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材中有許多文道皆佳的文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既要引導學生學習文字中內容上的精髓,又要了解典型性的構段方式,甚至是謀篇布局,并通過模仿,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彩之處,靈活運用于寫作,提升學生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道統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中年級“段”的訓練是連接低年級字詞句訓練與高年級篇章訓練的“橋梁”。著名語文教學專家張志公先生曾經指出:“段的訓練是語言的訓練、邏輯的訓練、思想認識的訓練,又是文體、風格以致藝術的訓練。”這是有關語文教學的真知灼見。
但從目前中年級閱讀教學的現狀來看,“段”的訓練好似一塊“燙手的山芋”,讓人無所適從。首先,課程標準中關于“段”的訓練始終都是空白,為了克服煩瑣分析的弊端,對“段”的訓練的回避是治標不治本的;其次,2012版新課標的頒布,其中對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強調是毋庸置疑的,從屬“語言文字運用”的“段”的訓練,把目光更多放在語言表現形式上的“段”的訓練,究竟如何與“文本語言內容”的挖掘相融合?且這樣的融合是水乳交融的,是相得益彰的。本文將就《云雀的心愿》一文第十自然段和第十三自然段兩自然段的比較教學對中年級“段”的訓練作一個思考與
研究。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話故事,這篇課文的第十自然段和第十三自然段說了小云雀和媽媽飛到大河上空和森林上空,明白了森林是一座大水庫和巨大的空調器。所以這兩個自然段的教學,首先就是要讓學生讀懂為什么森林是一座大水庫和一個巨大的空調器。其次,這兩個自然段在結構上有著十分典型的特點:它們都是總分總的結構,最后一句都用反問的語氣作結。在有著共性特點的同時,這兩個自然段的寫法都有各自的獨特之處:第十自然段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寫了稱森林為“森林”水庫的原因,第十三自然段則是運用了并列的句式寫了森林是巨大的空調器的原因。
基于這兩個自然段在內容上和結構上的特點,又本著在教學中將語言表達形式和語言內容相融合的原則,我在教學中是這樣操作的:將兩個自然段中更為典型且更復雜的第十自然段作為教學的重點,以“森林各部分是怎樣蓄水的?它們的蓄水方式一樣嗎?”這兩個問題串起整個自然段的教學,抓住“可以、也可以、更”體會森林的樹冠、樹干上的苔蘚和樹下的枯枝敗葉、森林里的土壤都可以吸收雨水,體會這三個詞在表達情意上的作用,同時巧妙地突破森林的樹冠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這個難點。并在學生對第十自然段總分總結構已有認知的基礎上,稍加點撥讓學生自行發(fā)現其按順序表達的方法。在解決了第十自然段的教學,第十三自然段的教學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學生自讀的前提下,兩個問題實現內容與結構的融合:為什么說森林是個巨大的空調器?這個自然段和第十自然段十分相像,比較一下這兩個自然段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結合以上的教學,我們思索著“內容”與“形式”的水乳交融,不刻意凸顯對語言形式的一味強調,也不故意回避對表達方法的了解與領悟。要提高中年段“段落”訓練的實效,必須把握以下幾點:
一、了解學生,了解教材,重點突出
“教”要服從于學,學生的已有認知決定著我們究竟在課堂上怎樣教。結合中年段學生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中年段“段”的訓練的學習特點,增強段的學習的目標意識。明確學生的已有認知,挖掘教材中“段落”表達典型之處,引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領悟。不必逢課就進行“段”的訓練,還要根據文本的特點,突出訓練的重點。
二、改進教法,優(yōu)化流程,文道相融
文章的內容和結構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脈絡清晰、表達有法的結構讓文本的內容更深入人心,也更有咀嚼與品味的價值。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努力鉆研文本,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文本,善于尋找文本中內容與結構的契合點,設計令學生可以“一箭雙雕”的問題,內容與結構共顯現,表達與寫法齊突破。在引導學生體會文本內容的同時,也了解、領悟文本的結構特點、表達方式,讓“文”與“道”的學習齊飛。
三、感悟段式,結合讀寫,仿寫有效
中年段的段落訓練,不僅要引導學生理清段落結構,更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課例的分析向運用過渡。選準“讀”與“寫”的契合點,為學生的仿寫提供可借鑒的對象和創(chuàng)造的依據。并注重構思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的仿寫“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模仿文本是怎樣觀察的,怎樣思維的,怎樣表達的,學方法,掌握蘊含在文本中的寫作規(guī)律。
綜上所述,我們的教材中有許多文道皆佳的文字。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既要引導學生學習文字中內容上的精髓,又要了解典型性的構段方式,甚至是謀篇布局,并通過模仿,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彩之處,靈活運用于寫作,提升學生的能力。“讀思”結合,“讀說”結合,“讀寫”結合。最終實現閱讀教學的“文道統一”。
作者簡介:王婷婷,女,1981年生,本科,任教語文,小學高級教師,南京市小學語文優(yōu)秀青年教師,現在江蘇省南京市夫子廟小學工作。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