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宏偉
【摘要】2015年1月16日下午,歌手姚某某因病不治在深圳去世。去世的第二天,一則關于“記者進入太平間偷拍姚某某遺體”的消息引發輿論嘩然。受到政治、經濟雙重壓力擠壓的大眾傳媒為了經濟利益,憑借社會公器的公共屬性職能入侵私人領域,不斷模糊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界限,假借“新聞”名義赤裸裸的侵犯個人隱私權的現象已非常普遍,營造健康的傳媒環境仍任重道遠。
【關鍵詞】公共領域私人領域傳媒倫理法制
2015年1月16日下午,歌手姚某某因病不治在深圳去世。去世的第二天,一則關于“記者進入太平間偷拍姚某某遺體”的消息被瘋狂轉發。有人爆料某晚報的三名記者偽裝成為姚某某摘除眼角膜醫生的助手進入太平間,未經家屬允許拍攝遺體。17日凌晨,姚某某經紀人連發微博公開斥責:“你們有沒有做人的底線!”隨后,華誼音樂發表聲明表示將對某晚報及姚某某醫生保留法律追訴的權利。根據《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相關法律規定:死者的隱私、遺體、遺骨等名譽利益依法受到保護,死者上述利益受到損害的,死者的近親屬可以作為原告向法院起訴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從民俗禁忌以及道德倫理上講,尊重死者也是眾所周知的常識。
道德倫理指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所需要遵守的準則、原則和規定。同情、尊重、正義、避免傷害等原則不僅是記者的基本道德底線,更是傳媒人格力量的彰顯和傳媒倫理道德的體現,也是一種人文精神的延伸和傳達。偷拍姚某某遺體事件,讓我們看到了個別記者道德良知底線的失守,是典型的傳媒公域侵入私域導致的嚴重倫理失范現象。
一、以社會公器為掩護的傳媒公共領域不斷入侵私人領域
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是指市民可以自由表達意見、溝通意見以形成公識的社會生活領域,最突出的特征是在閱讀日報或周刊、月刊評論的私人當中,形成平等交換意見的獨立領域。他認為18世紀初葉由英國作家兼記者笛福、阿迪生、斯蒂爾等人辦的熔新聞和文學于一爐的雜志和咖啡館、沙龍是公共領域的典型代表。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是哈貝馬斯的教授資格論文,但自1989年該書再版起,即在原書德文版出版近30年后,《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在全球范圍內廣為注目,引發了一場關于‘公’和‘私’的大討論。哈貝馬斯是在思想和社會兩個層面上使用“Oeffntlichkeit”這個詞的,思想層面上可以翻譯成‘公共性’,而社會層面上則應當翻譯為‘公共領域’。”①雜志、報紙出現后,其社會公器職能表現的“公共性”屬性使它們順理成章的成為社會公共領域的重要形式。隨著傳媒形態的豐富和發展,多種媒體共同構成了我們今天的傳媒大環境,大眾傳媒的“公共性”使其成為現代最理想和最主要的公共領域形態。
1、傳媒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界限模糊考量傳媒倫理
“依照哈貝馬斯的看法,公共領域指的是介于公共權力領域與私人領域中間的領域。一方面,公共領域屬于私的范疇,是擺脫了公的強制性、官方干預和其他一切教條權威的私人領域;另一方面,公共領域在私人領域中又超越了家庭和個人日常生活,它和私人領域是相對立的。”②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具有批判性功能,為了保護私人利益而同公共權力機關相抗衡。但現實情況卻讓人擔憂,大眾傳媒不僅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批判功能和對權力的抗衡力量,反而在以市場經濟利益為核心的運作機制下,強烈的商業色彩淡化了崇高的新聞事業功能,轉而追求反常刺激、獵奇效應的低俗報道,與哈貝馬斯理想中的政治批判功能漸行漸遠。大眾傳媒的社會公器職能賦予了媒體權力,媒體卻以其為掩護頻頻發生越界現象導致傳媒公域侵入私域,各類媒體侵犯個人隱私權事件頻發已是不爭的事實。
傳媒倫理失范現象不僅出現在報刊媒體,在電視、網絡空間、微博等媒介上也已經非常嚴重。“高度私人化的內容,不經一系列中介和限制,被直接轉化為公共討論的素材,其中隱含了許多復雜的后果。一方面,私人化的內容在被普泛性的娛樂化的同時,常常會模糊某種倫理含義。私人性苦痛和悲哀有可能被用作公共娛樂的素材。”③
我們每天的生活被傳媒營造的傳媒文化所包圍,處于市場經濟利益追求和躁動的社會情緒中的中國傳媒文化越來越趨向于消費化和娛樂化,我們內心的世界觀和意識形態不知不覺的被其消解和重構著。大眾傳媒價值取向的偏離忽視了媒體話語與私人話語之間的界限,模糊了傳媒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界限,傳媒倫理失范現象屢見不鮮。這一點在電視節目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一些訪談類節目或解決家庭矛盾情感糾紛的節目,將個人或者家庭的私密信息公開曬給廣大的觀眾們,以此獲得大眾普遍的情感認同和心理共鳴,達到較高的節目收視率,這種以兜售個人或家庭私密信息為賣點的節目價值取向,會帶來更多的倫理問題和社會問題。另外,網絡空間以及博客空間成了各大明星的“曬場”,紛紛主動亮出自己的隱私和生活細節來博得高點擊率、賺取粉絲的眼球。傳媒公共領域成為了他們保持名氣或者增加名氣的角力場,公域和私域界限完全消失,這有悖于大眾傳媒這個公共領域的基本原則,也不利于營造理性、客觀、批判的傳媒氛圍。
