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章芬
摘 要:初中英語在初中教學中具有基礎性的影響作用,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重視初中英語的教學。為了提高初中英語教學質量和效果,需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通過有趣、生動和靈活的課堂教學方法,使教學氛圍輕松,讓學生在快樂的環境下提高學習效率、提升英語技能、獲得情感和認知上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工作;措施與方案
七年級是具有關鍵性作用的年級,它是學生從小學過渡到初中最好的階段,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身份角色和心理角色上的改變,把握好七年級的教學,尤其是英語教學。七年級的英語教學具有承上接下的作用,內容更加豐富,初中英語比小學英語多了閱讀理解、口語訓練,寫作要求也有提高。那么在英語教學的方法上初中與小學也應有巨大的差異,許多學生難以適應此種變化,因此在學習上跟不上進度。老師要注意及時發現問題,改變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做好心理和生理的準備。老師和學生都應做好七年級的教學工作,為構建高效的七年級英語課堂付出努力。
一、在表演中鍛煉英語口語
初中英語尤其是七年級英語的教材內容都是以單元劃分,而單元間具有一定的聯系,圍繞著不同的單元可以展開不同的話題。老師應以討論、對話、表演等形式進行不同單元的教學,使得單元學習變得生動和有趣。在教學中融入學生表演環節,可以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鍛煉口語能力和自我表現能力,使學生設身處地地投入到單元學習中,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比如在教學七年級“Id like some noodles”時,老師可先講解可數名詞和不可數名詞的基本知識,并讓學生朗讀課文。然后讓學生根據興趣選擇角色進行模仿,并自行創作對話,讓學生在表演和交流中鍛煉口語和理解課文,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又比如,在教學“Im watching TV”時,老師可將基本知識點復述一遍,然后將學生分組,并讓學生上臺進行動作表演,而臺下的學生則負責猜測動作含義,然后進行搶答。在表演和競爭的過程中增加學生的緊張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
二、利用日記法進行寫作教學
英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題是寫作教學,學生認為寫作是一件困難的事,不愿背例句、范文,致使在寫作時句子簡單、素材缺乏。因此,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老師可在教學中引入日記法,讓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將一天發生的事情、感悟、收獲或總結記錄下來,并分為記事、抒情、議論等形式,讓學生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回憶一天所看所聞、所思所想,從而鍛煉學生的記憶力、總結能力、歸納能力和分析能力。并且老師可通過日記的形式了解學生的心理世界、情緒變化,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輔導方案,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寫作方面都得到進步和發展,并逐步尋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寫作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注意結合日記法進行教學。比如,老師可規定學生一周需至少寫出3篇日記,并分別用議論、記敘或抒情的方式進行寫作。進行“My family”的寫作教學時,老師可先布置學生寫一篇關于自己父母真實情況的日記,讓學生觀察父母的行為,并且要與他們討論所觀察的問題。然后老師在課上展示一些優秀范文,并請學生進行朗讀。最后老師對日記進行點評,選出最優秀的同學,并讓學生真正寫一篇關于家庭的文章。
三、開展分層教學,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分層教學的顯著特點是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盡量突出學生差異化、個性化的學習狀況。一方面分層教學要突出老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在分層教學的過程中進行思考、討論和交流,鍛煉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老師在開展分層教學時,不僅要依據學生的平時表現、作業情況等資料,還要從學生聽讀寫的實際情況出發,制訂完善的分層教學計劃,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老師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讓每個層次的學生能夠取長補短、揚長避短,學習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吸收他人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課堂質量。比如進行從句的教學時,對于部分已掌握技巧的同學們,老師可加大作業的難度。而對于未掌握要領的同學則安排布置簡單的作業。比如進行詞匯學習時,對學習能力較強、學習速度較快的學生,可每天都布置較為復雜的單詞,如“psychology”等。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老師可講授較為簡單和常見的單詞,“noodles ”“Onion”等。又如在食物類的單詞寫作教學中,老師也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難度不同的試題,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總而言之,七年級英語教學很關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于七年級的英語教學而言,老師要逐步尋找出一套屬于自己的高效教學方法,在創新、優化傳統教學方法時,融入各種各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進行教學,實現表演教學、日記教學和分層教學,利用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升七年級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彭旗輝.速效與長效:高效課堂的冷思考[J].課程教學研究, 2012(01).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