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兵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以創新為立足點,以互動性為根本特點,迅速搶占了信息傳播市場,徹底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央視新聞頻道也面臨著歷史所賦予的重大機遇和挑戰。央視新聞人在時代的浪潮中,以開放的心態、創新的勇氣,立足于“新聞立臺,建設世界一流媒體”的戰略目標,采取了一系列轉型升級的發展策略,以實現“節目精品化、節目個性化、頻道專業化”的發展目標。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新聞央視
如今的媒體市場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新媒體已然改變了信息傳播領域的格局,侵蝕著傳統媒體的陣地。同時新媒體也拓寬了傳播渠道,革新了媒體人的思維方式,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電視新聞節目作為傳統媒體的主要信息傳播形態,如何有效地發揮電視媒體的新聞傳播優勢,應對新媒體挑戰,值得電視媒體人深思。本文以央視的新聞節目為例,試圖找尋在新媒體時代符合中國國情的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策略。
一、整合新聞資源,釋放媒體潛力
相對于新媒體而言,以央視新聞為代表的傳統電視新聞媒體有品牌優勢、內容優勢、原創優勢以及權威性。中央電視臺自采新聞占官方微博(@央視新聞)所發新聞的70%以上,充分體現了央視采編新聞的強大能力。2014年12月,央視《新聞30分》節目發布了江西高安市病死豬肉流入7省市場的新聞報告。據了解,央視新聞記者經過近一年的臥底暗訪,才最終掌握高安市公安、工商、屠宰場、保險公司等多方單位存在錢權交易,導致市場監管體系虛設的內幕。《新聞30分》節目組并未停留在事實表面,而是通過事件追問、監督責任落實、深度評論的形式探討事件所折射出的工商監管制度的缺失,并提出“工商管理由被動監管到主動預防”的建議。獨家內容、資源優勢、新聞策劃能力是央視新聞節目的核心競爭力。但是,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如何采取更有效率的媒體組織方式,通過整合資源,釋放媒體活力,爭奪媒體市場份額成為傳統電視新聞媒體不得不面對的重大課題。
所謂資源整合,即將媒體以前積累的技術、內容充分利用,借助新渠道,達到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在整合資源策略實施中,央視新聞頻道選擇了傳統媒體資源整合和新媒體技術資源整合結合的方案。在傳統媒體資源上,央視新聞節目使用了“三板斧”:擴大新聞覆蓋面,增設應急報道點;在全臺范圍大規模聘任駐外記者,提高國際新聞報道的品質;進一步強化專業新聞評論,培養專業的新聞評論隊伍。①通過對傳統媒體資源的大規模擴建,央視新聞節目實現了節目制作水準的突破,進一步強化了央視品牌的號召力。
2012年12月央視新聞官方微博“@央視新聞”正式在新浪微博上線,這是央視新聞對新媒體資源開發的一種嘗試。“@央視新聞”實時報道熱點新聞,發表深度的新聞評論,并對央視新聞節目的精彩內容進行回顧或預告。同時,“@央視新聞”也會與廣大網絡用戶進行互動,對一些熱點話題進行討論以及在網絡開展社會調查。“@央視新聞”不僅僅為央視新聞節目提供了一個宣傳平臺,更重要的是,通過與微博用戶的互動,央視新聞人能夠準確把握網絡熱點的發展趨勢,制作符合網絡時代特色的作品。
二、立足節目創新,激發媒體活力
如果把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媒介比作新媒體的身軀,那么“創新性”應該是新媒體的靈魂。正是“創新”所帶來的傳播效應使得新媒體迅速搶占傳播領域的市場份額。同時,一些網絡媒體借著“創新”的名義,傳播炫富、暴力、色情等低俗內容。一些新興的網絡媒體為了經濟利益,全然不顧媒體道德底線,用夸張的標題,露骨的內容,吸引一批精神空虛的群體,借助新媒體平臺向社會傳遞負能量。這是社會文化轉型所帶來的后遺癥。
央視新聞人為樹立正確的文化觀,糾正社會轉型時期的混亂狀況,根據新聞傳播規律,創造了新的節目內容,其中走基層活動就是典型案例。2011年8月,央視新聞節目組響應中宣部“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號召,推出“走基層”系列活動,央視在5個多月的時間內派出400多路采訪隊伍,足跡踏遍了全國31個省市區的上百個縣市鄉村,建立了200多個基層聯絡點,根據基層采訪制作了一系列的精品節目。②其中關于“你幸福嗎”的采訪更是引起了網絡熱評,這種平民語態式的新聞給觀眾煥然一新的感覺。
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央視新聞”微博與“新聞30分”推出“微博看兩會”節目,從3月3日開始到兩會結束,該話題收到了3.6萬多條的評論,這種讓普通人民群眾參加討論國家政治事務的新形式,是央視新聞人對傳統政治新聞播報的一種創新。這不僅僅是技術的更新,更體現了央視新聞人對網絡時代傳播新形態的一種認識,大大提高了新聞的可觀看度。
