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李南
[摘要]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要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大學生的身份得到自身及社會的認同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推進這一社會群體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代表著先進的流行文化,推動社會進步的大學生在電視媒體職場真人秀節目中身份認同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及思考。
[關鍵詞]電視節目 職場真人秀 大學生 身份認同
1936年拉爾夫林頓提出了關于“身份”的經典定義:“身份是特定社會結構模式中所占據的一個位置,從本質上身份是確認某人某物的一系列特征的總和,其背后有社會承認的角色及其權責期待”。“認同”是社會學研究的基本概念,是人們對自身角色以及與他人關系的一種定位,或者說是一種身份的獲得;在一定意義上是指自我認為具有從屬于某個群體的身份或者是與某個群體(他者)一致性的首肯。“身份認同”是指個人與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這個詞總愛追問“我(現代人)是誰,從何而來,到何處去”。
20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首次運用“身份認同”理論來說明個人心理上和社會上的歸屬問題。歸屬是人的需要,歸屬感是身份認同程度的體現。天津衛視每周播出的《非你莫屬》作為一檔“職場真人秀”節目自2010年10月31日開播以來受到了高度關注。中國傳媒大學苗棣教授曾這樣評價該節目:“最刺激的沖突、最針鋒相對的交流、最真實的職場秀、最個性的嘉賓陣容、最華麗的舞美設計”。基于此,電視職場真人秀節目為大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它也吸引了形形色色的“競聘者”:在校大學生、海待、啃老族、網絡紅人等。據統計,2014年參加《非你莫屬》的人員共計314名,其中大學生共計193名,占總人數的61%。
在電視職場真人秀節目《非你莫屬》中,占較高比重的大學生群體怎樣建構他們的求職身份認同,獲得較強的歸屬感呢?本文從內在認同、外在認同以及社會認同三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剖析。
一、在參與節目中形成大學生群體的求職“自我認同”
大學生本身的“內在認同”是一種自我認同,一種內在化過程和內在深度感;是大學生個體依據個人的經歷所形成的作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參與2014年度《非你莫屬》節目的193名大學生,根據其表現,可以分為四類:
1、占22%的大學生在求學期間比較迷茫,希望通過參與節目挖掘自身潛力,獲得求職方向。他們往往在四年大學生活中沒有明確的理想與目標,沒有職業規劃,不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期望在節目中展示自己,在與他人的比較中挖掘自我競聘優勢。來自美國邁阿密大學牛津分校大眾傳媒專業本科畢業生吳增偉有四個國家七所大學的留學經歷,但他一直迷茫不知自己的優點,不知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更不知怎樣為自己的理想職業做足準備,只是一味的前行、盲目的拼搏。
2、占8%的大學生只想在節目中“秀一把”,增加積累,為即將開始的求職做準備。這一群體在節目中并非真心求職,他們充分強調自身優勢與價值,只是希望通過電視媒體在大眾面前秀自己,希望獲得老板們全部留燈的局面,從而達到“秀”的目的,以獲得自身的滿足。本科畢業于中國民航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的楊洋有著較為突出的人生閱歷:他曾在某航空公司工作,后去貴州支教三個月。不久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專業研究生。自信而思維敏捷是他的過人之處。
3、占37%的大學生生活坎坷,通過節目尋找自我,開啟新的征程。這類大學生普遍家境清貧,立志通過個人努力改變命運。他們往往在大學期間零零散散做過很多兼職,能吃苦,較同齡人有著較深的人生體悟,在求職節目中表現得較為成熟穩重。來自四川綿陽的單親家庭女孩王苗在大學期間曾休學一年,貸款在拉薩開店,卻因一場大火將心血全部燒光,并欠下一身的債務,也曾因愛情受過傷害,通過參加《非你莫屬》,她發現了真正的自己,表示自己要忘掉過去,重新踏踏實實的尋找屬于自己的人生。
4、占33%的大學生活充實精彩、心智成熟,自我魅力值高,在節目中引起老板們“哄搶”。這些大學生往往目標明確、行動力強,做事積極主動。求學期間他們學業、才藝等出色,品行優秀,參加多個社團或者在社會上做兼職,個性突出又很合群,具有很強的群體適應性和工作能力。來自山東煙臺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大三在讀的劉星輝大學期間做過操作工、保安、市場專員、服務生、地產公司實習生等多份工作,取得了驕人的業績。他還實踐了“不住旅店、不下飯店”的窮游計劃,實現了“半夜火車解決住”、“末班火車解決吃”的窮游體驗。在獨生子女獨占鰲頭的今天,像劉星輝這樣的獨立生存力強又有著豐富社會體驗的大學生成為求職領域的佼佼者,他也成為老板們的“哄搶”對象。
