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摘要】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每位教師應努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把和諧的美運用到教學藝術中去。靈活的運用各種教學技能技巧,讓學生處在協調、適中、完美的狀態中學習,使學生在和諧課堂氛圍中得到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校課堂;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即指教學中可根據教者、學者、教學內容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教學藝術進行教學操作。什么是教學藝術呢?本人認為教學藝術是教師能熟練的綜合運用教學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律而進行的、和諧的、獨創性的教學實踐活動。而教學操作過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藝術效果必須盡量創造教學氛圍的和諧美。本文就從和諧美的角度來探討小語課堂教學藝術。
一、教學操作節奏的張于弛
古人說“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張”指教學操作過程中的快節奏,“弛”是指教學操作過程中的慢節奏。音樂離不開節奏美,教學也要講究節奏美。在教學中如果運用了符合節律的教學節奏,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陶冶學生的身心。在教學中教學內容比較難的,文字比較艱澀的,道理比較抽象的或者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則要“慢節奏”,提問后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同時老師在講解答案時也要適當放慢節奏,讓學生來得及領會。
對于教學內容較為簡單的,課文內容較為有趣的,或學生自學可以學懂的,教師就可采取快節奏進行。如我在教《桂林山水》時引導學生抓住為什么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放慢節奏,細講了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我提出了本段運用對比、排比、比喻的手法,如課文運用大海、西湖與漓江的水相比以突出漓江水美。用三個排比句寫出了漓江水的“靜”“清”“綠”。用翡翠來比喻漓江水的綠。對于本文第三自然段,我針對它與第二自然段寫法相同,就放快了節奏,讓學生自學,去體會桂林的山是如何美的。
二、教學內容的疏與密
古人說中國畫的構圖技巧“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就是說空白的地方可以用來跑馬,用墨多的地方連風也吹不進去。語文教學也應講究“疏”與“密”的技巧。對重點內容,特別是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的部分,則必須進行工筆細描,濃墨重彩;對于課文非重點難點,學生自己可以解決的部分,可以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或者以讀代講,這是教學上的寫意,是粗線條。同時要講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如《梅花魂》一文,課文寫了關于華僑爺爺的那幾件事?這幾件事說明了什么?這些問題可靠學生自己解決,這是“疏”;而對《梅花魂》“魂”字的理解,梅花有什么樣的“魂”?中華民族有什么樣的“魂”?二者之間有何聯系?是教學重點,則必須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深入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寫梅花精神的語句和中華民族有什么樣的“魂”的語句背下來。這樣就做到了有“疏”有“密”,而且“密中有疏”。
三、教學語言的莊與諧
教學語言的“莊”指用詞準確,邏輯性強;“諧”是指風趣、幽默。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主要靠準確的、符合邏輯的講解,但理論性、邏輯性強的講述時間一旦太長,就容易引起學生身心的疲勞,因此講課時應該是亦莊亦諧,莊中有諧,諧中有莊,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集中精力突破難點后宜諧,這樣能使學生的身心得以放松,消除疲勞,根據年齡特點,高年級則可莊諧并用,而低年級學生由于較好動,則應諧多于莊。在教學中借用其他行業的語言或流行語于教學的是“諧”,在教學中設置懸念的語言是“諧”,形象化的描述能引起學生想象的也是“諧”。在“諧”的過程中要注意“諧”得恰到好處,不能“諧”得過了頭,導致偏離教學的軌道。
四、教學形態的動與靜
教學中的“動”是指講解、朗讀、討論、操作等,是有“聲”有“形”的教學;“靜”是指學生的觀察、思考、想象、默讀等,是無聲世界。教學中的“動”能活躍課堂氣氛,能使學生保持注意力。“靜”有利于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在教學中,“動”“靜”要適量、適度。“動”多“靜”少,表面上看課堂氣氛很熱鬧,但學生的思維很少參與學習,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靜”多“動”少,則學生容易疲勞。據此,應考慮到學生年齡特點,“動”“靜”合理搭配。低年級要“動”多“靜”少,以“動”為主;高年級則要“動”“靜”結合,相對延長“靜”的時間,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方法的“守本”與“逐巧”
“守本”這里指遵循常規,采用常規的教學方法。教學時“守本”就是要遵循教學大綱提出的基本方法。“逐巧”指不循常規,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教學中“逐巧”要符合教育學、兒童心理學、美學等原則。在教學中教師既要遵循常規,又要敢于突破常規,二者相結合運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如圍繞重點部分重點講解學習,就是突出重點的常規教法。如上所舉《梅花魂》中重點部分的教法,就是“守本”的教法。故事性很強、難度不大的課文,教師所采取的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學,或以讀代講,或利用簡筆畫設計出優美的圖案營造出優美的意境,或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或利用電教給學生展現課文要表達的內容等,這些都是“逐巧”。教師在教學中,是“守本”還是“逐巧”,要根據自身能力、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所學課文的特點進行。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這一課時,先給學生講解“野”的含義,在利用總起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給學生講解了第二自然段“山是野的”,這是“守本”;利用電教把索溪峪的風光展現給學生,使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免去了煞費口舌的講解,這是“逐巧”。對于常識性課文的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逐一概括出常識性知識要點,這是“守本”;讓學生搜集課文相關資料幫助課文的學習,這是“逐巧”。如在《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查閱與地球有關的資料,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逐一概括出有關地球的常識性知識要點,并利用電教把宇宙中的地球展現給學生看,這樣“守本”和“逐巧”結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每位教師應努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把和諧的美運用到教學藝術中去。靈活的運用各種教學技能技巧,讓學生處在協調、適中、完美的狀態中學習,使學生在和諧課堂氛圍中得到發展。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