雖然央視在創新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但央視新聞的改革力度仍有些不足。央視主持人崔永元曾說過:“收視率是萬惡之源”,但是筆者認為央視新聞只有靠強大的收視率、點擊率聚攏一群央視品牌擁護者,才能改變只有低俗內容才能吸引眼球的病態現狀。為了傳播社會正能量,有效改變社會不良風氣,“@央視新聞”在每天早上7點推出“微感動”板塊,選取普通老百姓的感人故事,折射出生活中的真善美。“@央視新聞”先后發起、推動了“我的父親、母親——關注失智老人”、“尋找最美鄉村女醫生”等微博公益活動,這些活動均得到了大量微博用戶的關注和轉發。
三、打造全媒體平臺,保持頻道競爭力
2012年,中央電視臺領導層決定實施“微博、微信、客戶端三步走”的新戰略。央視新聞的微博、微信、客戶端三大平臺既服從于央視新聞這一整體品牌,又互有特色,相輔相成。微信注重互動,客戶端以視頻為特色,微博主打首發。③央視新聞的三大平臺有著優良的基因,它們借助央視的品牌價值、社會公信力以及強大的采編能力,在2013年年末用戶數超過了5000萬。對于一個剛剛誕生兩年的“新媒體”而言,這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但是,截止2013年,中國大陸的手機用戶超過10億,換句話說,央視新聞的移動平臺,在中國大陸還有95%的市場未開發,任重而道遠。
為開發廣闊的新媒體用戶市場,央視新聞人采用了“新媒體新聞首發制度”,這使得新媒體成為央視新聞在傳統電視、國際發稿平臺之外的第三個重要平臺,這項制度對于央視新聞掌握網絡輿論至關重要。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央視新聞”官方微博在地震發生7分鐘后首發地震消息,“央視新聞”微信平臺在北京時間8點14分將地震消息同步推送給用戶,并從4月20日下午開始,將央視網的新聞頻道直播信號引入微信平臺,打通了電視屏幕與移動媒體的間隔。④對雅安地震的報道是央視“臺網一體化”戰略取得的重大進展的體現。在這次報道中,新媒體成為了和傳統電視一樣重要的新聞發布渠道。同時,在地震報道中,央視新聞中心聯合央視網建立了尋親救助平臺,在央視新聞頻道及央視網開辟“尋親我們在一起”版塊,尋親成功率高達50%以上。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央視新聞能更好的堅守媒體責任,并實現超越自我的目標。
四、數據為王,力推數據新聞
21世紀是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信息就是財富。傳統的新聞,就是把信息用優美的語言和精美的畫面加以包裝,其娛樂性大于實用性。這種現象是因為傳統時代信息采集、處理能力不足造成的,只是新聞節目發展的過渡階段。隨著人類生活方式和經濟活動的改變,人類對信息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
2014年馬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的兩檔黃金節目《新聞聯播》和《晚間新聞》分別推出了“春節大數據”、“‘據說’春節”等一系列的數據新聞活動。這種大數據技術和傳統電視新聞的結合,讓人耳目一新,客觀真實且直觀的數據、極具美感和科技感的動態圖表都受到了廣泛的好評。此外,在2014年的兩會期間,央視新聞聯播推出了《兩會解碼——兩會大數據》版塊,百度、騰訊等大數據平臺提供了實時數據分析和多維度數據分析,對大學生就業、醫療保障、交通擁堵等熱點民生問題進行了深度挖掘,從多角度為觀眾呈現了中國社會現狀。
隨著傳媒技術不斷突破,社會文化開始急劇轉型,傳統的信息傳播形態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受眾的需求。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必然要走一條與新媒體融合的道路。作為傳統電視新聞“領頭羊”的央視新聞頻道率先探索了一條改革路線。央視新聞頻道在應用新媒體技術時,并不是簡單的把傳統電視新聞搬到網絡平臺,而是通過微博、微信、客戶端三大終端,創造了一個新型信息傳播形態。這種新型信息傳播形態繼承了央視新聞頻道的優良基因,具有品牌優勢、內容優勢、原創優勢等。同時,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其擁有了來自廣大受眾的海量信息資源,也激發了網絡用戶主動參與新聞資訊傳播的興趣。對于傳統電視新聞而言,做出改變是困難的,卻是必須的,重要的是,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時,創造出符合時代發展的新型信息傳播形態。□
參考文獻
①朱旭紅,《2010,央視改革中的堅守和超越》[J].《電視研究》,2011(2):23-27
②陳佳偉,《新媒體環境下電視媒體的發展問題與策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
③李正平、溫序銘,《全媒體時代的電視臺內容服務》[J].《現代電子技術》,2012(2):142-144
(作者單位:綏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責編:周蕾