學生的家庭條件、收入狀況,雖然高校設立了專門部門或組織專門人員來審查貧困學生的貸款申請,核實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但由于銀行和高校都無法到生源地進行調查,只能憑相關證明文件來確認信息的真實性。對于貧困生的鑒別存在誤差,這將導致真貧困的學生得不到貸款、假貧困生混水摸魚,既浪費了有限的貸款資源,又違背了國家資助經濟困難學生的初衷。
2.2 個人信用體系不健全
高校畢業生自主擇業以來,大部分學生畢業后去向不定,流動性大,這就為銀行、學校與畢業生的聯系增加了困難。學校在學生在校期間對其進行誠信等相關教育,但在學生畢業后很難再有其他辦法保證貸款學生按期還款。貸款以后能否歸還和何時歸還,完全靠貸款學生個人的信用。
學生畢業后受違約行為的從眾心理以及“個人利益至上”的商業意識如“我為國家所做的貢獻遠超過這么點錢”、“國家這么大,不會在乎這點錢”等的影響,會出現“能不還就不還”或“能少還就少還”的狀況。建立全國性的個人征信系統無疑將是有效的社會制約措施,但這一系統現在尚未健全。即使個人征信系統建立健全之后也只能做到不誠信者在銀行貸不到款。有效的方式是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個人信用體系,令違約者不能從私人處借到錢、在民企里找不到工作、在社會上被人瞧不起。在倫理道德、社會輿論、獎懲制度基礎上有效建立全社會范圍的個人信用體系。
2.3 貸款風險大、成本高,使助學貸款政策在某些地區擱淺
世界各國的實踐表明,學生貸款的拖欠率一般都很高。過高的拖欠率會使政府與銀行背上沉重的經濟包袱,阻礙學生貸款進一步發展和擴大,甚至遭遇停貸。我國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實施才幾年,對學生貸款的管理及風險防范缺乏經驗,雖然大規模的還款期還沒到來,但從最近媒體上披露的信息來看,還貸情況并不理想。另外,助學貸款金額小,數量多,成本高,收益低,再加上貸后跟蹤和管理的成本及難度[1],銀行有得不償失的感覺。
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即使在國家提供風險補償的條件下,當地銀行也不愿意向在校貧困生發放貸款。這些地方的高校大部分為市屬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和工資收入相對較低,使貸款風險加大,所以這些地區成為了實施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盲區。
2.4 各部門對開展國家助學貸款業務的積極性不高
國家助學貸款從內容上看是政策性貸款,定性卻是商業性貸款。銀行方面是在強大的政策壓力下發放貸款,對于學生違約沒有有效的控制手段和懲罰機制。在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況下,銀行不愿意發放助學貸款,這是助學貸款的真正“瓶頸”。世界銀行專家阿爾布雷特和齊得曼指出,“如果學生貸款拖欠率高于25%,那么實施學生貸款計劃是不明智的,實施助學金計劃或許更有效。”[2]從高校角度講,學校不僅要對國家助學貸款支付一定比例的風險補償金作擔保,還要對開展助學貸款業務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與高校的基本任務不相符。
3 生源地助學貸款的比較優勢
3.1 貸款發放環節少,方便快捷
目前,學籍地國家助學貸款的發放需要學生準備的資料繁瑣,審核材料牽涉部門多,其中僅高校內部就要經過輔導員、院系、學生處等多個部門,一筆貸款申請下來需要加蓋幾十個“公章”。家住農村,特別是某些偏遠地區的學生,把申請材料郵寄回家,然后找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審核蓋章,如果交通不便利或當地職能部門辦事效率不高,貸款從申請到發放需要幾個月時間。生源地助學貸款是金融機構直接面對貧困學生,省去了教育部門、高校內部等眾多環節,手續簡便,費用少,不僅提高了效率,而且降低了成本,十分有利于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入學難問題。
3.2 承貸主體多元化,有利于控制貸款風險
農村信用社遍布城鄉各地,與轄區的千家萬戶有著存貸款業務聯系,這樣同國有商業銀行相比就有了較大的網點優勢。而且這種基層信貸社通過多年的調查,已經建立起了一套科學、完整的農戶經濟信息檔案,對貧困生的家庭情況、收入、信譽等情況較為了解,便于開展生源地助學貸款的貸前調查、審查及收貸收息等相關業務工作。
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不像其他貸款由使用人申請貸款,而是家長或家庭成員,最多的承貸主體是學生父親或母親,連帶還款責任則由家庭其他成員及學生本人承擔。學生及其家長由于受所在地政府、村委會等部門的管理,以及來自周圍群眾的輿論監督等方面的約束,還貸意識和還貸積極性會明顯增強,有助于培養貸款學生的信用觀念。同時也解決了銀行與貸款學生畢業后聯系難的問題,大學畢業生不論在哪里工作,他都會同親人聯系,回報家庭,盡力承擔起還貸責任。
3.3 生源地助學貸款有利于解決貧困學生心理失衡的問題
貧困學生多數來自農村,他們突然“空降”到繁華大都市,來到富裕同學占80%的校園,這種強烈反差使不少貧困生出現了“心理失衡”的現象。“心理失衡”往往使貧困生過度自尊、孤獨自鎖,從而導致社會交往能力發展受阻,使貧困生在學習、就業和工作能力表現上處于劣勢。貧困學生如在入學前能獲得助學貸款,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穩定自身情緒。入學后再依靠大多數高校已經建立起的“獎、貸、勤、助、補”一系列幫困助學體系的救助,就會更加容易順利的完成學業。
在生源地開展國家助學貸款能夠將學生本人、學生家庭、高校、銀行(或農村信用社)、政府五大參與者緊緊聯系在一起,明確責任權利,調動積極性。學生與家庭作為貸款的最大受益方,能夠享受貸款,實現上大學的心愿,自然積極主動。高校既解決了貧困生拖欠學費的難題,又避免了求銀行發放貸款的被動局面,這樣就可以將貸款工作重點轉向搞好助學貸款宣傳與咨詢服務、為申貸學生出具真實有效的學籍證明與學習費用證明、加強對學生的信用教育和及時統計上報本校學生在各地的貸款情況等,還可以將精力集中于培養學生和科研等主要任務上來,降低了不必要的投入和風險。對農村信用社來講,抓住機遇使助學貸款成為一項新的業務增長點,在有效控制貸款風險的前提下,大力開展助學貸款業務,既支持了本地學生上大學,又獲得了穩定的收入,今后的職責則成為優化服務,完善措施,落實責任,加大貸款回收力度。對政府來講,找到了國家助學貸款的切入點,探索出了一條助學貸款的良性發展路子,解決了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其主要責任是在健全相關法規制度、保證貼息資金及時到位的同時,協助建立個人信用體系和風險防范機制,進一步完善助學貸款政策,加強宏觀管理與監控,協調運轉。
【參考文獻】
[1]司曉悅,王超敏.全面推行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的對策分析[J].理論界,2007(1):238.
[2]司曉悅,王超敏.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創新——全面推行生源地貸款[J].中國高教研究,2006(11):61-62.
[3]楊鋒,劉冬梅.國家助學貸款由入學地改為生源地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南都學壇,2005(3):109-111.
[4]孫勤海,習家鵬,嚴筱玲.論實施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的必要性[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4(3):31-35.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