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華武
摘 要:語文教學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通過生動感人的文學形象,優美、壯美或崇高的意境,準確傳神的文學語言,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激發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能力;語言;形象;意境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美育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文藝鑒賞是重要的審美活動。語文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生動優美的文學語言,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激發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兼顧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是新課改賦予語文學科的重要任務。語文教學是師生及文本之間互動的過程。語文教學要給學生傳授知識、培養技能和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同時,在語文教學中也要滲透兼顧培養學生的健康高尚的審美觀。語文教學除了它的工具性以外,還有它的人文性、實踐性和審美性。審美教育要適度結合語文教學進行,在語文教學的同時兼顧美育。
一、把握語言形式,感受審美對象
1.通過反復誦讀,感受音韻之美
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過去一般讀者大概都會吟誦,他們吟誦詩文,從那吟誦的聲調或吟誦的音樂得到趣味或快感……感覺的享受似乎是直接的、本能的,即使是字面兒的影響所引起的感覺。”
作品的音韻美,就是聲音的美,音樂性的美。對那些古今美文,可以通過反復誦讀,體味咀嚼其語言聲音之美,感受其音韻美。
(1)情景范讀效應,體味語聲之美
語文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情感,美讀是先導。通過美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借助文字的描述,再現文章的意境,產生“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之感,溝通作者的心靈,體驗作品情感。如,在教學《安塞腰鼓》時,教師先用多媒體播放大師的范讀,讓極富感染力的范讀、娓娓動聽的配樂、再加上適當精選的圖片或視頻,激起學生對黃土高原上這一極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安塞腰鼓有身臨其境之感,有了一個全新的多角度的認識。學生完全被這種壯美的藝術所感染、所陶醉。接著再指導學生掌握基調,從語言的輕重緩急、停頓的韻律節奏等方面進行體會性朗讀。在反復的朗讀中,感受文章的氣勢,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
一般情感是美感的基礎,是情感因素推動著審美活動得以展開,離開了情感的反應與活躍,審美活動也就不存在了。加強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完善新課改的需要,教育家贊科夫說過:“學生積極的情感、歡快的情緒能使其精神振奮,思維活躍,容易形成新的聯系。”
(2)關注韻腳聲調,欣賞語音之美
一首詩的高低、強弱、長短等的旋律變化就是音韻美、是感情得以激發出來的主要因素。
如果我們能夠更深入地掌握韻腳和聲調所形成的語言旋律之美,把握這兩個因素,那么我們對文章的欣賞就會更加完美。
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弦”和后面出現的“年”,產生聲音的復踏,形成呼應,“年”和“鵑”又相呼應。詩歌是講究押韻的,在一呼一應之外,非韻腳和韻腳之間又產生一松一緊的現象,這種呼應回響松緊交替,就產生了音韻的美感。又如,蔣捷《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句句押韻,兩句一轉音,協和統一,平仄相間,音韻感很強,極具音韻美。在音韻美中聲調非常重要。由于聲調的不同,表情達意也不相同。聲調的組合對詩文的美感有很大影響。
(3)雙聲疊韻疊音,整齊變化之美
杜甫寫詩擅長使用雙聲疊韻字。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句詩蕭蕭與滾滾,寫長江的流動、落木的飄飛,形象生動,整首詩韻律又富于美的變化。這兩句詩讀起來整齊中又有變化,很有美感。
疊音詞的使用對詩歌欣賞有較大影響。疊音詞在詩文里可以說是意象、情緒的重要載體。對于詩歌或是散文,多朗誦,多吟詠,你的口齒之間就會有一陣陣爽氣襲來,有一種颯颯然的感覺,還會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多種難得的人生滋味。
2.通過觀察文字,感受形式之美
