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百利
摘要: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歷史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道德品格。培養正確的歷史觀,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始終如一地用唯物主義歷史觀教育學生,同時要重視教學方法的創新。
關鍵詞:大學生;歷史觀;思想政治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5)08-0071-03
大學生多數是十八、九歲的青年人,生理和心理還未完全成熟,他們從相對封閉的中學步入大學后多有急迫的融入社會的需求。但社會上紛繁多樣的思想、觀念容易使他們混沌理想信念,迷失人生方向,因此在校期間對他們進行正確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他們未來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十分必要。而正確歷史觀的培養則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需引起重視。
一、培養大學生正確歷史觀的必要性
歷史觀也叫社會歷史觀,就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看法,即人們對世界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歷史觀主要探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間的關系問題,根據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可以劃分出兩種對立的歷史觀——唯心主義歷史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唯心主義歷史觀是以唯心主義哲學為基礎的,認為社會意識決定著社會存在,不承認物質生產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將人的精神方面的東西,如思想觀念、理性或“絕對精神”“神”看成是歷史發展的根本推動力,把少數英雄人物當作人類歷史的創造者和歷史進程的決定力量。[1]而唯物主義歷史觀則正好相反,認為社會的客觀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同時社會意識又具有反作用,能夠能動地影響社會存在,由此,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是合乎規律的客觀的辯證的發展運行過程。唯物主義歷史觀的主要觀點有:社會基本矛盾構成一切社會發展進程的根本動力;社會發展的第一源泉是生產力,而在存在階級的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最根本的直接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歷史不斷前進的主要力量。在兩種歷史觀中,顯然唯物主義歷史觀才是對人類社會發展客觀實際的正確認識,也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真理。[2]
培養正確歷史觀對大學生有著重要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由于歷史觀反映著人們對世界社會歷史的基本觀點和總的看法,因此不同的歷史觀就會形成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不同歷史觀支配下,人們對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評價會有很大差異,甚至相反,而評價的不同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是非、善惡與美丑觀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培養正確的歷史觀對年輕的、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青年學生,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是未來國家建設的接班人和棟梁,要承擔起這樣艱巨的歷史責任,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改造我們的思想是唯一的選擇。只有樹立起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才能夠調動起刻苦學習知識的積極性,才能夠促使我們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祖國的建設事業;也只有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歷史人物、歷史現象與歷史事件進行評價,才能對歷史特別是近現代中華民族不畏艱辛的抗爭與拼搏歷史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從而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信心。
2有利于增強大學生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多年來我們一直教導年輕學生“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但近年由于社會上刮起所謂“反思歷史”之風,導致不少學生受到了歷史虛無主義思想侵害,影響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信仰,影響了他們對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認識。
歷史虛無主義的主要表現是質疑甚至否定我們以往所肯定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評價,而推崇曾經為我們國家、人民所否定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及歷史評價。歷史虛無主義的主要危害是通過否定歷史來否定現實。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如果沒有了歷史必然性的支撐,那么我們走社會主義道路就失去了前提和根基。歷史虛無主義現實的主要表現就是“翻案”,比如有人把李鴻章、袁世凱這些我們一直否定的封建統治者翻案成了憂國憂民、功敗垂成的“悲劇英雄”,而把孫中山的辛亥革命映射為不該發生的“民族悲劇”,否定辛亥革命具有的歷史意義。更為嚴重的是有人美化蔣介石對中國的反動統治,為其腐敗無能開脫,從而否定中國革命的必要性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3]歷史虛無主義的歷史觀已經影響到了不少大學生的歷史、政治觀念,甚至動搖了他們對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為了減少和防止他們繼續受到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毒害,必須對他們加強正確歷史觀的教育。
