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
【摘要】本文通過“袁姍姍滾出娛樂圈”事件分析探討兩種類型的媒介化關系對網絡集群對象的影響:一方面是反袁派和挺袁派圍繞事件的核心人物袁姍姍所形成的準社會關系互動;另一方面是反袁派或者挺袁派內部網友之間的“弱連接”型人際關系互動。
【關鍵詞】準社會關系弱連接網絡集群
自近段時間“××滾出娛樂圈”的句式在微博上被發明后,不少明星相繼被卷入,其中“袁姍姍滾出娛樂圈”話題更是高居新浪微博熱門話題榜近兩個月不沉。甚至有網友在新浪微博專門建立名為“反袁姍姍全國后援會”的微博供持相同觀點的網友來表達自己的訴求,與其相對當然有支持袁姍姍的粉絲,他們通過“袁姍姍粉絲后援會”來與其對抗。兩個陣營通過新浪微博平臺形成網絡集群對抗之勢。
雖然這些網絡集群是以臨時事件為契機偶然集合在一起的匿名集合體,屬于非組織性群體,但是這個松散的集群是如何通過人們的交往溝通來達到意見的強化與匯聚,從而形成集群對抗現象呢?本文通過引入準社會關系和“弱連接”的相關理論,從關系傳播角度解剖網絡集群對抗現象。
一、相關理論
1、準社會關系理論
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Donald Horton和R.Richard Wohl在《精神病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大眾傳播與準社會互動:遠距離親密度觀察》的論文,提出準社會交往和準社會關系概念來描述受眾和大眾傳媒人物的關系。他們認為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影視演員乃至影視劇中角色等這些媒介人物的講話風格或身體語言,能夠吸引受眾投入其中,受眾經常并反復地接觸這些媒介人物,就可能在心理上出現類似于面對面交往的錯覺,從而發展出親密或友誼關系。①這一行為類似卻又區別于真實的社會交往,準社會關系不具有真實社會關系的雙向交互性,而是一種單向的想象的人際關系。
1987年,Rubin和Perse提出準社會互動不是一個單維度變量,并從認知互動、情感互動及行為互動三個方面進行測量。并且媒介使用者對媒介人物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反應,是人際關系漸進卷入的過程。認知互動則是受眾對于媒介內容及媒介人物的關注及思考程度;情感互動指的是受眾對媒介角色所產生的人際互動感受及對該角色的認同程度;而行為互動則是指受眾對媒介角色的“直接”互動,例如在觀看節目時對著電視中的媒介角色說話,或是與他人談論此人。
由于網絡中媒介人物與受眾人際互動模式和過去大眾媒體中媒介人物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模式相近,都是一種觀看或者收聽媒介內容后產生現實互動認知想象的過程,因此本文延伸準社會關系理論探討媒介人物袁姍姍與兩派網友在微博中的準社會關系互動對于網絡集群對抗的影響。
2、“弱連接”關系理論
弱連接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拉諾維特于1974年提出。格蘭諾維特指出:“在傳統社會,每個人接觸最頻繁的是自己的親人、同學、朋友、同事……這是一種十分穩定的然而傳播范圍有限的社會認知,這是一種‘強連接’現象;同時,還存在另外一類相對于前一種社會關系更為廣泛的,然而卻是膚淺的社會認知。例如一個無意間被人提到或者打開收音機偶然聽到的一個人。格蘭諾維特把后者稱為‘弱連接’。”②因為“弱連接”雖然不如“強連接”那樣堅固,卻有著極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傳播效率。網絡集群能夠把新媒介平臺上本來處于弱連接的、數量極大的網民,在短時間里動員起來,正好說明其功能的強大。因此,本文援引“弱連接”型關系來分析“反袁派”或者“挺袁派”內部成員之間所形成的松散的人際交往關系。