文章的內容借助于一定的語言形式才能表現出來,接觸語言形式是讀者進入內容的第一步。在語文教學中先抓住作品的形式美進行賞析教學,感受作品的形式美,然后順理成章進入作品內容領域。
(1)朗讀節奏恰當,形成抑揚頓挫
古人寫詩講究節奏,律詩絕句在音節、字數、用韻等都有極嚴的要求,形成抑揚之美。詩歌內在節奏往往是生活節奏、感情節奏的體現,兩者都包含著內在節奏。現代文閱讀也有停頓的問題。
如,蘇軾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句子有長有短,適當地按意義劃分節奏。有的兩字一停,有的一字一停,朗讀出來非常流暢自然,給人一種非常豪放雄壯的感覺。
音節整齊和諧中又富有變化,讀起來朗朗上口,給人以優美的音韻感。漢語詩的節奏的基本形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聲長,是揚,仄聲短,是抑。上下兩句抑揚相反曲盡變化之妙。
前輩誦讀古文,有板有眼,一唱三嘆,逐漸領略到文章的妙處。如果能夠背誦一些現代典范精美的白話文,涵泳其中,體會音韻美,美不勝收,優美的筆調,也會紛至沓來的。
(2)結構形式創新,新穎別致有味
樓梯詩,常把一個詩句表現的內容分成幾個詩行,并逐漸壓低來表現。學習此類詩歌,首先感受到的是這種新穎的形式之美。通過獨特的排列形式,突出強調每個詞的內容,使之獲得最大的表現力,以加強詩的節奏感,顯示豐富的情感層次。
把朱自清的《春》相關語句由散文式語句轉換為詩行格式,讓學生感受這種形式轉化之美: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形式變化了,體現了濃濃的詩意,同是寫春雨,同是勸人們別惱,要學會欣賞這綿綿瀟瀟的春雨。但感覺就不太一樣,這完全得力于形式的轉換。
教學中先指導學生還原語言文學所傳達的形象信息,扣住文章中的形象,以獲得自身經驗情緒儲存的表現形式,在思維的屏幕上再現具體圖景,體驗其美的底蘊。
二、探尋思想內容,感知審美對象
1.借助作品形象,喚起學生美感
美往往和形象聯系在一起,離開了形象,就談不上美和美感,俄國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形象在美的領域中占據統治地位。”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常常集中體現于人物形象之中,成功的藝術形象能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人們傳播社會和人生的知識,向人們輸出積極的人生價值和審美取向,教學中應注意挖掘作品人物形象的美的內涵,喚起學生的美感體驗,努力從真善美的高度做出評判。
杜甫《登高》形象:一是風物形象,通過意象風、天、渚、沙、猿、鳥、落木(葉)、長江等意象創設了一個肅殺悲愴的秋天意境,這是登高所見的悲秋的形象。二是人物形象,一個半生懷才不遇,如今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活窘迫詩人形象已進入讀者眼簾,《登高》塑造了一個崇高的憂國憂民的詩圣形象。
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能使學生產生一種激勵之感,被杜甫的崇高美所感動,幫助學生形成堅強的性格和優秀的品質,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感情,使他們的性情得到陶冶,審美趣味得到提高,心靈得到凈化,并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為榜樣,去追求心靈美、人格美,做一個具有健康審美情趣的人。
2.借助作品意境,喚起學生美感
(1)引導再造想象,創設作品意境
想象是人們在外在事物的刺激下,在頭腦中對原有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動。在審美活動中,想象擔負著通過作品的語言再現形象和再造形象的重要任務。教師或憑借相應的聲音形象、圖畫形象或憑借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形象使學生產生廣泛的聯想和想象,讓學生進入作品意境,把作者描繪的景象再現出來。
教學《沁園春·長沙》,引導學生朗讀上闋時,想象自己置身于萬山紅遍、百舸爭流、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壯美的湘江秋景圖中,在引導學生朗讀下闋中流擊水圖時感受作者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革命者的豪情。同時配以優美的音樂,通過視覺、聽覺來刺激學生的思維,進入文本所創造的意境中,從而進入審美的愉悅狀態之中,得到一種崇高的美的享受。
(2)引導創造想象,進入作品意境
注意發揮學生的創造力,進行創造性想象。如,教學詩詞時必須在其所留下的大片空白處發揮自身的創造想象,給予補充還原,從而體會出其所表現的復雜感情,如,教學陳陶《隴西行》其一(誓掃匈奴不顧身):戰士已成白骨,丈夫不再歸來。但丈夫還活在妻子團圓的夢境里。鮮明的對照,突出了殘酷的戰爭給普通百姓所帶來的深重災難,凄美之情讓人潸然淚下。
優秀的文學作品本身都含有誘導鑒賞者想象活動的機能,教師積極引導,引導得法,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進入作品意境,感悟作品主旨,同時也提高了審美能力。
