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增妹
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和課程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在語文教學中進行體驗式閱讀,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能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因此,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體驗教學,也成為高中語文教學關注的重點。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體驗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鄭重強調,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要重視學生體驗,并且要通過體驗引導使學生加深理解,受到語文文化熏陶。這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通過閱讀體驗豐富學生的情感與認知。近年來,在新課改推動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狀況有所改善,但是語文閱讀體驗教學中仍存在許多問題,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高中語文閱讀體驗中的問題
1.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語文閱讀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閱讀在考試中所占比例較小,加上語文教學課時有限,因此,許多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進度、求結果,一味死摳教材,按照教材內容來說教,根本不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由于在教學中的地位非常被動,許多學生都形成了思維慣性和思維惰性,習慣于在教師講解時做筆記、畫重點,在教師提問時尋找標準答案,卻不知道如何打開塵封的思維之窗,閱讀體驗極其貧瘠,閱讀思維能力也長期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線上。
2.閱讀教學缺乏美感
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許多教師也將閱讀教學當作進行知識灌輸、能力培養的陣地,在閱讀教學中插入過多的應試訓練,一味重視學生知識整合能力、應用能力的培養,卻不重視學生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培養,這種重學科工具性輕學科人文性的做法,既破壞了語文教材的美感,也難以體現閱讀教學的價值,但是卻是許多教師常犯的錯誤。再則,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缺乏體驗教學經驗,把握不準體驗教學的切入點,只知道用提問來活躍課堂氣氛,但是提問零碎、膚淺,難以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
3.重技巧輕體驗
新課改施行后,“以讀代講”的閱讀教學理念漸入人心,許多教師也逐漸認識到了“以讀代講”的作用,并積極將其應用到閱讀教學中來。但是,在實踐過程中,許多教師都將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閱讀技巧的指導上,如字詞重音、句子停頓、節奏掌控等。有的教師只是籠統地提出了朗讀要求,如讀出味道、傳達出作者情感等,卻難以觸及文本深意,不知道如何通過課文內容和文字賞析來豐富學生情感體驗,致使學生難以消化教師講授的朗讀技巧,收不到良好的閱讀效果。
二、高中語文教學豐富學生閱讀體驗的策略
1.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
新課改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革新傳統的思想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意識,變知識的傳授者為知識的引導者和學習的合作者。具體到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在閱讀中的個性化行為和個性化體驗,不要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其次,語文教師要想方設法構建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閱讀文章,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有效閱讀,進行自主思考,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課文知識,讓學生體會到文章情感和內涵。如,在高二語文(蘇教版)必修二《我與地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在教學目標明確的基礎上,設計好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以下問題進行自主閱讀:史鐵生癱瘓后精神狀態怎樣?從癱瘓到小說獲獎,作者在園中思考了哪些問題?他通過問題思考得出了什么結論?作者的母親是一位怎樣的母親?作者是如何來塑造母親的形象的?如何理解作者與地壇的關系?在學生自主閱讀結束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討論“如何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個問題;為學生推薦史鐵生的其他作品《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等,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加深對作者經歷、情感、價值觀的認識和了解。
2.開展情境教學,優化學生閱讀體驗
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在教學材料、情境與受教者心境和諧統一的情況下,閱讀的效果最好。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給學生感官帶來強烈的刺激,加深他們對閱讀的理解和體驗。具體來說,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將課文知識與學生生活、學習實際結合起來,通過情境創設喚醒學生內心情感,激發其閱讀興趣,使其在聽覺、視覺、觸覺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積累獨特的認知體驗。如,在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先用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進行導入,讓學生對亂世英雄的大智大勇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和了解。在講解到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布衣之交、負荊請罪、刎頸之交、怒發沖冠、白璧微瑕等詞語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圖片和音樂,以營造有利于激發學生情感的教學氛圍,加深學生課堂學習體驗。當然,教師還可以用下列幾個問題創建問題情境:如果藺相如和廉頗一樣意氣用事,可能導致什么樣的嚴重后果?文章并沒有用過多的筆墨描寫廉頗,作者為何在開頭就說“廉頗,趙之良將也”?文中哪幾處體現了廉頗的“良將修為”?讓學生就以上問題進行小組交流、大膽
質疑。
3.讀寫結合,創新閱讀
讀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效果、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有效途
徑。讀寫結合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引導學生通過讀寫構建具有課文相似性的思維模塊,幫助學生明白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這三個問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在閱讀教學中傳授給學生更多的閱讀知識和寫作技巧,還要指導學生多讀書、多背誦、摘抄優美的句子,經常進行模擬寫作,養成讀寫結合的好習慣。如,在蘇教版高一年級語文《奧林匹克精神》教學中,教師可以奧林匹克和平精神、志愿服務精神、體育精神、奧林匹克文化為主題,講述奧林匹克精神同單純的競技精神的區別,闡述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進行教學拓展。然后,教師再引導大家一起品評“箴言”“砥礪”等關鍵字詞的含義和作品的語言特色,讓大家自己通過閱讀,體味作者是如何通過詩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最后,教師可以“×××的奧林匹克之路”為話題,進行寫作訓練,或讓學生以原文為參考進行仿寫和擴寫,讓學生在讀寫結合中提高語文能力。
4.在教學活動中加深學生體驗
體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語文閱讀體驗所強調的“知”“情”“意”都要建立在語文教學實踐基礎之上。語文教學實踐具有親歷性、獨特性等特點,借助于實踐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心去感受、欣賞、評價文本,變那些原先與自己無關的事件為可啟迪心智的材料。如,在蘇教版語文必修四《琵琶行》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用多媒體教學播放琵琶曲《琵琶行》片段,變無聲的文本為動人心弦的音樂和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畫面,讓學生在悲愴的曲調中感受詩人貶職失意的悲哀苦悶。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將白居易的《琵琶行》與李商隱的《錦瑟》聯系到一起,進行比較教學,分析白居易是如何通過虛實結合的描寫來刻畫琵琶女的琵琶彈奏技藝的,對比李商隱實景虛寫、虛景實寫的寫作手法和情感節點,比較兩詩在內容和情感上的區別,感受兩詩在描寫方面的高超技
巧。針對詩“情”進行主題教學,由《琵琶行》引申到李白的《將進酒》和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講述詩之情感在詩歌寫作中的作用,讓學生明白,任何詩歌有了真情就不再蒼白,那些有真情實意的詩作,無論何時都有知音——揭示《琵琶行》為何具有如此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豐富學生閱讀體驗,對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和語文教學來說,有著重要意義。鑒于此,高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精心進行閱讀教學設計,積極發揮情景教學、讀寫結合和語文教學活動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以提升語文閱讀教學
質量。
參考文獻:
[1]楊新紅.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J].才智,2012(02).
[2]秦琪.高中語文活動體驗課程教學之我見[J].文學教育:中,2012(09).
[3]陳忠.高中語文閱讀體驗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探究[J].新課程導學,2012(04).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