二、“反袁”派與“挺袁”派之間的網絡集群對抗分析
本文根據微博的粉絲數和活躍度,分別選取了@反袁姍姍全國后援會和@袁姍姍粉絲后援會、@袁姍姍三個樣本微博。
與具體結合三個樣本微博的互動情況分析網絡集群對抗中的人際關系互動。
1、兩派圍繞袁姍姍形成的準社會人際關系對網絡集群對抗的影響
(1)對袁姍姍飾演角色認知差異引爆網絡集群對抗。從@反袁姍姍全國后援會和@袁姍姍粉絲后援會兩個樣本微博內容分析可知,兩派對于袁姍姍的態度認知方面呈現極化特點,“挺袁派”則從支持、維護袁姍姍的形象出發編輯微博內容,對于袁姍姍參與的活動及參演的電視劇的表現給予正面肯定,“反袁派”則盡可能地抹黑袁姍姍。如從兩派微博的樣本分析中就可看出,@袁姍姍粉絲后援會在關于任盈盈的64條微博中,選擇的劇照都是驚艷華美的形象,給人以美感。@反袁姍姍全國后援會在其相關的18條微博中,選擇的都是網上流出的PS版或者截圖版丑化了的袁姍姍劇照。其次,以近期袁姍姍因為杜美莎的造型而引起兩派網友相互攻訐為例,@反袁姍姍全國后援會對袁姍姍杜美莎造型的評價則是“腸姐開始報復社會了!午飯時間大圖慎點!”“033這回頭頂掛滿小臘腸,成名符其實的腸姐了。腸姐就喜歡這種惡趣味的炒作,和于媽絕配??!”@袁姍姍粉絲后援會則表示“點贊只在一瞬間,幕后的往往需要花費很大精力,卡通版美杜莎”,贊美溢于言表。
Gleich的研究認為,媒介信息的內容呈現對于準社會互動有很大的影響,帶有某些特定元素如圖片、表情符號等的內容將能引發較高的準社會互動感受。③微博傳播現今透過圖片、多媒體形式及表情符號的呈現,強化了微博傳播情境信息的傳達能力,使人們在溝通過程中能夠有效傳遞情緒及其他社會線索,從而提高了微博傳播信息時的社會臨場感。兩派通過各自的微博陣地傳達的是截然不同的關于媒介人物的社會線索,從而使得兩派的網友更加堅信自己原先對于袁姍姍的態度認知。
(2)兩派網友與袁姍姍的情感互動助推網絡集群對抗。從兩派的樣本微博分析得知,“挺袁派”的微博@袁姍姍粉絲后援會親昵地稱呼袁姍姍為“姍寶”,并且對袁姍姍參與的活動和影視作品都在轉發、評論中給予支持和鼓勵。袁姍姍對于支持她的粉絲們也總是表達自己的感恩,并且不定時在微博中曬出自己與粉絲們的合影,親昵地稱呼粉絲為“小伙伴們”?!胺丛伞蔽⒉〡反袁姍姍全國后援會稱呼袁姍姍為“腸寶”,并且在微博中用“033”來代指袁姍姍的名字,另外該樣本微博中丑化版的袁姍姍劇照,也主要是調侃袁姍姍的嘴型是“香腸嘴”。
(3)現實集群對抗與網絡集群對抗并行。Sood等學者對過去受眾與媒介人物關系的相關文獻整理指出,具有越高準社會互動程度的受眾,越傾向于與媒介人物接觸進行實質的人際接觸,無論是透過信件、電話或其他方法。④“反袁派”和“挺袁派”的網絡集群對抗行為也逐漸溢出到線下的實際集群對抗行為。
部分網友甚至并不滿足于線上的集群對抗行為,并將這樣集群對抗行為延伸至線下,如“反袁派”不買任何袁姍姍代言的產品,“挺袁派”則是其宣傳者和消費者。對于袁姍姍的影視劇,“反袁派”甚至不看,或者邊看邊批判,“挺袁派”則會拉著身邊熟識的人加入到觀眾的行列等等。
2、“反袁派”內部“弱連接”型互動關系分析
“弱連接”型關系網絡有著極快的傳播效率。當網友針對矛盾焦點的個人化的表達內容被他人通過“弱連接”型關系網絡進行分享、認可并且被重復轉發時,人們便獲得了參與集群行為的自我激勵機制。當負責協調“弱連接”型互動關系網絡被新傳播技術平臺激活時,隨之引發的行動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但其中并沒有正式組織的參與,也沒有被改變的社會身份認同。因此,當對抗過程中的目標發生改變時,弱連接關系網絡也能夠迅速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行動上的協調。
袁姍姍的“黑粉”們并無如明星粉絲后援會這樣的線下或者線上的特定組織,他們完全是松散的聯合體,并且他們唯一共享的目標就是抹黑袁姍姍,此外并無其他共享身份認同。那么“黑粉”們是如何通過這樣的“弱連接”型關系進行動員的呢?