3有利于大學生個人品格的培養。影響個人品格的因素很多,歷史觀是主要因素之一。歷史觀影響個人品格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上。唯心史觀強調歷史是英雄人物創造的,漠視人民群眾的偉大作用,在這種歷史觀支配下的人在生活中必然會歧視廣大勞動人民,對普通勞動者態度傲慢。而唯物史觀尊重勞動人民在推動歷史發展中的價值,尊重他們的首創精神。具有這樣歷史觀的人必然在生活中尊重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其二,對待學習、工作的態度上。由于唯心史觀把歷史發展看成是各種偶然因素促成的,否認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具有很強的機會主義色彩。持這樣歷史觀的人其學習和工作中難免不帶有機會主義的做法,易形成投機取巧,浮躁敷衍的學習、工作態度。這樣的人很難成就一番事業。而持唯物史觀的人,相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性,相信事物發展是逐漸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反映在學習工作上,這些人往往也采取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的學習工作態度。因此,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對他們形成勤奮上進、努力工作、踏實做人、認真做事的優良品格有積極作用。
二、當前大學生歷史觀教育中存在問題分析
當前大學生歷史觀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教育的有效性不足。也就是說,歷史觀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沒能成分發揮出來。歷史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成效,在正確的歷史觀的基礎上才可能形成現實的正確思想,如果大學生的歷史觀出現了錯誤,那么現實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基礎,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失敗。造成當代大學生歷史觀教育出現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
1歷史觀教育長期被忽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政府把經濟建設作為國家工作的重點,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就形成了一種以經濟效益衡量社會發展的標準,而衡量個人成功,甚至教育成果也容易受此導向影響。在這種導向下,學校教育要適應社會的需要,而社會需要有利于經濟建設的人才,學校就以此為中心來培養學生,那么道德的、政治思想的內容都不會作為主要衡量指標,由此,一個學生的成材與否看的是學業,這個學業是學術知識、科技技能,而不是思想品德。盡管國家要求在高校必須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公共課),但這并非高校自身愿意,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高校就成了“聾子的耳朵——配的”。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態度如此,附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觀教育自然更不會受到重視。在許多高校歷史觀教育只是蘊含在思想政治課中,除此之外,即使別的課程涉及歷史問題,教師講授也不會專門談論歷史觀問題,只是就課程內容來教授,泛泛介紹歷史事實而已。在此情況下大學生的正確歷史觀的培養必受影響。
2呆板陳舊的教育方式使歷史觀教育失去吸引力。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歷史觀教育沒有吸引力、引不起大學生興趣的現象十分普遍。其原因在于:其一,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著形式單調、過于重視課本中抽象的理論知識講授的現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經驗告訴我們形象生動的講授往往是學生喜歡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抽象單調的講授學生容易失去興趣,變成了為得到學分而學習,這樣的教學不會有好效果。其二,孤立于現實,對現實問題缺少解釋力。今天的大學生不是以往沒主見、盲從的學生了,他們接觸到的事物比以前的大學生要多很多,向他們傳授歷史知識,進行歷史觀教育時,他們會不自覺地和其他媒體傳播的內容對比,和現實中發生的相關人、事對比。在這種情況下,講授內容如果不能夠貼近現實,從而具有說服力,那么即使學生不反駁也不容易接受。
3歷史觀教育缺少持續性。歷史觀教育要產生應有的效果需要緊抓不放松,而當前的歷史觀教育恰恰缺少這方面的努力。很長時間以來我們的高校僅僅把歷史觀教育推給“兩課”,而兩課教育只是大學生大學期間某一段時間才開設的,這也意味著在兩課講授時才涉及歷史觀教育,而當兩課課程結束后,歷史觀教育也就此結束。殊不知,這樣的短時間歷史觀教育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歷史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過程,是在大學生對一系列的歷史事件了解,對社會上的各種歷史觀理論及歷史事件的爭論的分析、認識基礎上形成的,而在這一環節上,沒有正確的引導大學生就很容易被不正確的歷史觀所誤導,甚至在兩課上形成的有限的正確歷史觀也會被顛覆,從而接受錯誤的歷史觀。現實中我們就曾發現一些學生對黨的領袖的歷史作用認識明顯存在偏差,他們把在兩課中接受的教育都拋在了腦后,轉而接受了社會上一些極端的歷史觀念,把領袖人物的功績和錯誤的比重顛倒了,成了錯誤第一、功績第二,甚至不承認對國家有功績。這也是高校長期以來沒能持久地關注學生歷史觀問題并持續引導學生歷史觀造成的。
4教學手段陳舊。“一支粉筆一本書”是傳統的也是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進行教學的“裝備”,在這樣的條件下課堂教學主要依靠教師的“說”來進行,而學生只要能“聽”就夠了,一個說一個聽,這樣教學工作就算完成了。好老師和差老師的評判標準僅僅在于“能不能說”,能說的就是好老師,嘴訥的就是差老師。在這樣的教學情況下,學生往往只能做聽眾,至多老師提出幾個問題學生答一答。老師和學生互動起來比較難,因為師生能夠共同擁有的只有課本,而課本又只有抽象的文字,學生提不起興趣,老師也沒有讓學生起興趣的材料展示平臺。顯然,這樣的教學沒有遵循教學的基本原則。其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學到知識,提高思想水平,而學生主體地位被忽視,學習興趣就會降低,沒了學生的努力認真的學習,教學也就是失去了意義。其二,現代教育應該體現現代性,不僅教學內容要體現現代性,而且輔助教學的設施也要體現出現代科技對教學的促進,只有這樣的教學才會成為適應時代的教學,也才會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三、進一步加強當代大學生正確歷史觀培育的路徑