優秀詩歌中的意境,凝注了作者對生活的感受:愛與憎、樂與哀。當然,有時作者試圖描摹的意境與讀者通過作者使用的文字讀到意境是存在差異的,這是審美差異性的體現。
教學《荷塘月色》,通過認真閱讀文本,再造荷塘月色圖。從文字所描述的荷塘月色形象,學生能夠感受到一種陰柔之美(這是被很多評論家所津津樂道的美),再引導學生進一步通過語言,整體感受作品,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綜合地感受審美對象的意蘊: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
3.借助作品思想,喚起學生美感
(1)通過審美理解,深悟作品意蘊
審美中不僅要有感覺、情感和想象,而且還要有理解。審美活動是一種具有社會意義的精神活動。美感不是一種單純的感覺,它滲透著意識的理解,它是思維的深化。深刻敏銳的理解力,具有拓展審美感悟的深度、廣度的作用。美感中的理解不是抽象的邏輯思維,而是化理為情、融情為理。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說的“理之在詩,如水中鹽、蜜中花,體匿性存,無痕無味,觀相無相,立說無說”,它與情感交融在一起,參與對象的感性體驗。如,杜甫《登高》,表面看來只是寫詩人55歲那年重陽節獨自一人登高的所見所感,通過審美理解發現其實質是表現詩人內心深沉的、崇高的憂國憂民之情。
通過分析理解,我們就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品味作品。
(2)結合現實生活,探尋寫作美感
有些文學作品在思想立意方面極具現實感染力,必須結合現實生活探尋思考,如,教學帕斯卡爾《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品味鑒賞哲學家深邃的思想。思考:“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概括了人什么樣的特點?為什么說人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作者以“葦草”為喻說明什么?
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為人及人超出其他萬物的標志。因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著絕對的優勢,它的優勢表現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質,可以通向無限,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嚴,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
我們“必須提高自己”“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我們存在于世界的意義。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即喪失了人之為人的起碼條件。
有時真摯的思想情感是通過細節的生動刻畫來實現的,如,朱自清在《背影》里描寫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細節。細膩的筆觸字字浸透著感人肺腑的父子深情。
(3)認真揣摩探微,捕捉象外之意
有些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深藏不露,需要讀者認真揣摩探幽發微捕捉象外之意。
文學思想的深藏藝術可以表現為整篇文學作品的宏大構思。一部作品,總有主旨,是全篇的主題,包括思想和情感。思想,是作家對人、物、事思索的結論;感情,是喜怒哀樂之類的情感。散文家多用這個方法,他們常常采用這樣的思路:描繪某文學形象(某人、某物、某景或某個現象),而后用心靈細膩地感受之,用聯想廣泛地拓展之,最后卒章顯志,或者畫龍點睛,表明自己的態度、情感。我們教過的名篇很多都是這樣的策略,如,教學蘇軾詞《定風波》借題發揮、以小見大,以一場自然界的風雨暗示人生的風雨,告訴我們面對人生的種種挫折一定要坦然處之。
巧妙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選準突破點進行教學需要抓住事物與象征物之間的相似點進行教學。通過作者所描寫的情景,探究其承載的象外之意。這種審美感受,過程相對艱難一些,但探究成功后的愉悅是非常美好的。
理解作品的主旨、風格和作者的情感抱負等,引導學生由對作品的形象感受進入本質理解,體味“象外之旨”,聽出“弦外之音”,悟出”言外之意”,探究其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
語文教學是語文實施美育的重要載體,不斷開拓語文活動中蘊含的豐富審美因素,潛移默化地進行美育滋養,藝術地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定能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從而達到新課標所提出的“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的目的。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