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意婷
摘 要:日常英語教學中,教師常會忽略知識結構的聯結,這不利于學生知識網絡的激發與構建。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幫助其形成良好的知識網絡,這是英語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英語教學;聯結;知識網絡
在英語學習中,學生學習新知識需要興趣的導向、注意力的保持,而鞏固知識則需要記憶。學生若能較好地理解與接受知識,便可保持短時記憶。但記憶空間是有限的,要使所記憶的知識不丟失,需要時可從“記憶庫”中提取出來使用,就要在頭腦中構建知識網絡。英語知識的聯結就內容來講可分為詞匯知識網絡、語句知識網絡、情景話題知識網絡、語法知識網絡。
一、詞匯知識網絡
詞匯是語言學習的基礎,激活學生已有的詞匯知識網絡有利于學生樹立信心,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他們將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當中,便于回憶時提取使用。例如講到color(顏色)時,可用What color is it?或What color do you like?對學生進行頭腦風暴,使之回想已學的關于顏色的詞匯red,yellow,green等,繼而學習新的顏色詞匯。如此能夠將兩個時期學習的同一類別詞匯聯結起來,豐富學生的知識網絡,同時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有序,才不會增加頭腦負擔。
二、語句知識網絡
語言的學習必須詞不離句,句不離景,所以語句的聯結少不了對知識內容的意義進行分類。如引導學生將I like(to)...,I would like(to)...,I want(to)...等歸結為表達喜好的語句;相對地把I dont like (to)...,I dont want(to)...,Im fed up with...,Im tired of...,等歸類為表達厭倦厭惡的語句。如此一來,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相對的兩個互相聯系的網絡,有利于學生加強與鞏固口頭與書面的語言表達。
三、情景話題知識網絡
英語作為一門外語,情景的聯結相對比較不真實,特別是農村學生對外面的世界認識不深不廣,所學習的話題若與他們的生活相距甚遠,便容易產生生疏感。此時學生若能找到一個與自身生活的連接點,即可進入話題的進一步學習。例如,七年級英語有篇文章學習的話題是“Cross the River to School”(穿越河流去上學)講的內容是關于山區的學生求學之路的艱辛。為了使學生產生情感的聯系,可以借用話題:How do you get to school?回顧學習過的知識:I get to school by bike\bus\train\....讓學生已有的經驗與山區學生的生活進行對比,情景或話題的對比也是一種聯結,讓他們產生聯系,明白山區的學生通過繩索上學(They get to school on a rope.),所以教師應了解并結合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的生活背景,使他們自己與學習內容聯系起來,這樣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的思考,進入下一步的學習。
四、語法知識網絡
詞、句、景的知識網絡建構大都基于意義與情感的聯結,而語法的知識網絡分類則比較廣泛,因其涉及的知識層面太多,有詞法、句法、時態、語態等。日常教學中行之有效的就是教師把語法重點提取出來重點講授。譬如,語篇重點為賓語從句時,從語段中就地取材,選取兩三例句作演繹歸納講授,繼而讓學生找出語篇中其他的賓語從句,最后拓展到已聽過、說過、學過的賓語從句,激發學生已有的知識網絡,引導其將新知識總結納入并豐富自己的語法知識結構。這樣的方法也適用于其他層面的語法聯結,更好地讓學生接受與掌握知識。
知識結構其實是一個個相互聯系的網絡,聯系得好,知識容易提取,問題容易得以解決;聯系得不好則容易打亂學生的思路,增加頭腦負擔,打擊學生的學習激情與信心。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除了考慮學生的水平、興趣、注意力之外,還要處理好新授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知識網絡,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使用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