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軍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呂梁學校)
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新課程改革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在這些理念指導下我改進浮力教學方法,開展探究性實驗,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就如何攻克初學浮力的難關談幾點看法。
在以往的浮力課堂我發現:教師辛辛苦苦地講,課堂上和學生熱熱鬧鬧地實驗后,大部分學生做浮力題目還是錯誤百出,可見當時課堂效果不好。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想浮力知識難點多,實驗較復雜,學生課前不預習,不知道要講的內容,上課被動,表象“熱鬧”一陣子就過去了是重要原因。“預則立,不預則廢。”先學后教是許多學校、教師應用的教學模式,我的體會是它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效率。在這節課教學中“先學后教”不是過去的一句話“預習下節內容”,若這樣因為沒有紙面上的作業,學生預沒預習,預習的好壞,也不清楚。“先學后教”是教師在研究教材、學生,練習后設計出層層可操作的問題引導學生預習。這樣操作學生的預習目的明確,實行方便,教師通過批改預習作業,學生預習的成果得到檢驗,課堂上教師就可以根據預習批改有的放矢重點突破。預習浮力知識巧解難點的方法我們可以把問題設計多步驟,小階梯。例如,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嗎?我在預習講義中設計出以下的問題:(1)猜想:我覺得下沉的物體______(受/不受)浮力作用。(2)結合課本圖設計出驗證你的猜想的方法:
實驗操作:①用_________測出物體的_________為G。②將小石塊________在水中,讀出_________為F。
實驗結果:F_________G,說明下沉的物體________(受/不受)浮力。
在預習課堂中,教師不講,給每個學習小組上提供彈簧測力計,其余的杯子、石塊、水、線,提前讓學生自備,實驗、交流都由學生自主安排。學生有了練習引導,有實驗可以自由操作,他們興趣盎然,因為預習作業還要上交老師批改,又規范他們的學習行為。“先學后教”顯然的好處是把學生自己能完成的教學活動由他們課前主動完成,節約課堂時間,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用更多的時間來突破未解的難點。
中學生喜歡動手操作實驗,設計好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實驗是突破浮力難點的重要方法。探究阿基米得原理實驗是個難點。通常的實驗記錄設計是以下圖表:

物塊所受浮力F浮/N 空桶重G/N 桶與排開水總重G/N 排開水重G/N
在處理這個實驗時過去我們學校因為沒有多的溢水杯,所以都是教師做演示實驗,學生看,效果不好。實驗記錄的數據多,學生對它們間的關系還易混。如何變演示實驗為學生自主探究實驗呢?如何把復雜實驗變得簡單些呢?我想從現實生活中尋找代替材料,物塊是學生自己找來的小石塊,學生自己找的輕薄塑料袋(重不計)代替空桶,溢水杯可以用燒杯盛滿水斜靠在物塊上代替。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實驗,他們一個放小石塊,另一個用塑料袋接燒杯漏出的水,塑料袋中水重即為石塊排開水重。學生實驗記錄設計成此簡單的表格,表格里石塊受浮力F浮通過“稱重法”計算,塑料袋中水重用測力計測出,表格簡化為下表:

石塊受浮力F浮/N 排開水重G/N
實驗器材生活化,實驗表格記錄簡單化,演示實驗變成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實驗,在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更易理解阿基米得原理。
及時歸納總結浮力的知識點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學生在以后的練習中事半功倍。如初學浮力的計算方法就出現了兩種:(1)用彈簧測力計稱重法求浮力F浮=G物-F拉。(2)阿基米得原理法F浮=ρ液gV排。在本節課的知識小結時我就把問題拋給學生,“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幾種求浮力的方法?”同桌間、小組間互相討論小結,使學生對浮力計算系統化。另外知識概念的對比讓學生加深理解,如“排開液體的體積”即V排和物體的體積V物的關系,它們是一樣的嗎?根據實驗和生活經驗學生能探討對比出當物體浸沒在液體里時,V排=V物,此時物體在這種液體中受到浮力最大。當物體只有一部分體積浸入液體里,則V排 總之,浮力的教學是以浮力的概念,探究影響浮力大小實驗和浮力的計算為主要線索的。我們只要扎實地開展學案預習,進行探究性實驗,及時知識歸納,合理練習,把課堂陣地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就能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突破初學浮力的難關,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