2、公共利益需要讓位于媒體經濟利益需求
公共利益原則是世界各國公認的在處理公民隱私權與社會公共利益發生沖突時,應服從社會公共利益需要這一基本原則。不可否認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為了達到維護公共利益的目的,記者也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方式和策略去接近真相,例如采用隱性采訪也稱暗訪、調查性報道等這些非常規的新聞手段去揭露社會黑暗,使不法之徒在證據面前伏法。但是要警惕隱性采訪和調查性報道這些非常規新聞手段被濫用。在某晚報記者偷拍姚某某遺體事件中,記者采取假扮助理醫生的手段進入醫院禁區,這種做法實在無法找到滿足公共利益需要原則的出發點,看到的只是記者和該媒體毫無道德底線的赤裸裸的侵犯隱私權去博得一定經濟利益的不良動機。
二、警惕新聞專業主義概念被異化
新聞專業主義是一種獨立于任何權威之外的新聞從業理念,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和強烈反權威精神,最主要的特征是中立和客觀。然而商業化不斷侵蝕著媒體的專業立場以及傳媒倫理,消費文化、娛樂文化裹挾下的媒體,新聞人已經很難堅守或者干脆自動放棄了中立和客觀。1997年8月31日,戴安娜在巴黎遭遇車禍喪生,當時有狗仔隊駕駛汽車和摩托車尾隨拍照。這種對個人隱私極端強烈的追蹤和跟拍完全歪曲了新聞專業主義概念,毫無節制的新聞報道行為只能丑化媒體形象,給傳媒倫理帶來嚴重不良的社會影響。要警惕新聞專業主義成為媒體越界侵犯個人隱私權的又一道掩護牌。
三、傳媒倫理失范應被納入法制范圍
大眾傳媒擔負著神圣的新聞使命,但是這種使命不是造成倫理傷害的借口和幌子,更不能成為媒體用來吸引眼球和謀利的手段。如果大眾傳媒不是以彰顯正義、保護弱者、堅持公共利益原則為出發點,而是為了得到反常刺激、獵奇性的新聞去博得眼球和經濟利益為目的去侵犯個人隱私,這種做法不僅會給受傷害者帶來更大的傷害,其本質上是在打法律的擦邊球。
當收視率成為媒體生存法則的時候,本該受到保護的私人秘密反而成為各大媒體競相搶奪的資源,我們的傳媒倫理呈現出嚴重的病態,長此以往不利于營造健康的傳媒環境,只能帶來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和法律問題,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被侵權者。大多數情況下傳媒只考慮是否會觸犯現有法律,往往漠視人文關懷和倫理道德約束。
我國現行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對記者道德的規范宏觀指導性大于實際操作性,而相關法律的制約機制尚屬法律空白,這就給了個人操守低下、道德意識薄弱的記者以理由去不斷地侵犯個人隱私權以達到所謂的獨家新聞目的;一些媒體只顧社會轟動效應帶來的經濟利益,無所顧忌的侵入私人領域完全忽視受害者的隱私保護權力,因而在個別媒體內部,形成了從上至下漠視道德倫理底線、模糊傳媒公域與私域界限的“常態化”氛圍。
缺少了人性操守和道德良知的大眾傳媒,倫理失范現象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僅靠傳媒內部制度約束已經很難達到目的了,因此傳媒倫理失范現象不僅需要在制度上進一步規范并且要盡快納入法制軌道。避免傳媒利益驅動以及新聞道德意識弱化和法律規范不明確的情況下,一些媒體、記者以單純獵取異常新奇報道為目的,導致傳媒侵犯隱私權的現象不斷重演。
結語
按照哈貝馬斯的觀點,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既有相關性但又是有區別的,公共領域的根本目的是要對抗強權以捍衛私人領域的利益,而不是越界去侵犯私人領域。然而當媒體市場化、資本化以后,以經濟利益為核心的傳媒道德標準持續弱化,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傳媒公域對個人私域的侵犯,既是個別不良記者的個人行為,也反映出個別媒介的組織行為,因此單純依靠個人及媒體自律恐怕難以得到約束,還需要有關部門和法律機關聯合起來形成合力,注重以預防為主加以規范,避免倫理傷害。□
參考文獻
①曹衛東,《哈貝馬斯在漢語世界的歷史效果——以〈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為例》[J].《現代哲學》,2005(1):53
②③周憲、劉康主編:《中國當代傳媒文化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66、167、169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14級新聞學博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