二、大學生在家庭、學校、朋友中尋求求職身份的“外在認同”
大學生的“自我認同”是家庭、學校、朋友等對大學生的“外在認同”的建立前提,而“外在認同”則是大學生“自我認同”的形成助力。在《非你莫屬》節目中,大學生求職身份的“外在認同”是基于大學生參與節目的“內在認同”已經建立的基礎上,其家庭、學校、朋友對其的鼓勵、支持、幫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獲得的。節目的第二個環節是讓陪同的家人或者朋友發言,以便讓受眾和現場嘉賓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了解參賽選手。盧鵬飛在參與節目時由于過度緊張,導致主持人和老板都認為她學以致用的能力欠缺。她的朋友團成員在現場說:“鵬飛,擔任過班長的你不要緊張,還記得你組織并主持過學校的元旦聯歡晚會嗎?在我眼中,充滿干勁的你是那么的有魅力,相信你自己,一定會成功的!”朋友在現場的一番話語,對盧鵬飛的日常表現給予肯定,使她在短時間重新找到自我,調整好心態,從容的面對接下來的比賽。還有俞瑾,在節目中被提及自己經歷一份9年感情的傷害后不禁淚流滿面,幾乎失態。這時她的父親拿起話筒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想想分手后你自己開始了人生的騎行之旅,遇到那么多的困難都被你克服了,你是堅強的,你應該去擁抱更美麗的生活,加油!”父親的話語和現場觀眾的掌聲給予了俞瑾無限力量,她立刻擦干了眼淚,繼續開始了比賽。
“外在認同”對求職大學生的助力就是在他們本身進行自我認知后,相對熟悉了解他們的家人、朋友以及學校能夠更進一步地幫助他們完善“內在認同”,找準定位,增強自信心。
三、大學生取得受眾群體的“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則是指人在特定的社區中對該社區特定的價值、文化和信念的共同或者本質上接近的態度。“內在認同”、“外在認同”和“社會認同”是環環相扣的,多方位的受眾群體的“社會認同”是前兩者的累加。在《非你莫屬》中求職大學生在完成“內在認同”和“外在認同”后,對于考核他們的老板群體,關注他們的觀眾群體乃至在特定社會這一大背景下通過電視媒體傳播后接收到的廣大受眾群體來說,求職大學生“內在認同”和“外在認同”的累加上升到“社會認同”這一層面。上文中提到的楊洋自認為自己很優秀,一意尋求傳媒公關類工作的他被老板識破只是想通過節目“秀一把”,最后得到的僅僅是全場老板都滅燈,現場觀眾唏噓一片。楊洋在“咖啡之翼”企業的CEO尹峰嚴厲批評后尷尬退場。楊洋在節目中遭遇的一切恰恰說明“大學生求職,真誠是第一位”的。而上文提到的劉星輝選擇就職于“易淘食”互聯網企業并拿到了月薪一萬的高薪也進一步證明了“努力就有回報”的求職硬道理。另外,還有劉錕在參與節目中一直給人感覺是沉重的,因為是“超生”,父母為她丟掉了工作與房子,她帶著負罪感卻竭盡全力的讓自己更加優秀,家庭的困難使她無法再繼續讀研深造,而是來到節目中找一份工作。劉錕這個例子闡述了大學生求職意味著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經濟獨立,贍養父母……
在201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強調:“當前,世界經濟正處于深度調整之中,復蘇動力不足,地緣政治影響加重,不確定因素增多,推動增長、增加就業、調整結構成為國際社會共識。2015年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個人和企業要勇于創業創新,全社會要厚植創業創新文化,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大學生是接受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才。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求職人數為727萬人。雖然在這727萬人中2014年參與《非你莫屬》的193名大學生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窺斑見豹,電視職場真人秀節目中的大學生身份認同問題研究,從一些方面進一步說明了當下就業環境下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仍舊存在定位不準、盲從、心理焦慮、準備不充分等問題,關注此問題可有效引導大學生求職價值取向,幫助大學生反思自我、提高自身價值并擺正求職心態,有效地促進當代大學生就業,更好地實現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
[本文為2014年度鞍山師范學院大學生科研立項“電視職場真人秀節目中的大學生身份認同問題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