首先,針對眾多網友對于袁姍姍在電視劇中表現的不滿。@反袁姍姍全國后援會等幾個“反袁派”的微博應時而創建,逐漸將數量龐大的、連接松散的網友結合在一起,成為“袁姍姍滾出娛樂圈”運動中連接成網的支柱,袁姍姍的“黑粉”們通過相互的微博轉發、評論和點贊形成“弱連接”型關系。
其次,利用微博熱門話題等新技術手段讓“黑粉”們參與到“袁姍姍滾出娛樂圈”話題的討論中去。新浪微博具有話題設置功能,主持人通過加“#”的方式就可以輕松地設立一個話題討論區,如“#袁姍姍滾出娛樂圈#”、“#討厭袁姍姍#”、“#全民抵制愛在春天#”等。這個話題討論區就是一個觀點群共享的平臺,“黑粉”在該話題討論區中或是自己發表言論,或是轉發、評論別人的微博信息,進行觀點的分享、附和,“黑粉”們在該討論區中的“弱連接”型關系也被激活。當參與話題討論的微博達到一定數量,新浪微博自動將該話題推至熱門話題榜,這樣就吸引了更多的網友參與其中。
最后,兩派在微博話題討論以及微博評論、互動中并沒有采取任何強制措施或者準入規則。因此,圍繞著袁姍姍的任何引起爭議的行為、造型等,“黑粉”們以及袁姍姍的粉絲們隨時可以設置新的話題討論,由此形成新的弱連接關系網絡,動員匯聚新的輿論。
結語
新傳播革命通過技術賦權使得普通公眾可以在新媒介平臺上自由發聲,匿名的多元話語主體容易因為偶然的事件陷入對立集群的攻擊、謾罵中,進而以臨時事件為契機集合在一起形成匿名網絡集群,這個松散的集群通過媒介化的人際交往來達到意見的強化與匯聚從而形成集群對抗,這對于社會的穩定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本文通過“袁姍姍滾出娛樂圈”事件的案例分析可知媒介化關系對于網絡集群對抗行為的影響。準社會關系從縱向解釋了兩派網友與袁姍姍之間由于喜愛或者厭惡而引發的集群對抗行為,某一集群內部成員之間通過微博轉發、評論或者點贊等橫向溝通關系屬于“弱連接”型關系,“弱連接”型關系在信息和情緒的傳播過程中有著高效能的傳播效率,同樣對于網絡集群對抗行為的動員和控制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①Donald Horton and Richard Wohl.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 Observations on Intimacy at a Distance[J].Psychiatry, 1956(19):215-29.
②李成賢,《“弱連接”發揮“強作用”——從“阿拉伯之春”看新媒體的政治傳播能力》[J].《新聞記者》,2013(3)
③Gleich. U (1997).Parasocial interaction with people on the screen.
④Sood, Suruchi, & Rogers, Everett M. (2000).Dimensions of parasocial interaction by letter-writers to a popular entertainment-education soap opera in India[J].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4(3):386-414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2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