1教師要充分認識培養大學生正確歷史觀的重要性。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主導者,教師的引領作用非常重要。教師特別強調重視的往往也是學生學習中重視的。在大學生歷史觀的培養上,教師重視與否起著關鍵作用。多年來,因為過于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純粹性,而忽略其他方面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協同作用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多樣,致使學生歷史觀的問題一直也沒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這就導致學生對歷史問題是非分辨不清、發展規律辨別不明,進而影響其對一些政治、社會問題的準確認識,以致出現思想混亂,甚至錯誤認識。因此,要培養大學生的正確歷史觀教師自身首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正確歷史觀在塑造大學生思想中的重要作用,有了這個前提,教師才可能把培養大學生的正確歷史觀當作一件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來做,也才能盡心竭力地創造各種條件,并不斷自我提高政治修養、歷史修養,端正自己的歷史觀,以為教育學生打基礎。
2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理論聯系實際是教好每門課程都要遵循的教學原則,在培養大學生正確歷史觀上更應該堅持這個原則。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一方面,教師要在授課過程中堅持用正確的歷史觀聯系當今國際國內的形勢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及時澄清當前社會上、學生中的一些錯誤觀點和模糊認識,讓學生頭腦清醒,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發展、看待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讓學生堅信歷史進程中無論出現多少曲折和困難,歷史總是會本著其規律不斷向前的。作為大學生要“心存高遠”,不要被眼前的紛亂和曲折所蒙蔽,堅信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歷史發展的必然方向。另一方面,教師要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人類歷史進程特別是中國革命史進行具體的科學分析,因為這段歷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內容,也是對現在中國社會最有影響的歷史。[4]在對革命史的分析闡釋中要突出革命歷程的歷史必然性、革命發生的歷史正當性,讓學生領悟到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是整個世界發展的結果,它的基礎是客觀世界的發展進步,而不是某些人的心血來潮,從而使大學生堅信中國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會更好。
3始終如一地用唯物主義歷史觀指導課程講授。教師要對大學生始終如一地進行正確歷史觀的教育,通過不斷強化教育促成大學生正確歷史觀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有直接涉及到歷史問題的課程,對這些課程的講授,一定要堅持用唯物史觀去闡釋,對一些社會上有爭議的人物、事件及評價要引導學生用唯物史觀去分析思考,讓大學生能夠歷史地看待問題,把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具體進行考察,而不是片面地、輕率地肯定或否定。在授課中,要秉著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注意把當前在理論界、學術界、思想界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片面的、錯誤的觀點分析透徹,講清楚,培養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運用正確的歷史觀分析問題,抵制錯誤觀點的能力。
4大力創新教學方法。一是要充分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讓他們切身體會到什么樣的歷史觀才是正確的歷史觀。從自我體會中得到的結論往往是最能夠接受的結論和最牢靠的信念。如在講授到歷史事件時,讓學生扮演歷史事件中的人物角色,掌握這個歷史人物的特點以及由這些特點決定的思維和語言的習慣,從而正確領會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強調的“理解歷史要考慮當時具體情況,不能超越歷史環境”的教誨。二是充分利用互聯網、多媒體、圖書館、博物館以及歷史遺跡、遺址和文物等多種教學資源,實現教學手段的多樣性和現代化,激發大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積極引導學生通過這些輔助學習工具,探索歷史問題,鼓勵他們就某一歷史事件進行思考、探討,在不斷自我思考中明辨是非,發現真理,端正對歷史的認識,確立正確的歷史觀。
總之,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歷史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它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意義重大。當然,培養正確歷史觀的教育不是一件簡單、孤立的任務,而是一個復雜、長期、系統的過程,我們不能期望一蹴而就,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經過師生共同努力,借鑒國內外好的經驗,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去實現學生歷史觀教育的目標。[5]
參考文獻:
[1]龐卓恒.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科學的歷史觀[J].歷史教學,2003,(1).
[2]周靜.加強學生歷史觀教育的若干思考[J].淮陰教育學院學報,2011,(5).
[3]張天明,趙海紅.何炳松歷史教育目的觀探析[J].教育探索,2011,(1).
[4]封德平.儒家思想的當代意義及其現代性轉化[J].理論導刊,2014,(12).
[5]趙康太.試論美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具象化和實踐化路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責任編輯: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