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懷紅
摘 要:數學學習應當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經驗,讓學生在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構建新知,通過開發可操作性、趣味性、故事性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數學模型的建構,還要善用教學中的心理學效應促進學生學習數學。
關鍵詞:問題情境;教學內容;心理學效應;數學建模
讀過一個有關建構主義的童話故事——《魚就是魚》:有一條魚,它很想了解陸地上發生的事,卻因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無法實現。于是和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長成青蛙后跳上了陸地。幾周后回到了池塘,向魚匯報了陸地上所看到的鳥、牛、人等各種景象。魚根據青蛙的描述,頭腦中形成了這些動物的圖畫。每一樣東西都帶有魚的形狀:人被想成了用尾巴走路的魚,奶牛是長著乳房的魚,鳥是長著翅膀的魚。
這則故事對建構主義的核心要義作出了最為形象的解釋,魚只能重新組裝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構造對新知識的理解,我們的小學生又何嘗不是呢?教學中任何一個知識領域對學生都是新鮮的,如果我們能夠用淺顯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鮮活的案例來介紹演繹它們,更能激活學生的知識經驗,去解釋、構建新知,生成自己的理解。
一、創設現實有意義的問題情境
教學中,我對所提問題力爭做到真實有趣、有挑戰、有爭議、有價值,讓學生感到這些問題是現實存在的、值得探究的,而且是可以觸摸到的,并不是遙不可及的。
在教學“找規律(搭配問題)”這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五一節快到了,老師打算外出旅游,準備了兩件上衣,三件裙子。你能幫老師想想“一件上衣搭配一件裙子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學生想出了畫圖連線等各種方法“幫我”解決了問題。接下來又解決了幾道類似的問題,并總結出A種事物和B種事物一一對應搭配:搭配的種類=A種事物的個數×B種事物的個數。
那節課我覺得學生學得很開心,課后我反思這樣的教學效果和我精心預設的問題是分不開的。通過這樣的一些問題設計主要向學生傳遞這樣一些信息:這些問題生活中確實存在,有必要解決。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出這些規律或方法的,體驗到自己的成功。運用這些規律或方法還能解決更多的問題,數學真有用,真有趣!
二、開發可操作性、趣味性、故事性的教學內容
1.操作性
“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雙手能做工,大腦能思考。”我們的教學應該讓學生多動動手,只有自己親身經歷的才是記得最牢、理解最深的。而且通過動手操作,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思維也可隨之展開。
在教學“認識平方米”這節課上,當我向學生介紹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時,學生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而在接下來的根據物體或圖形名稱填上適當的單位或數據的時候屢次出錯。課后我反思:課堂上我說得很清楚啊!怎么學生就不能填上合理的數據或單位呢?經過不斷的反思,我發現對于孩子空間觀念的建立有必要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化抽象為具體。接下來,我組織學生用100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擺成了一個大正方形,擺完之后學生驚呼道:哦,原來1平方米就是這么大呀!從此學生再也不怕做這種題目了。
2.趣味性
教學中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以及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運用知識,我經常開發學生的肢體語言,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經過多次的案例證明這種方法很有效——孩子學得開心,記得深刻。
在教學“認識萬以內的數”一課時,教學完新課之后為了更好地鞏固新知,而又不那么枯燥。我說:“我們來玩個游戲,游戲的名稱叫做‘人體計數器。”話音剛落,學生就驚奇地問道:“老師,什么是‘人體計數器。”我介紹道:人體計數器就是用小朋友的身體當數位,用手指當珠子來表示不同的數。話還沒說完,小朋友們就爭著上來玩。這樣,學生在快樂的游戲中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萬以內數的讀寫法。快樂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下課鈴響了,學生吵著說:“人體計數器真好玩,我還想玩!”
3.故事性
有趣的故事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特別是低年級教學融教學內容于故事特別有效。
“9以內的加減法”是我在一年級教學中的一節課,教學之前我說:小朋友們想聽故事嗎?老師給你們說個《七只小山羊》的故事,不過故事中藏著許多數學問題,可要仔細聽哦!故事說完后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故事中有幾只大山羊,幾只小山羊?一共幾只羊?(2)故事中一個共有幾個動物?被吃掉6只小山羊后,還剩幾只小山羊?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數學問題,對每個問題都能用算式表示出來。整節課學生都在快樂中學習著,學得開心有效。
三、妙用心理效應
教學中的心理效應是指師生相互交往的心理互動對課堂教學活動與效果的影響和作用。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靈活、適時、合理地運用各種奇妙的心理效應,必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教學充滿藝術的魅力。
1.塑造效應
把一個大目標分成了幾個小的目標,逐步用鼓勵的方式慢慢完成一個個小目標,最終就會整合成一個大的目標。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作連鎖塑造效應。這種連鎖塑造效應可以非常好地應用于我們的日常教學中。
我所任教的班級有個姓朱的男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基礎也很差。一次,我讓他起來回答一個問題,他站起來不說一句話。顯然,他根本就沒注意聽或是不會。本來我想批評他一頓,但轉念一想那樣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會影響全班的學習,我改變方法,我說:“那就請你把題目讀一遍吧!”(讀總會吧,可以挽回點面子)讀完后我逐步設問到:通過讀題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樣解決這個問題?還有哪些困難,打算怎樣解決?在一系列分散的目標中,終于達成了大的目標(解決了這道問題),這種做法幫這個學生找到了自尊,也令全班學生對這個問題理解更加透徹,我很慶幸我的做法,(無形中挽救了一名“差生”)在以后的教學中,我經常運用這種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角色效應
“角色”一詞是戲劇用語,后被社會心理學所采用,每個人都是一個角色,在不同的場合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通過對角色規范的理解,表現出合乎角色規范的行為。
一次教學“排列問題”時,有這樣一個問題:“三個同學排成一排照相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排隊方法?”這個問題比較簡單,我想這是個機會,于是我就讓這位女生到黑板前當小老師,聽說當小老師,這個女生格外認真,用字母A、B、C有序地羅列了6種不同的排隊情況。當聽到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時,女孩的臉上露出了開心、自信的笑容。下課時,女孩跑到我身邊對我說:“謝謝你,老師!我從來都沒這樣過,我都緊張死了!”(她笑著說)趁機我又表揚了她幾句,鼓勵她以后再接再厲。從此,她上課的狀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經常主動與我交流,我感到無比欣慰!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所能做的并將堅持做下去的就是——和孩子一起“觸摸”數學、建構數學的模型,用肢體架起思維的橋梁,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歡數學!
參考文獻:
張正紅.和學生一起走進生活學教學[J].新課程:綜合版,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