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
摘 要: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產物,小學階段所學知識不會太難懂或者太抽象,更強調的是養成教育。通過學習踐行《弟子規》中的經典精髓,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小學生養成教育,從而使其受益終生。
關鍵詞:弟子規;習慣;養成教育
“良好的習慣是人在某種神經系統中存在的道德資本,這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享受著它的利息。”這是烏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說出了一個人良好的道德習慣養成對個人的成長極為重要。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要想培養出優秀人才,加強小學階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加強小學生養成教育,重視學生的行為習慣,才能培養出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小學生學習踐行《弟子規》中的精髓更是促進學生學習、生活習慣養成的有效手段,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能使學生終生受益。
一、學習《弟子規》,促進學生養成教育
蔡禮旭老師說過:“《弟子規》不是用來背的,而是用來做的。”因此,我們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要將弟子規融入日常教育教學工作,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學會溝通。首先讓學生明白《弟子規》的內容,其次教學生如何理解和運用文中的內容,真正讓學生領悟文中的內容,并將從文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與學習之中。
1.開展誦讀活動
充分利用晨讀和放學路隊時間,讓學生誦讀《弟子規》,讓學生獨立和集體誦讀原文,在學生基本能整體誦讀的基礎上,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誦讀,讀出興趣,以達到熟讀的程度,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反復誦讀過程中逐步能脫口背誦,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文章的記憶更加深刻,長久地保留在學生腦海中。
2.理解《弟子規》的內容
通過班會課、思品課時間把《弟子規》中的每一部分與中小學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結合起來逐一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同時,由教師組織全班同學進行互動式交流,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做的,在交流過程中,采用師生合作和小組合作的方法使學生對文中比較難解的字義和整篇、整段含義有大致了解,重點理解對行為方面的要求,明確其中的道理。讓全班學生對照文中要求,和自己平時的行為作一對比,找出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和幫助,糾正自己不良的行為,并找準方向共同努力,教師采用鼓勵和獎勵的辦法,讓學生將學到的道理運用到實際生活與學習之中,使學生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和優良的品質。
二、踐行《弟子規》,促進學生養成教育
在踐行《弟子規》時,我們要著重挖掘其中“孝親尊師”“誠信”等要素,重點強調知行統一。
1.嘗試感恩教育
緊扣《弟子規》中有關感恩的典故,以故事會的形式感化教育學生,召開以“孝親尊師”為主題的班隊會,教育學生尊敬師長、知恩圖報。
2.實踐誠實守信
“父母教,須敬聽。親愛我,孝何難。”孝敬父母長輩,懂得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聽從父母的教誨,主動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小學生在家尊老愛幼、體貼和孝敬父母,在校尊師愛友、熱情助人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現。《弟子規》中講道:父母呼,應勿緩。在家孝敬父母長輩,在校尊敬師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明禮貌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現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而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又是一個小學生最起碼的道德要求,從很具體的見到老師、父母主動稱呼,幫助父母和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小事、小節做起,逐漸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
3.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弟子規》具體而全面地闡述了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基本要求:一要珍惜光陰。“朝起早,夜眠遲。”勤勉學習,生活有規律。二要講究個人衛生干凈,衣著整潔大方,飲食合理有度。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讓學生知道古人早就總結了飯前便后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并不是學校或者是老師刻意要求的。三是坐立行走、出入進退要符合一定的規范。“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坐、站、行走及跑要養成好的習慣,時刻提醒和積極注意糾正自己的體態姿勢,養成良好的坐、站、行走及跑的姿勢。
總之,《弟子規》是一部培養學生行為習慣、踐行養成教育的經典讀物。只有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才能懂得尊重,懂得感恩,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習慣。祈愿所有的小學生都能有效地學習和踐行《弟子規》,有效促進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參考文獻:
王洪娟.《弟子規》與小學生習慣養成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